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和实践策略

2023-05-30 13:11冉晓燕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园共育调查研究

冉晓燕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提升,家长和社会对学前幼儿的重视度普遍提升。在多年的幼儿园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在幼儿大班期间,家长对幼儿“学到什么”关注度非常高。幼儿园教育理念的教学范围和小学知识性教育有本质的区别,基于幼升小、“教育起跑线”等教育观点的出现,家长对幼儿园知识性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要求。然而“禁止幼儿园小学化”也在本质上规定了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大框架。很多家长将片面的教育观点和对幼儿的期待放到了幼儿园升小学教育中,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在家庭中没有很好地与教师建立共同体,协助幼儿园教师,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园共育;调查研究;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0-0024-04

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改变,对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有重大影响。科学的幼小衔接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形成自我意识,不仅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还有利于幼儿在人生道路上的角色转化。幼小衔接的科学实施,不仅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能帮助学校在这个领域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幼小衔接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较大的转折点,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能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教师、家长和幼儿的共同成长,同时能够为幼儿今后步入的全新学习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学前幼儿和小学生最大的差异是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的转变,虽然幼小衔接的主体是幼儿,但家长与教师能够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以幼儿园科学幼小衔接活动内容为基准,从理念和方式等多种维度,引导家长正确面对幼小衔接,减少焦虑,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建议,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家园的紧密合作,更好地促进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生角度的转变。

1.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世界各国的家庭都普遍面临着幼小衔接的问题。目前,幼小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类似于理论和价值等宏观层面。具体学科课程的设置和概念的实施是基于在其他学者的肩膀上,从实践出发重点分析了在现阶段我园幼小衔接教育和家庭进行紧密无间的合作基础上的幼小衔接问题,并在相关调查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查研究,拓展研究问题的主体视角,制定实施策略。近年来随着家长素质及社会关注度的提高,家园共育成为有效衔接阶段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升幼儿个人素养,同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降低家长的升学焦虑,将目光放到幼儿自身成长的过程中。

(2)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幼儿园幼儿健康发展。

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改变,对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有重大影响。科学的幼小衔接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形成自我意识,不仅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幼儿在人生道路上的角色转化。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将幼小衔接和家园共育互相结合,一方面能让家长正面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意义,将重点放在幼儿专注力、独立意识等;另一方面科学引导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第二,有利于促进幼儿园自身的长远发展。

幼小衔接的科学实施,不仅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能帮助学校在这个领域有所经验积累,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可行性的参考。形成系统的幼小衔接班本课程和家园共育的案例参考,有助于提升幼儿园在幼小衔接领域的重视度和参与度,能够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更好地助力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从心理和行为完成角色的互换。良好的家园共育能够奠定幼儿园的社会口碑,同时形成一套较为成熟和科学的家园共育体系,对教师和幼儿园的成长都有长远的发展影响。

第三,有利于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

以幼儿园科学幼小衔接活动内容为基准,从理念和方式等多种维度,引导家长正确面对幼小衔接,减少焦虑,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建议,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家园的紧密合作,能够综合提升幼儿的全面素质。家长和教师通力合作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资源,促进教育合力最大化。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幼儿发展成长和后续的发展都有着推动作用。随着家长素养及家长教育理念的提升,较多的教育理论充斥于家庭教育中,缺乏良性的引导和科学的指导,因此加强幼小衔接家园共育,能够在幼儿成长的关键节点,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

2.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的现状

(1)内容不系统,家长不了解

幼儿园幼小衔接内容不系统,没有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知识层面的学习,忽略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启发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于幼小衔接的教育内容依然存在“小学化”的倾向。结合家长走访到的内容,在幼儿园中普遍情况都在注重知识类的学习,幼儿园教育观点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影响,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融入了小学知识化的内容,没有用合理的、正确的观点引导家长。课程构建不合理,不符合学前教育的相关规定。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了幼儿的知识性学习内容,忽略了幼儿成长中的趣味引导。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的教育主导内容應是培养幼儿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为主,通过各个领域活动内容的启发幼儿思维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家长来说,对幼儿的期待以及对现阶段幼小衔接教育活动和小学教育的不熟悉,导致家长多数“人云亦云”,潜在地规划了学前幼儿“应该学多少知识”,比如认多少汉字,背多少古诗等,量化幼儿的学习内容,过渡专注成效,忽略了幼儿学习兴趣和学习思维的培养。

