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作品的深度解读研究

2023-05-30 14:44王莹
文化产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落木秋风杜甫

王莹

杜甫创作的《登高》被誉为“七律之冠”,在七律领域的地位非同寻常。《登高》究竟有何独特魅力,能够稳坐“七律之冠”的宝座呢?为深度挖掘并充分展现《登高》的内涵及精髓,现紧密围绕杜甫创作的《登高》,从含义阐释、意境营造、辞藻运用等维度入手进行解读分析,以期在厘清其含义的前提下,充分展示其独特的风格及超然的魅力,增进人们对《登高》的认识和理解。

在中国诗坛,杜甫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享有“诗圣”之美誉,其创作的作品内容广泛,或描写唐朝末期动荡不安的现实景象,或刻画腐败黑暗的政治,或反映底层百姓的艰难困苦,或描写唐朝失去昔日繁华并逐渐走向没落的历史巨变……这些作品既反映了杜甫本身强烈的忧患意识,也体现了杜甫崇高的仁爱精神。杜甫是唐朝名副其实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诗人杜甫及《登高》的基本论述

诗人杜甫的简单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其中不乏精品,比如《春望》《登高》《北征》等,均是经典之作[1]。

杜甫的一生可以粗略地分为前半生和后半生。在前半生,杜甫出生于官宦世家,家境优渥,自幼饱读诗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早在少年时期,就已凭借出众的才华在当地小有名气。随着年龄的增长,杜甫开始游山玩水,不亦乐乎。其间结识了李白、高适等对他影响颇大的文人墨士。在35岁时,杜甫考取了功名,开启了为官之路,但是此时的唐朝已危机四伏,这也注定了他的为官之路不会顺畅。在弃官入川后,杜甫开始接触底层百姓,关注底层社会,这也为他创作现实主义诗歌奠定了基础。在躲避战乱期间,杜甫的生活虽然有些穷困,但好在相对稳定,纵然身处困境,他也依旧保持悲悯之心,关心国家命运,心系天下苍生,忧国忧民。

关于《登高》的简要论述

公元767年,杜甫于夔州创作了《登高》,当时正值唐代宗大历二年,秋风萧瑟。该地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这里水流湍急,大风呼啸,多猿。此时距离平定安史之乱已有四年,但是由于地方割据势力较大,社会动荡不安,老百姓苦不堪言,加之其个人生活不如意,以及李白、高适等挚友的相继离世,给杜甫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眺望摇曳在秋风中的景色,内心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心中的哀愁愈来愈重,在此情此景下,创作出了备受赞誉的《登高》。《登高》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长期飘零在外、忧国忧民的思想,既饱含诗人对当前穷困生活的感慨,也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2]。

杜甫《登高》的深度解读

品词析句,厘清诗作内涵

《登高》全诗共四联。接下来,笔者将以逐联解析的形式阐释作品的含义,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理解,并為深入感悟诗人的情感夯实基础。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此联第一句比较容易理解,是指在秋天时节,夔州峡口的风非常强劲,天空湛蓝高阔,很多猿聚集于此悲哀地啼叫。第二句的理解难度较大,其中,“渚”是指水中的小洲,即处于河滩或湖泊中心位置的小块陆地,一般会成为虫鸟走兽的栖息地。“回”是指盘旋飞舞,联系诗句,可以得知此处的“鸟”是指鸟儿盘旋飞回巢。整体来讲,首联的含义是,秋风劲急,天空高阔,猿鸣哀声不绝。洲边江水清澈,沙砾洁白,飞鸟低回盘旋[3]。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此联是该诗的“点睛之笔”,尤其是对“无边”“不尽”这两个词语的运用,既写出了秋天的萧瑟,营造了悲凉的氛围,又通过“奔腾不息的长江”尽显恢宏之势,足见诗人的用词功力。此联的理解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要想深入领略其中的含义却并非易事,这需要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字里行间描写的景象。首先要认识到“落木”并不是木头,而是指随风飘落的叶子。此联的主要含义是,在强劲的秋风中,大量树叶在疾风中飘落,落入泥土,走向生命的终点;一眼望不到头的长江滚滚奔腾而来。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在此联中,“作客”并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前往他人家里做客,而是指诗人流落他乡,“常”字表明诗人并不是暂时留居他乡,而是多年来一直飘零在外,描写出了诗人近年的生活状况。下一句中的“独”字展现了诗人孑然一身的状况。所以,该联的基本含义是,在这悲凉的秋天,我为自己经常客居在外感到悲伤,疾病缠身独自一人登上高台,早已是垂暮老朽[4]。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联展现了诗人杜甫近年来的困苦生活,甚至用了“潦倒”一词。在此联中,理解“新停”的难度比较大,很多读者对其表达不知所云,其实它是指放下手中的酒杯,不再继续喝酒。该联的基本含义是,我这一生历经坎坷,不知不觉之间,鬓角已有白发,穷困潦倒且疾病缠身的我,不得不放下消愁的酒杯。

