翁俊英
摘 要:生物学是一种以探究生命奥秘和生命活动规律为核心内容的基础学科,在当前高中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关键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应用日益普遍,对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是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础上,就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展开了探讨,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的共同成长,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照。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应用
生物学是一种以探究生命奥秘和生命活动规律为核心内容的基础学科,在当前高中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关键的战略地位。由于高中的生物知识点内容相对复杂与抽象,使得不少高中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觉得乏味与疲惫,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效率、创造性思想和信息接收能力的养成与提高更加关键,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则可以很好地解决教育难点,对高中学生综合型知识系统的形成及其实用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应用展开深入研究,其目的就是推动高中学生主体性、协作性学习能力的有机形成,从而实现对其应用性、综合型生物知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1]。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应用意义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生物教师利用精心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担任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资源的提供、学习活动的组织,以及适时对学生给予指导与点拨的任务,严格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严格遵循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原则。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其独特的效果提供了改变高中生物课堂状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首先,教师转变成引导者,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更加强调了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由传统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为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主动学习的状态,进而更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生物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其次,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由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两种形式组成,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灵活应用,从而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等基本能力的进一步发挥。最后,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指导和规范之下,高中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主动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从而在不断完成生物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达到对生物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进而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很大的保障意义[2]。
二、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固化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课堂教学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同时也是为了促進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因为一直受应试教育观念的限制,使得学校和教师都形成了“唯成绩为准”的固有思想,正是由于这个思想导致教学方式越来越倾向“填鸭式”,仅有教师把生物内容在课堂上加以介绍,学生只是去被动地接受枯燥的知识点,使得学生在课后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也只能根据教师课堂上所介绍的知识点进行二次复习,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二)教学方式单一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各学科教师也在积极探求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可是在现实的高中生物课堂上,仍然有更多教师选择枯燥单调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引进多媒体和互联网教学。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介绍生物基础知识时,也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教学内容加以细分再说明,只是单纯笼统地给学生灌输大篇幅的相关内容。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生们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缺乏内容逻辑性
生物学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有教学主线来贯穿支撑。但由于目前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对生物内容严格地指导,学生仅仅是跟着生物课本的内容展开课堂教学,其讲授内容与单元间的逻辑性还不够强,很大一部分内容也不利于学生的掌握与了解,这就对学生全面掌握生物的基础知识构成了很大限制,并且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任务
根据生物教学任务的总体需求,即根据学生的生物学习需要,合理有效设计和分配教育任务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环节。为此,生物学教师应根据生物课程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状况,即通过对学生生物掌握状况的正确认识,科学合理设计出富有专指性、适应性、有效性的教育子任务,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有效合理使用提供保证。同时,还要求生物学教师要经过对教育子任务的不断积累、调适和完善使其形成教育系统,从而为推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高效推行和普及,打下扎实的基础。
根据课程的整体目标,确立“以任务为导向”为基准的教学任务。根据整个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来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各个不同的教学任务设计中应囊括课程章节的关键知识点,把课程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具体化各项任务,通过这些具体化的各项任务把基础知识点串成一条整体的知识框架,学生通过任务完成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让学生在原来的知识架构上建立全新的知识架构。对于提高探究能力和完成创造性任务,教师在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时,要根据课程目标,分阶段地进行,并最终完成总体任务,达到课程目标[3]。
例如:在人教版(2019)必修1第2章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内容为学生设计教学任务1:直接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引导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归纳二者的异同点。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组成地壳中的元素种类基本相同但是含量差异很大,从而理解到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随后,再设计教学任务2:玉米细胞与人体细胞的部分元素及含量表,归纳二者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细胞的组成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从而发现同一细胞中不同元素的含量存在差异。在学生完成前面两个任务之后,再设计以下三个教学任务,任务3:“自主学习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及其种类。”任务4:“观察表格内的内容,比较几种不同生物细胞中的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归纳组成细胞的主要化合物种类与大致含量。”任务5:“学生分组实验,自主选择实验材料,观察还原糖、脂肪、蛋白质与相应化学试剂产生的颜色反应,掌握生物组织中主要化合物的鉴定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以上各项任务,落实本节的教学目标,可以初步形成生命的物质观。
