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流传了几千年。直至今日,孔子的思想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其思想作为一项文化传承,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历史的考验,如今可借鉴其中一些元素与当代音乐教育结合,推动现代音乐教育发展。文章首先分析孔子音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其次概括孔子音乐思想的主要内容,最后结合当代音乐教育现状借鉴孔子音乐思想的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重视乐教,“以仁立人,以乐教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音乐艺术的育人功能,乐教是成人成才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项,要通过音乐的学习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巧选范围,“以善寻乐,以美育人”,教学内容应该选择符合“善”和“美”要求的音乐,从更多维的角度、以更包容的心态选择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音乐;拓展内容,“以音为中,以和旁识”,实现学科综合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既学会演唱、能欣赏音乐,又能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审美能力、拓宽眼界的目的。
关键词:孔子;音乐教育;音乐思想;启示
中图分类號: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0-0-03
1 孔子音乐思想产生的背景
孔子,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同时还是一名音乐家。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为当今世界留下了许多具有哲学意义的观点。
1.1 社会背景
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正处于社会生产关系转变的关键时期。当时的奴隶制度逐渐瓦解,封建制度应运而生。同时,在春秋晚期,劳动人民创造出了生产工具,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变化,故而封建制度的产生是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有其必然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化教育事业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各学派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的盛况。
1.2 文化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在此时期,出现了儒家学派,其创始人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代之师”,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孔子总结三代时期的文化教育特点,并结合所处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调风变俗的教育观点;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使平民百姓都可以入学读书,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主张“性接近”,认为人与人具有相似的自然本性,人格差异主要是受教育程度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提出“学而优则仕”;以“六艺”为教育内容,认为君子必须掌握六大技能,其中“乐”就是六大技能之一,可见孔子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当高。
2 孔子音乐思想的内容概述
孔子从琴师那里学会了音律,因此通晓音乐。纵观他的音乐思想,主要有三点:第一,“仁”是核心支柱;第二,“尽善尽美”的审美原则;第三,“中和美”的评价标准。同时,孔子也畅谈了音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即可以治国、转变风俗等。
2.1 孔子音乐思想的基本内容
2.1.1 “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
在整个儒家思想之中,“仁”有着根基性的作用,孔子认为,“仁”是世人言行举止应遵循的准则,是今人尤其是仁人志士应该践行的根本信条。“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是通过“礼”“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孔子的“礼乐”思想就是要遵循礼仪、道德,乐应当给人以心灵愉悦的感受。
2.1.2 “尽善尽美”的审美原则
“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1],又可理解为“尽善尽美”。孔子不仅博学多闻,而且懂得音律,曾跟随老师学琴,对于音乐的审美有着自己的看法。孔子欣赏《韶乐》,一是因为它使欣赏者沉浸,得到愉快的享受;二是因为其包含选贤与能、君臣和谐的治国理念,表达了“德礼观念”的统治需求。而当听到音乐《大武》时,孔子则评价“尽美矣,未尽善也”[2],因为宣扬的是武力,孔子认为其与“善”的范畴有些偏移。
“美”属于艺术范畴,例如音乐中的旋律、音阶调式与和声技巧等因素共同作用所展现出来的音色,能激起听众内心美好的感情,让人感觉到愉快欣喜与放松,同时能陶冶性情。讨论“美”和“善”时,不能将两者画上等号,两者具有矛盾性,属于不同的领域,但也具有同一性,所以应当全面看待这个问题。从“善”的角度去赏析音乐可能是完美的,但从“美”的角度出发就有可能是不完美的。“美”与“善”相比,“善”更为基础,但是“美”带给人感官愉快的享受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无论哪一种属性,对音乐艺术而言都不可或缺,必须达到“尽善尽美”。
2.1.3 “中和美”的评价标准
如果说“仁”是孔子学说的根基,那么“中”与“和”便是支撑其所有理念的顶梁柱,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引申为符合中庸之道的一种道德境界。孔子看到了“中”与“和”两者关联的纽带,并且巧妙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即“中和美”。孔子认为,“中庸”即不偏不倚、调和持中的处事态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艺术审美教育,方可达到情理中和的人生境界。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句话能够很好地阐释“中和美”的含义。这是孔子对《关雎》的高度赞扬,意思是这部作品表达的是快乐的情感,能让人感受到轻松愉快但不放纵,在感情宣泄的同时并非悲哀至极,而是传达了美好舒适的情感[3]。孔子认为,表达情感时应合乎“中和”的情感表现。只有“中和”的宣泄,才对个人与社会都大有裨益,而泛滥且过于无节制的情感宣泄则是不好的。
2.2 孔子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在其所创建的私学中开设了六门课程,其中“乐”这一门课程颇受孔子重视。在他看来,教育尤其是“乐”的教育是成为仁人志士不可或缺的一项,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诗、礼和乐三者截然不同,每一项都有各自的作用。“诗”位居文学领域,每个学生都应当广泛地阅读古书典籍,增加自身的学识,拓展眼界。“礼”能约束个人的行为举止,做到对人谦恭、遇事稳重,在社会群体中找到正确的位置。“乐”则能够陶冶个人的性情,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对艺术作出一定的评价,而不是人云亦云。
3 当代音乐教育科学融入孔子音乐思想的措施
3.1 重视乐教,“以仁立人,以乐教学”