(2)沟通不到位,策略不系统

缺乏系统性的家园合作实施策略。多数家长在时代教育背景下的焦虑心理严重,把希望寄托在幼儿园,没有看到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的显著成长。同时,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很多家庭中接送抚养的主要监护人为爷爷奶奶,教育观点及教育方法落后。在家访过程中看到很多家长给孩子做练习题等内容,而忽略了幼儿园一直坚持的亲子阅读内容。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片面了解,导致在家庭教育中过早地融入知识性学习,长期下去将会影响到幼儿心智的发育,同时打击了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小班幼儿刚入园,家长还能够以欣赏、赞美、游戏的角度来和幼儿相处;进入中班之后,幼儿的能力有所提升,家长能够从幼儿的家庭表现看出幼儿的成长,从而对幼儿抱有肯定和激励的态度;在大班的幼儿,受到“升学”的影响,家长的要求“量化”,与幼儿的相处过程中带有引导性和焦虑性。

(3)体系不健全,理论不科学

家园共育缺乏理论支撑,现有幼儿园和家庭沟通过程中简要地说明了幼儿园活动内容、实施过程、幼儿的表现以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为家庭教育提供有利的理论支撑和可行性的实施策略。很多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只是指出了幼儿出现的问题,而没有提供方法,家长受教育程度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对幼儿过于宠爱,没有进行合理的引导,导致问题积累得不到有效改善。一方面跟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科学构建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培训及幼儿园日常活动中渗透不到位。另一方面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育观点得不到有效提升,教师对自身的规划缺失,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固定思维,主动接受新鲜理念、了解家庭教育的意识淡薄。

3.幼小衔接中家园合力的综合思考

(1)幼儿园方面

科学规划幼小衔接教育内容,注重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准备措施。提升教师整体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及培训活动,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同时,幼儿园应引进科学、系统的教育教材内容,合理开展学前教育活动,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助力。此外,要让家长看到和领悟幼小衔接的科学性,从本质上改变家长的教育观点,可以借助名师讲座、家庭访谈、问卷调查等不同的形式从整体到个体逐渐渗透,让家长在重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育儿观。

(2)家园活动

幼儿园开展以幼小衔接为主题的家园合作教育活动,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幼小衔接,缓解焦虑情绪,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的各样活动,从家庭教育注重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是学前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到幼儿。因此,提升家庭教育理念,给予家长正确的方式,引导家长从家庭教育入手,在家庭中进行针对性的习惯培养,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幼儿从心理和习惯上平稳地过渡。在遇到共性问题和针对性问题,能帮助家长从幼儿和小学生两个方向进行分析,明确不同阶段的成长要素,教师专业、家长配合,让幼儿顺利渡过关键成长期。

(3)共育方式

幼儿园教研组结合家长问卷调查,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参考文献资料,找出各个年龄段幼儿幼小衔接中家园最佳合作的方式,并灵活使用,记录在册做好总结和反思。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到实践成果,开展跟踪回访活动,将实施过程形成文字性的记录,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形成优秀的家园共育活动案例,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参考资料。有效记录、生成较为全面的分析,辅助教师教育理念,为其提供行为支撑。比如在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一个阶段的观察,分析幼儿独立能力较弱的原因,通过和家长沟通、实际走访都内容,综合分析问题成因,从而为家长提供可行的方法。在教师的辅助下,观察幼儿的成长,让家长看到幼儿的变化,认可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4)沟通制度

幼儿园结合幼儿园及当地教学学情生成一系列制度,保障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的评价。评价的主体是幼儿,更多的也是家长。幼儿园教育更多的是服务过程,服务对象为幼儿和家长。幼儿园和教师应正确规范教育教学活动内容,提升整体素质,塑造良好的师德风范,更好地帮助幼儿得到更规范的教育,同时也能保证幼儿更好的发展。倾听家长的心声,让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有制度的约束和指引,有效改善幼儿教师沟通不到位的情况。

4.开展幼小衔接家园活动的实施策略和案例分享

(1)构建系统科学的班本课程

现阶段,很多幼儿园在幼小衔接课程活动中注重知识层面的学习而忽略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学前教育而言,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学齡前幼儿更加重要。3-6岁幼儿正处于习惯培养最好的阶段,幼儿模仿能力极强,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自控力,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也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一,从行为习惯出发。

教师从学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基本学情出发,融入生活元素,构建班本课程将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高度融合,在生活中发掘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和有教育价值的元素,并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观察,持续激发幼儿兴趣,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相关经验。比如,学前幼儿的阅读活动被广泛认可,然而在阅读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幼儿好的阅读习惯,让幼儿通过集体阅读、绘本阅读、亲子阅读等多种活动形式,感受阅读的魅力,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从而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幼儿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小学教育的现状,引进小学名师对幼儿教师进行专业的指点,打破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少联系,不了解小学教育的现状。比如在“双减”后小学的教育形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革,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来丰富幼儿教师的知识层面,结合幼儿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第二,从幼儿兴趣出发。

