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 郑海涛
[摘 要] “社会经济形势分析”是北航经管学院配合“形势与政策”课开设的学生综合素质课程,也是学院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为适应学生成长需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思想引领作用,“社会经济形势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组围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目标,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123”模式,即一个中心:以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积极心理、管理者禀赋等五方面综合素质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建立健全课程保障体系为基本点;三个支撑点:以建立复合式教学团队、改进互动式教学方法、创新探究式学习方法为支撑点。
[关键词] 社会经济形势分析;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改课题“低年级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以《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为例”(4302043);2021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教育与发展研究专项基金“经管学科博士生培养全过程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与实践”(JG20210802ZD)
[作者简介] 刘 宁(1987—),男,河北保定人,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行为经济学研究;郑海涛(1978—),男,湖北宜昌人,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经济预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0-0117-04[收稿日期] 2022-04-17
引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1]“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2]。北航经管学院为了配合“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开设了“社会经济形势分析”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上好本课程,有助于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建设滞后教育实践的需要。严毛新[3]通过对浙江8所高校的调研发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存在对授课专题兴趣度一般、较少采用其他教学形式等问题。李小鲁[4]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存在“一言堂”和“满堂灌”的状况。李彩丽、荀萍[5]通过观察得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缺乏统筹,且教师对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把握不全面,往往讲授不深刻、剖析不精辟。郭松鹏、杨艳霞[6]梳理后发现,现有课程设置在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对此,高敏[7]建议在充分发挥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作用的同时,要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力量,聘请校内外党政领导及各类专家来补充“形势与政策”课师资力量。黄发友[8]提出,教师授课应在热点话题和焦点事件的讨论中,强化教学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高敏[7]认为,需要从教育观念上做转变,激活师生对话,走向“交往对话”式教学,提高教学主体性。周鑫、申慧[9]结合北京科技大学的实践,总结了高校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形势与政策”时效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经验和做法。周碧波[10]提出通过线上课程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软实力。为提升“社会经济形势分析”课程质量,克服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类似的问题,北航经管学院对本课程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尝试性改革,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出课程改革创新的“123新模式”,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支撑点”的新模式。
一、加强“一个中心”,以提升综合素质为中心
“一个中心”即以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积极心理、管理者禀赋等五方面综合素质为中心,促进对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党建工作讲话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1]。高等院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而“社会经济形势分析”课是其主要渠道,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立当代大学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在加强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指引下,全面融入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积极心理、管理者禀赋等教育内容,以体验式教学和研究型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科学精神主要是指理性、求真、求实的精神,既包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也包含勤学好问、谨慎理智、开放灵活的人格品质。如果科学精神主要是求“真”,人文素养则主要是求“善”。大学之道,止于至善。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讲话指出,要“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12]。在本课程的课程体系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侧重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培养专业技能主要是指培养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深度、学科广度、哲学高度以及实践能力等。培养积极心理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积极开放的心态以及抗挫折的心理能力,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以及建立优质健康的人际关系。管理者禀赋主要是指学生在未来工作中,作为管理者和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各项素質,包括变革性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和影响力、社会责任感等。通过专家讲授、现场交流、课堂引导、课后研讨和总结展示等教学环节,将这五方面能力培养融入课程内容和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政策,提高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夯实“两个基本点”,为课程建设提供保障
两个基本点包括: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和建立健全课程保障体系。
(一)改革创新教学内容
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存在疑惑的焦点、难点问题入手,邀请社会各界名师大家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力求通过专家与学生共同探讨,帮助学生深层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抓住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认清问题产生的背景、实质及其发展的方向等。我院开展本课程创新实践研究以来,先后邀请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40余场,从宏观角度着眼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引导学生进行政治与经济方面的时事分析,教会学生独立分析形势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与政策搜集,国内外政治形势、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国家的战略规划和大政方针分析。内容上不仅包括基本原理与方针政策等理论性问题的深入讲解,例如资本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与力量,党的十八大出台的方针政策及其对市场化经济、农村金融等领域的影响,也包括对社会热点问题及突发性事件等时事性问题的分析,例如从产业结构、服务行业的变化解读中国从互联网时代到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探讨年度经济人物的主要事迹等,兼具理论思辨性和时代创造性。
(二)建立健全课程保障体系
经管学院以健全教师队伍为抓手,健全课程保障体系,确保课程效果。(1)加强本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聘用制度和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建立以学院专业教师为任课教师,以专家教授为指导顾问,以各辅导员为助理教研员的课程团队,由任课教师负责整个课程的教学与管理;通过“经世论坛”组建以国内知名学者、成功企业家等为主的兼职教授队伍。(2)提高课程的经费支持力度,纳入学院的课程教学课酬支付体系。(3)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学院书记作为专家亲自授课,院长以指导顾问身份倾听每次的课堂,学院副书记亲自主抓辅导员队伍,提供课程教学支持。
健全课程保障体系需要重视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形成课程的自我完善机制。一方面,提高学生成绩考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相应的教师听课、校方督导、学生考评等制度,形成课程的自我完善机制,从而使得课程教学效果实现螺旋式提升。本课程的成绩考评由平时成绩和小组展示成绩两部分组成:小组展示成绩占70%,由教师根据小组展示的水平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占30%,由助教根据学生个人的平时表现和课堂纪律进行评定。
三、筑牢“三个支撑点”,搭建多维课程创新平台
三个支撑点包括建立复合式教学团队,改进互动式教学方法,创新探究式学习方法,目的是通过课程创新来吸引学生自动投入到本课程的学习,实现意识形态教育与全面素质提升的目标。