(二)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
1.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调动和唤起学生对自主学习和协同教育的意识为目的,所以,怎样把学生带入教育任务的情境之中,就成为了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条件。而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教育过程是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下,通过别人的协助而完成的意义形成过程。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个方法以提问为载体,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课程则包括了理论基础、实践运用等教学内容,而不同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又有着显著的区别,所以,生物课程子任务的分类和设定就存在着多样性。想要更高效又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当前教学子任务的情境中,就要求教师要运用多样的课堂导入方法。教师把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更直观地学习教学内容,学生能从情境中的任务获取要学到的知识。把“任务”带入情境,可以让学习更直观、更生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
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可以选择社会热点问题、生活事例、生物科学史,也可以利用教材的实验等材料,教师可以依据实际的教学要求,选取适当的情境材料:
在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书1中第4章第2节《特异性免疫》中,通过使用病毒感染人体后,由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的视频,创造出一个真实的情境,引入新的课程,从而迅速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中第1章第1节《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中,利用传统发酵技术所熟知的典型生产工艺的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其基本原理。
在人教版(2019)的选择性必修3第3章第1节《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中,指导同学自行阅读这一章的“科学探究之道”,并对这三种“分子工具”的科学历史进行了补充,使他们认识到这三种“分子工具”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并将其应用于这节课程。
2.教学任务设置应循序渐进
此外,任务的安排要具有连贯性、整体性和递进性。从一个课题开始,通过逐步扩展相关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找到突破口,促进学习结构更加严密。下面以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中的《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单体》为例,教师给学生分配一个初步的任务:如何获得高纯度、高特异性、高产量的抗体?学生尝试设计一种基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上述的学习任务是基于学生当前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去开展的,对于学生来说使用查阅、搜索相关资料很轻松就能完成这个任务。例如: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甲设计出的解决方案——通过类比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将已免疫的B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为一体,就可以获得大量增殖,产生足够数量的特定抗体的融合细胞。教师再根据以上解决方案,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学习。接着教师布置第二个任务:“经过人工诱导,两两融合后的細胞即为杂交瘤细胞吗?为什么?”这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几个小提示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示1:动物细胞之间的融合成功率是否是100%?提示2:对动物细胞进行融合时,细胞之间的融合是否存在规律性?接着再给学生相关参考资料,让学生就问题进行讨论,总结问题答案和解决方法。以上,教师采取这样的引导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和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再发布第三个任务:经过筛选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就是可以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吗?学生根据已有认知,提出必须对上述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的认识,此时,老师可以介绍二次筛选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最后,学生又回到最初的任务,体会到单克隆抗体的优点,确实可以弥补传统制备抗体的方法的不足[5]。
以上,教师再对学生进行综合打分和点评的时候,要确定学生所设计出方案的长处,但也要提出有效性的改善建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漏洞,最终将知识点进行总结,用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更容易引导学生培养自我探索、积极学习的态度。
(三)探究学习,完成任务
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学习,是落实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重现过程,它更应该是一种由教师引导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法是以“主动探究、合作教学”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所谓“主动探究”,指的是学生通过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合作教学是指通过小组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集体的学习活动。
例如:在利用基因引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就可如此进行:向学生们介绍三种RNA的结构图、展示碱基与氨基酸之间的关联,让同学回忆总结之前学习的知识,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任务1:DNA和RNA的区别。任务2:DNA分子中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给mRNA的。任务3:碱基与氨基酸之间存在怎样的对应关系。在教材内容枯燥之际,建议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直观、易于掌握的文字资料、照片和录像等材料,以便于学生内化知识,培养能力。在解决“为什么RNA适于作DNA信使呢?”这一提问时,教师也应该利用课件或演示图表,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结果,与教师合作完成DNA与RNA的对比图表,并解答相应题目,有利于锻炼学生进行总结提问的综合能力。解析:带着任务,在学校中开展的自主学习与协作练习,既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的综合性能力和剖析问题、解决的能力,也利用了组织成员之间和组间的探究、互动、讨论、补充,以增进学生对任务内容的认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与语言表达才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确实可以充分引导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获取信息、解答现实提问的综合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及其与人协作的综合能力,从而有效地落实课程标准和生物核心素养。但是教师需注意,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认知水平,需通过合理地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组织课堂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同时,也要注意部分学生之间存在的“假讨论”和“假合作”情况,避免课堂表面热闹,但实际缺乏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孟祥爱.探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J].华夏教师,2018(22):81-82.
[2]郑兴.任务驱动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3):143.
[3]王庆玲,张娜娜.任务驱动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7(8):43.
[4]吕新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生物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学,2017,23(4):12-13.
[5]张敬.基于任务驱动的高中生物交互课堂案例研究——以“多倍体及多倍体育种”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2(12):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