小学教育注重知识类的学习,而学前教育应激发幼儿兴趣作为出发点。以幼儿兴趣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从活动中培养幼儿善于观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比如,以节日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中,通常以幼儿自主感觉为主,以幼儿对节日的印象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高水平提问的引导,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从而让幼儿在节日活动中自主探索。在自主开放的活动,遵循了幼儿兴趣,让幼儿在平等、开放、独立的环境中发展个性和能力,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第三,从综合评价出发。

从教学活动中出发,教师丰富评价的内容,构建系统评价体制。引导幼儿在评价中获得自信,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引导幼儿进行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发现优点,提升幼儿的合作能力。在集体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是基于教师的科学引导,教师将评价融入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幼儿的参与感,给予幼儿空间和时间进行自主探索。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在不同的探索过程中得到激发。教师从活动开始,将评价贯彻始终,引导幼儿将自己所探索的内容用话语进行表达完成自主评价,整合探索的结论,形成自己的知识经验。

第四,从家庭教育出发。

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焦虑主要还是来源于知识类的学习。简单地说就是认识多少字,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题,量化的知识性内容的评价,是家长对学前教育错误的理解和社会教育压力所导致的。将幼小衔接内容充分融入实践活动,引导家长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中,让家长听到教育,看到教育中幼儿的成长,能够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比如,以自然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中——发现春天的秘密,让家长带领幼儿融入自然环境中,探索自然的奥秘,在自然的环境中实现成长。“我看到了什么颜色的花,几只蜜蜂,他们在干什么”从童稚的语言中让家长感到幼儿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

(2)提升家园共育效果的实践策略

第一,制定的共同的目标。

通过家园联系栏、家长会、主题活动日等沟通机会,引导家长发现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形式不同,但是目标一致。幼儿的每一个阶段教育的内容不同,教师通过构建科学的班本课程,将内容展示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导向性。寻求家长在教育活动中的理解力和配合力。在小班阶段,教师注重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然而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及长辈对幼儿的溺爱,经常导致活动不能顺利开展。幼儿教育一定是幼儿园、家庭二者合一的教育。家长在家庭中的一手包办让幼儿产生依赖心理。将这种情况和家长进行沟通,通过家庭配合共同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从个体出发,跟家长一起制定合理的家庭教育实施策略,引导家长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第二,提供有效的配合方法。

在幼小衔接活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家长在知道幼儿有哪些问题的情况下,表现得不知所措。通过多次交流和家庭走访发现,家长有教育的意识但是缺乏教育的方法。因此,教师引导家长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知识,将知识内容变成合理的引导方法。中班时期班级中有一个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总是表现为闷闷不乐,不乐于参加活动。但是在区域活动或者户外游戏幼儿有非常大的兴趣。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喜欢不断地鼓励和表扬,在小组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引导可以说是一对一的,幼儿得到回应后积极性很高。但是在集体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所有孩子,这个幼儿感觉自己不被重视,所以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就表现得积极性不高。发现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和家长沟通,在平时语言教学和家庭教育中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逐渐融入集体活动环境中。

第三,实施全程观察和指导。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活动、一次谈话能够那完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也较大,因此在家庭教育陪伴阶段经常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状,缺乏坚持性。教师借助幼儿园制定的沟通制度及家园共育的各项活动,从沟通、走访中观察幼儿的成长变化,给予家长鼓励和引导。家庭教育的合理开展,直接影响到幼儿园各项教育活动的落实,让教育得到家庭的支持,互相推动,合力发展。

5.结语

合家园之力,谋教育长远发展。在学前教育中需要树立长远的科学规划,幼小衔接不只是存在大班的教育活动中,更应该从小班入园开始就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智力特点,细化成长目标,科学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能够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形成知识经验。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会遇到非常多的问题,家庭和幼儿园应该紧密联合在一起,共同为幼儿成长护航。即让幼儿有快乐的童年,又帮助幼儿以良好的心态和习惯完成幼小衔接。

參考文献

[1]冯璇坤,刘春雷.幼小衔接阶段教育的节奏与目的——复归“童年期幸福”[J].教育学术月刊,2019(02).

[2]李晓雯.基于儿童天性的小幼衔接期教育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3]乔红,赵慧霞.立足童蒙养正 助力幼小衔接[J].中国教育学刊,2018(S2).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家园共育调查研究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