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涛 姜志伟 段玮
[摘 要] “环境工程概论”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在环境工程方面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过程中存在概念模糊、原理生涩、理解不到位的问题。通过对内蒙古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环境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现状、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依托教学实践过程设定课程改革目标,从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实施、成绩评价五方面进行探讨,以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资源与环境经济;环境工程概论;教学探索;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內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生态效率测度及时空分异驱动机制研究”(2020MS04018);2022年度内蒙古工业大学校级课程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姜 涛(1983—),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博士,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生态环境经济研究;姜志伟(1981—),男,内蒙古赤峰人,博士,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遥感研究;段 玮(1986—),男,河北唐山人,博士,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能源经济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0-0061-04[收稿日期] 2022-09-29
引言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的深入贯彻,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人们对环境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全国众多高校将环境保护和环境工程类课程调整为非环境专业的必修课[1]。因此,高校教师对环境类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2-5]。内蒙古工业大学在2020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将“环境工程概论”调整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规定教学学时为32个。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从经济学角度探讨资源与环境的发展与保护,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环境工程概论”课程对环境、化学、物理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而这些方面的知识是该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学生会出现概念生涩、内容抽象、原理难理解的感受。因此,如何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进课程实施、丰富成绩评价方法,对提高“环境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特点与教学目标分析
“环境工程概论”是典型的概论类课程,特点是涵盖知识点多且零散。该课程在介绍环境、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理的基础上,从环境要素角度介绍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让学生理解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废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发生原理、治理方法和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以上内容每一章节便可以独立成为一门课程,所以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丰富而广泛。而其教学效果会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因此,需要根据学校定位、培养目标进行适当改革,以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的相继问世,给世界敲响了警钟。196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72年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环境特别会议等都强调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强调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将生态保护、资源集约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制定为我国经济建设的远景目标。而环境素质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全民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提高全民族的环境素质、培养全民族的环保意识,是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各高校把环境素质教育调整为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是积极响应国家环境政策、培养当代社会复合型人才、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侧重大学生的环境素质教育,加强其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大局意识、整体意识、服从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辱感。
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专业性强、理论知识多、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方法新,对该专业的学生而言,在理解和掌握上都有较大的难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课程内容庞杂
课程主要以朱蓓丽编著的《环境工程概论》第四版为教材,一共包括九章内容,在介绍环境和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础上,阐述各环境要素的污染与控制,包括水污染与控制、空气污染与控制、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土壤污染与防治、噪声污染与控制、其他物理污染与防护;介绍城市化及其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与综合整治、环境质量及其评价方面的知识[6]。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采用该书作为主要教材,涉及内容丰富而广泛,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内容,并深刻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授课模式陈旧
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优点是在有限课时内可以向学生传递大量知识点,缺点是缺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效果欠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大量知识点,会失去学习兴趣,缺乏思考,逐渐养成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学习陋习。
(三)教学手段单一
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PPT、板书或二者结合的形式。PPT是很好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完美呈现教学内容,但多数教师只做到了教学内容的搬运,把课件做成电子版教材,在模板选择、排版、美感、逻辑等方面均缺少整体规划和设计,存在文字较多、内容枯燥、逻辑不明晰、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同时也缺少视频、音频、动画等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元素,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室的优势。板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工具,但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并不适合只使用板书进行教学。课程中包含大量概念性、理论性的内容,如果只将文字从教材搬到黑板,课堂呆板枯燥,容易使学生疲劳、开小差,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四)成绩评价片面
学生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主要参考课堂表现,期末成绩为闭卷考试成绩。该课程教学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和综合素质。因此,目前的成绩评价模式并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综合潜力,评价结果较为片面,难以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生情况、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实施、成绩评价五方面进行改革。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该专业的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可能只局限在媒体报道的“酸雨”“雾霾”及“某海域油轮原油泄漏”等环境污染事件上,而并未思考过这些问题的诱发原因和解决办法。基于此,为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从实际出发,围绕培养方向,以课程大纲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首先,教师对课程体系进行总体讲授和引导,让学生对环境、环境问题及其特征有总体认识。其次,以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为主要方向,结合我国相应环境问题的典型案例,将学生分为数组,成立学习小组,开展相应的调研分析活动。然后,以学生实际学习调研汇报的具体案例作为各章节内容的导入,引出各章节的主题内容。最后,教师以教材为主要参考,结合学生实际调研的案例,采用BOPPPS教学模式,进行总体讲授,同时采用课堂积分制,使课程内容生动、课堂氛围活跃,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二)课程内容