阅读全诗之后,可以明显感受到诗中“悲凉”的氛围,诗人杜甫不仅生活困苦,而且饱受疾病折磨,可见其当时处境之艰难。

用词讲究,满足押韵标准

杜甫创作的《登高》用词非常讲究,不仅注重迎合秋天凄凉萧索的氛围,也非常符合古诗的押韵要求,通篇读来,毫无刻意的痕迹,诗意顺畅深远,杜甫遣词造句的能力令人惊叹。

首先,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中,人们一看到“落木”,脑海中一般会出现出大量木头从天而落的景象。事实上,此处的“落木”是指从树上落下来的叶子,那为何诗人不直接用“落叶”一词呢,而且用“落叶”一词也非常符合平仄对仗的要求。究其原因,是因为在秋天,褪去叶子的树木给人一种疏朗的感觉,所以,杜甫采用了“落木”一词,意在强调秋风的衰飒疏朗。

其次,《登高》这首诗的亮点在于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最重要的是全诗八句皆对,并不像其他诗作只有中间两联对仗。通篇对仗会让律诗章法缺少变化。在《登高》这首诗中,首联是句内对举,“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猿啸”与“鸟飞”是对仗,但“哀”与“回”都是平声,且已入韵。整首诗句式工整又富于变化,展现了杜甫出神入化的格律运用手段。颔联和颈联都是标准的对仗,颈联的词性对仗稍宽一点,但这在格律诗中是被允许的。严格来讲,尾联并不对仗,但“艰难”与“潦倒”相对,让句式看起来十分工整,所以可以说此诗八句皆对[5]。

最后,从格律的角度讲,若是在诗歌创作中过度强调格律,可能会影响诗意的表达、情感的流露,而杜甫创作的这首《登高》并不存在这种问题。尽管全诗每一句都很工整,也满足韵律标准,不过其字词之间的衔接非常自然流畅,句意浑成,诗意畅通,这反映了杜甫卓越的创作能力。有人认为这首诗不太押韵,这其实是因为随着时间的变迁,语音发生了变化,诗中的“哀”“回”“来”“台”“杯”均属平声灰韵,故严格来讲,《登高》的押韵是非常标准的。

初读《登高》,仿佛八句皆对,细读则首尾未尝有对,全诗“无意于对”,但若认真品读,会有一种“全诗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的感觉。可以说,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将格律诗这一体裁推到了古诗艺术的巅峰,而这也是《登高》被赞誉为“七律之首”的主要原因[6]。

意境深远,情感沉郁悲壮

基于前文论述,明白了《登高》的基本内涵,但是这首诗的含义并非只局限于字词表面,它还有特定的深意,如在构建的意境中表现诗人的生活现状,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主要描述了秋风萧瑟、猿猴哀鸣、鸟儿回巢的景象。疾风呼啸而过,烘托出了诗人悲苦的心境。天高会令人产生一种渺小感,即在苍茫广阔的天地之间,人是渺小的,进一步刻画出诗人的无助。猿猴在萧瑟的秋风中发出凄凉的啼叫声,不仅令人动容,还深深刺痛了诗人饱经沧桑的心。“渚”乃水中的小块陆地,用“清”一字来形容,意在突显洲渚的荒凉,描写秋季之萧索。在此基础上,用“沙白”来指水边白色的泥沙,增添了几分寒意。鸟儿盘旋回巢,就连鸟儿都有家可回,而诗人却漂泊无依,从而营造出了悲凉的氛围[7]。