孔子认为,乐教在育人方面具有电照风行的作用,所以当今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音乐艺术的育人功能,即“以仁立人,以乐教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养育音乐家,而是教养人”[3]。借助音乐课堂的欣赏、演唱、分析以及表现等功能,培养儿童、青少年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逐步提升他们对艺术的感知力,使其参与到活动中感受音乐律动,继而巩固音乐基础知识,提高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水平,甚至能形成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身为人的品行态度。
对比新旧版本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发现新课标凸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标准的理念,同时关注美育的功能展现,让学生在全身心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及深化情感。在音乐课堂中,更加关注课程选择(必修和选修的范围扩大)、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从以往的宏观性评价到现在的评价更加多元化及具有针对性),这些对当今的课堂教学产生了促进作用,使課堂教学更为高效。
基于此,可以看出“乐教”是成人成才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必须重视音乐课程的功能,让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到美育的陶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懂得音乐,了解创作背景,更要体悟音乐中所包含的思想。通过音乐课堂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音高、节奏、节拍等概念,教授音乐基础知识,为将来赏析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形成正确的处事态度。
3.2 巧选范围,“以善寻乐,以美育人”
将“善”和“美”对比会发现,“善”的属性更为基础,同时“美”的内容也要符合“善”的要求。“善”在两者之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同时,“美”对“善”具有补充作用,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应当切合两者合一的审美准则。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其眼界,在当今过于追求个体感官体验的环境下是十分必要的。将这样的审美标准带入当今音乐教育课堂中必然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音乐教育中,应该选择“善”的音乐,也只有符合“善”的音乐才能称得上是“美”的音乐。
当下,“流行音乐进课堂”的话题引起人们的热议,部分人给古典音乐戴上“高雅音乐”的桂冠,将流行音乐称为“口水歌”。运用孔子的音乐思想来看待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为部分人认为流行音乐不符合“善”的准则,但事实上这是较为片面的观点。所谓“善”的音乐,应当是使学生受到启发,心灵各方面得到成长的音乐,因此应该更全面地看待相关问题。
例如,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以及英语歌曲《You Raise Me Up》等流行音乐就被选入音乐教材中,同时著名古琴曲《阳关三叠》也被选入音乐教材中的歌唱模块。《听妈妈的话》既教导了儿童、青少年要听妈妈的话,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我的未来不是梦》激励青少年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积极面对生活;《You Raise Me Up》则告诉青少年,即使身处艰苦的环境当中,只要心中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可以战胜困难。同时,要让学生完全了解和吸收古典音乐,也需要流行文化的导入,如可以在课堂中引入《猫和老鼠》的片段,这部动画片中含有许多古典音乐,如肖邦的《幻想即兴曲》、柴可夫斯基的《睡美人圆舞曲》。或许部分人会认为动画片不符合“善”的范畴,会影响音乐课堂教学,但事实并非如此,流行文化的导入会使音乐课堂变得更加活泼有趣,不断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
由此可知,音乐教育中“善”的范畴并非狭义上的“高雅音乐”和“口水歌”,古典音乐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流行音乐也可以发挥启迪心智、提升音乐素养的功能。所以,当代音乐教育者应当从更多维的角度,以更包容的心态选择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音乐,将其融入音乐课堂,从而既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3.3 拓展内容,“以音为中,以和旁识”
“中和美”可以理解为“敦朴”,富有理性的情调,认为矛盾双方可以处于一种动态的和谐之中,因此,它表现出一种合乎规律的美。音乐教育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应当结合课程要求,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与本堂课的知识点进行“中和”教学。
如今,音乐课堂呈现两极化,一是追求新颖化,在课堂导入或者延伸部分使用一些过于“前卫”的音乐,或者拓展许多学生吸收不了的知识,使学生难以体会原本课堂内容的内涵;二是过于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比如音乐欣赏课直接播放音频,缺乏师生、生生互动,导致课堂的教学效率低下。以上两种音乐课堂教学方式都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拓展眼界的目的,甚至可能连音乐基础知识都难以掌握,所以音乐课堂应当注重“中和美”内容的展现,实现更优质地教学。
当下,学科综合理念与多元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课堂中的运用引起热议。学科综合理念与多元文化在音乐教育课堂中的运用,就是在音乐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补充额外的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但部分教师在运用学科综合理念时,会把音乐课堂变成“拼盘式”课堂,因此应当巧用孔子的“中和”观点,让学生感受“中和美”。比如,在音乐欣赏课《天鹅湖》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舞曲的律动感,可以在课堂拓展部分教授学生芭蕾舞的动作,让他们结合音乐尝试创编动作,这样既能让学生全身心活动起来,又能让他们更好地感知音乐。多元音乐文化的运用也是如此,要坚持以音乐教学为主线,再“中和”其他知识进行补充拓展,提高学生的音乐包容度,从而逐步丰富其音乐欣赏的经验,达到提高审美能力、拓展眼界的目的。
4 结语
时至今日,孔子的音乐思想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应当合理借鉴其音乐思想,运用到音乐教学中,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激发学生的音乐创编潜力,增加音乐欣赏经验,夯实音乐知识基础。孔子音乐思想作为一项文化传承,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在实践与探索中更好地发展我国音乐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 李唱.古道西风 华泽后延:从孔子西行浅谈其音乐思想[J].艺术科技,2017(3):184.
[2] 孙孝良.略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6(6):170-172.
[3] 赵君艳.孔子诗学思想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陈双宇(1999—),女,江苏扬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