(一)建立复合式教学团队
本课程性质决定该课程内容包括社会、经济、军事、文化、安全和民生等诸多问题,内容的宽泛性决定本课程教学团队必须是复合式教学团队。复合式教学团队体现为“三个结合”,即普通教师与党政领导相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专家相结合,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相结合。具体来说,该团队包括学院党政领导(书记、院长、副书记)、经济学教师、团委书记和专职辅导员,形成年龄、职称、职务构成合理的稳定教学团队;同时,聘请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北航各学院院长、企业家、将军、公务员、艺术家、著名经济学家、剧作家、演员等等)作为本课程的兼职专家,形成专职教师与兼职专家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全方位分析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为打造一流的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还采取一系列的人才培養措施:(1)传帮带,老教师带领青年教师上课和建设课程。在团队负责人授课期间,青年教师和辅导员一起聆听、观摩学院书记上课。在青年教师授课期间,院长或者书记会分别在课程上听课,并随堂指导,进行课后评价,提出建议。(2)成梯队重点培养青年教师。在现有团队中,重点培养5位青年教师持续建设该门课程。(3)以副书记、研究生指导主任、专职辅导员为基础,重点打造实践课堂教学团队。(4)书记和院长亲自主抓兼职专家队伍建设,形成庞大且高水平的兼职专家队伍。
(二)改进互动式教学方法
为了将课程学习内容积极结合社会实践,经管学院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1.综合选用系统讲授、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的内容相搭配,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相交叉,宣讲教育与自我教育相融合的创新性教学方式。“经世论坛”专题讲座由社会各界知名专家学者担纲,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与中国的机遇挑战”等前沿主题。互动讨论课由任课教师根据当前形势政策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围绕专题讲座内容和主题,提炼出课堂专题讨论题目。
2.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育空间。通过甄别与研读互联网信息、采集与分析数据的过程,学生在课程内容准备中提升了学习兴趣和分析能力。例如,通过观看《金砖之国》等融合学术性和历史性的大型纪录片及研读国家统计局报告和人民网专题报告,帮助学生从感性、理性角度综合体验国民经济的发展轨迹。
3.推广学生参与型的互动式授课模式。课程由教师根据当前形势政策热点问题设计讨论主题和具体题目,学生自行组合成学习小组,自主挑选大主题下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各小组通过资料搜集、小组讨论、报告撰写、PPT制作等环节,归纳总结出自己小组的观点,在课堂上通过发言、讨论等形式将这些观点表述出来,小组间互相提问形成激烈讨论,再由教师加以点评,达到深入理解当前形势政策和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等教学目标。
(三)创新探究式学习方法
本课程将科学研究的思维范式引入课程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式学习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深入探究当前形势政策热点内容的内涵,促进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管理者禀赋、专业技能等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本课程以完成项目的形式开展讨论课,每一次讨论课的完成,需要学生从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建立模型、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成果展示、回答问题、撰写论文等环节展开分析研究,用严密的推理来展示自己的结论,这是对科学精神进行的良好培养。以“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讨论课为例,在此大主题下,学生组成8个项目组,提出“农产品价格趋势性上涨的表现以及对CPI的影响”等具体的小题目。围绕每个小主题,各项目组通过调研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完成对相关形势政策专题的研究学习任务。
結语
“社会经济形势分析”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兼具回归课程本源的培养效果,在于全面融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通过改进课程的授课方式和发扬研究型学院特色两个突破点,对授课形式进行了梳理和升级,探索出以展演类形式开展讨论课,全班围绕时事题目分组展演的组织形式,可以从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管理者禀赋、专业技能、积极心理五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19)[2022-01-16].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397.htm.
[2]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A/OL].(2004-11-17)[2022-01-16].http://www.moe.gov.cn/s78/A13/sks_left/s6387/moe_772/tnull_9309.html.
[3]严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与对策:基于浙江8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的实证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1(4):31-34.
[4]李小鲁.学科化视角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理念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39-44.
[5]李彩丽,荀萍.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60-61.
[6]郭松朋,杨艳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2):48-50.
[7]高敏.探索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新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53-56.
[8]黄发友.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57-60.
[9]周鑫,申慧.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1):73-79.
[10]周碧波.新时期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创新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5):3-4.
[11]习近平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EB/OL].(2014-12-29)[2022-01-16].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1412/t20141229_182511.html.
[12]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EB/OL].(2014-03-28)[2022-01-16].http://www.gov.cn/xinwen/2014-03/28/content_2648480.htm.
Research on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of the Analyse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Trends Course: Taking the Teaching Reform of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Beih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U Ning, ZHENG Hai-t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of Analyse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Trends is a comprehensive quality course for students offered by th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Beihang University to complement the course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Which i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o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stud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urse teaching and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leadership, the reform group of the course of Analysi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Trends proposes a novel teaching model of “123”, that is, one center: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five aspects, including scientific spirit, humanistic literacy, professional skills,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manager endowment; two basic points: tak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urriculum guarantee system as the two basic points; and three support points: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osite teaching team, the improvement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innovative inquiry-based learning methods as the support points.
Key words: Analyse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Trends;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reform; inquiry learning; teaching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