以现有课程内容为基础,侧重培养学生掌握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将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精简、突出重点。精简后内容包括七章,分别是《绪论》《水体污染与防治》《大气污染与防治》《土壤污染与防治》《固废污染与处理处置》《噪声污染与控制》《其他物理污染与防护》。第一章是绪论课,主要介绍环境、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和特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发展历程、环境保护概念及重要意义。第二章至第七章从各环境要素污染的概念、特征、诱发机理、现状、目前国内外最新的防治措施和技术、我国的相关战略重点等角度展开。虽然课程涉及内容仍然广泛,但其中包含了很多现实中发生的案例,如2006年河北白洋淀死鱼事件、2008年云南省阳宗海砷污染事件、2014年湖南省儿童血铅超标事件、2017年嘉陵江铊污染事件等,这些案例鲜活生动,后果触目惊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教师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机融合,革新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吸收”模式。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BOPPPS模式、讲授法、讨论法、视频(动画)演示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自主学习法等。BOPPPS模式包括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等过程,在章节内容的导入中采用学习小组的汇报案例,知识点的导入采用相关的视频、动画、音频等,优势在于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前测中,让学生讲述自身经验,激发学生的求证欲,促使学生认真听课;后测中,设置抢答环节和积分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讨论法中,设置适当题目让学生进行讨论后总结发言,既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总结表述能力,还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果。在任务驱动法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配适当的任务,同时给予正向强化,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又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保证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课程实施
1.课程内容导入。课程内容导入以第一章的绪论课为主,以“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视频为具体导入,通过视频中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画面,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的探索兴趣,进而展开环境、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和特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发展历程、环境保护概念及其重要意义相关内容的介绍。
2.成立学习小组。根据章节内容,布置学生的调研内容,并进行详细说明。依据学生人数和调研项目数量确定具体分组数量。学习小组成立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遵循自愿原则,学生自主选题;第二,需要满足“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保证各小组整体水平相当。小组成立后要求学生遵循整分合原理,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统一协调,学习信息的收集、传递、反馈、衔接、沟通和协调。
3.方案设计与实施。首先,各小组以自荐或他人推荐的方式确定组长人选;其次,由组长组织会议,讨论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具体实施方案、人员分工,并设定完成期限;然后,完成资料收集、查阅、数据分析汇总,小组论证,形成书面报告;最后,确定汇报时间,完成课堂汇报。
4.时间安排及教师指导。具体实施以课下时间完成为主,课堂汇报时间为15分钟。小组调研过程中由课程组教师轮流指导、答疑,帮助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5.数据、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实际学习调研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为图书馆的纸质资料、电子资源和互联网的新闻报道。纸质资料包括图书、期刊、统计年鉴、环境公报等;电子资源包括CNKI、萬方等数据库,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部官网、地方环保局官网和实时监测系统等。
(五)成绩评价
1.成果展示与评价。首先,各小组选派代表以PPT形式汇报,需要介绍本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生的趣事、各组员的兴趣点、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其他学生提问,由汇报小组全组成员轮流解答。其次,根据汇报情况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赋分,包括组间评价、组内互评和组员自评。然后,各组根据评价意见修改报告并提交。最后,教师根据汇报表现和报告完成度给予评价和赋分。
2.成績评定。成绩评定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由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组成。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15%+所在小组成绩×15%+期末考试×70%;补考成绩=闭卷考试×10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学习小组成果展示成绩和课堂表现;所在小组成绩由课程组老师根据学生调研表现、对调研成果的贡献、课堂表现等评定,取平均分;期末考试成绩为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
结语
“环境工程概论”是内蒙古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课程教学中存在课程内容颇多、授课模式单一、教学手段单调、成绩评价片面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依托课程教学实践,从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实施和成绩评价五个方面进行改革,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如学生对小组学习过程的记录管理和评价、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进一步反思等。这些问题将会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完善,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A/OL].(2007-02-17)[2022-03-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0702/t20070217_79865.html.
[2]白少元,解庆林,游少鸿.基于研究型课程理念的《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125-126.
[3]归风铁,王红军,姜通武.“课程思政”视角下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32):61-62.
[4]廖晓斌,马红芳,苑宝玲.案例教学法在“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5):42-43.
[5]李贺,田丽,施式亮,等.安全工程专业“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9(36):149-150.
[6]朱蓓丽,程秀莲,黄修长.环境工程概论[M].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9-16.
Teaching Reform of the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urse i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Major
JIANG Tao1, JIANG Zhi-wei2, DUAN Wei1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51, China; 2. College of Desert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0, China)
Abstract: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with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eatures. However,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s relatively weak, and there are vague concepts, obscure principles and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By analyzing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in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is paper sets the course reform objectives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es from the aspects of course design,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course implementation and course evaluation, so as to ensur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aching exploration;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