颔联“无边落木蕭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写出了秋叶凋零飘落、江水奔腾不息的场景。虽然此句只涉及“落木”“长江”两种景物,但其重点在于修饰景物的形容词,前者使用了“无边”“萧萧下”,后者则使用了“无尽”“滚滚来”,这些词用得恰到好处。读过此句,眼前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秋风瑟瑟吹过,染着秋色的叶子纷纷从树木上飘落下来,眺望远处,无边无际的长江奔腾翻涌而来”。落入泥土的黄叶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犹如人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走向最终的归宿。在创作《登高》这首诗时,诗人已经55岁,而古人寿命普遍都不长,所以55岁已经属于暮秋了。漂泊在外、无依无靠的杜甫与在秋风中飘零的落叶何其相似。滚滚而来的长江充满浩荡的气势,给本就萧瑟的秋天增添了几分凉意。整体来讲,该句诗营造了一种悲伤凄凉的氛围,采用了寄情于景的手法。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主要描写了诗人常年客居他乡、无依无靠且疾病缠身的景象。在安史之乱结束后,诗人杜甫的生活并未随着镇压叛变的结束而变得安稳踏实,反而随着各地势力割据而颠沛流离。在九月九日登高祈福之日,诗人杜甫独自一人忍着病痛爬上高台,寄托其难以承受的思乡之情,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无奈。人生临近终点,年事已高的杜甫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回到故乡,满足自己“终老故里”的愿望,同时也希望能够重新受到朝廷重用,为国家、为人民尽应尽之力,但是无奈身体多病,壮志未酬,功业无成,最终只空留一声叹息。杜甫通过登高之举表达了敢于抗争的精神,故有人曾说,杜甫的诗歌悲而不伤,悲而能壮[8]。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主要描写了诗人在苦闷难熬的生活中头发变得花白,不得不放下消愁的酒杯。其中,“艰难苦恨”直截了当地揭示了诗人当时的艰难处境,在磨难中,诗人的头发逐渐变白。谢朓有诗云:“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这句诗的原意是“每一个有情有义的人,都会想念家乡,谁的头发不会由黑变白呢”。这也侧面说明诗人杜甫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他心系朝廷,关心百姓,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待到晚年的时候,诗人已经喝不起酒了,不然为何饮用“浊酒”而不饮用“清酒”呢?其实,查阅相关资料就可以知道,在唐朝时期,工匠成功制出了清酒和浊酒。其中,清酒的用料更讲究,酿造程序更复杂,所以价格高于浊酒。在当时,富贵人家多饮用清酒,普通百姓多饮用浊酒,而诗人连浊酒都喝不起,可见他当时生活之窘迫。遗憾的是,一直渴望回到家乡的诗人“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既没有实现“荣归故里”的愿望,也没有达成“终老故里”的心愿。

结语

《登高》是杜甫在乱世中为后世唱出的一曲悲歌。通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过半百、生活困顿、疾病缠身,但是忧国忧民、思乡心切的唐朝诗人,他独自一人客居他乡,本就孤独寂寞,又生活潦倒,就连喜爱的酒,也因贫困的生活、疾病缠身等原因不得不放弃,这给他悲惨的生活平添了几分苦闷。这首诗虽然题目为《登高》,但是并不是向人们讲述登高的事宜,而是着重抒发诗人在登高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诗人的内心和情感。

参考文献

[1]杨朴.在整体结构关系中把握文本的意义——以杜甫《登高》的重新解读为例[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03):289-292+336.

[2]申俊.杜甫《登高》诗中的乐观主义精神探微[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9(04):69-76.

[3]胡菊.古诗鉴赏的审美切入——以杜甫《登高》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5):37-39.

[4]雷丽丽.从两首登临诗看杜甫的生命意识——以《登高》与《登岳阳楼》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17):341-342+356.

[5]章盈,张汨.三美原则和顺应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以杜甫《登高》英译本为例[J].宜宾学院学报,2012,12(01):103-105+109.

[6]高天霞.从几个关键词的解读再谈杜甫《登高》尾联的意蕴[J].名作欣赏,2017(03):107-108+131.

[7]许富宏.《登高》魅力何在——“解密杜甫”之四[J].博览群书,2020(11):30-33.

[8]苏欣.浅析杜甫《登高》中母题的集体无意识成分[J].商,2015(03):115-116.

猜你喜欢
落木秋风杜甫
异域中秋前数日漫思(新韵)
游燕园(新韵)
杜甫改诗
秋风
倪瓒山水画的图式美
杜甫与五柳鱼
秋风吹
死亡.穷途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