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飞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缩减农村与城市差距,平衡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是经历了三年行动,后又开展了五年行动方案,如今已进入中期阶段,农村人居环境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提升,但人居环境整治属于系统性工程,各个地方的经济资源优势以及发展程度均不同,所进行的环境整治效果也有区别。河南省济源示范区位处中原,本文研究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到2021年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扭转农村长期以来存在脏乱差的局面,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其中,垃圾、厕所、污水治理为环境整治的主攻方向,各村委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整合资源、强化举措,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实施粪污治理;加强技术支撑和指导,对农村污水进行科学治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对生活垃圾进行再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时至五年行动方案的发展中期,农村人居环境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提升,但各地方的经济资源优势以及发展程度均不同,相关办事人员对人居环境整治的落实程度以及农村群众的配合程度均存在差异,整治工作中仍存在灵活度不够,形象工程偏多,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河南省济源市作为中原城市群14个核心发展区城市之一,本文研究济源示范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济源示范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举措
河南省济源示范区以村庄“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为目标,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绘出“有精神、有品位、有保障、有底蕴、有颜值”的乡村振兴画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垃圾革命”,资源化利用初见成效
“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打响济源“垃圾革命”,配备保洁人员,建成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188座、建筑垃圾临时转运场17个,实现垃圾焚烧发电资源化利用。实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印发《济源示范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全覆盖。
(二)“厕所革命”,补齐村民生活品质短板
“廁所革命”因地制宜推广水冲式厕所、三格化粪池式户厕等,完成8.7万户户厕改(新)建任务,6773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建。将农户厕所改造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坚持整村推进、建管并重,成立了技术指导组和督导考核组两个专项工作组,完善工作推进机制,财政也加大支持力度,有力地保障了项目稳步推进。
(三)“污水革命”,力争统一收集处理全覆盖
“污水革命”划定污水治理规划布局,协调国开行发行专项债,基本实现平原区域农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全覆盖。同时,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区,165个村完成了生活污水和户厕一体化改造。对平原区域增设(延伸)市政污水主管网方式,提高管网覆盖率。目前,已有117个村完成生活污水和户厕一体化改造工作,盘溪河沿线、沁河沿线村庄污水治理项目已全面进入攻坚阶段。
二、济源示范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问题
在党工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等部门的暗访中,虽农村的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部分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参与主体单一,其他方面缺乏积极性
一般环境治理的主体有政府、村民和市场,但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政府单方面的参与是济源市的通病。许多村民认为环境治理是个“大学问”,靠着“两委”处理困难是村民的普遍思想。其次,城市吸取了大量的劳动力,留守的村民对农村的环境改善积极性不高,存在很大一部分的村民依旧是将生活垃圾按固定点堆放,定期对垃圾焚烧或者掩埋处理。同时,村民能够发表意见的路径、机会少,且村民表达能力弱,存在一些基层干部没有从村民的实际角度出发,限制农民开展养殖,或强制对果园、菜地进行改造;未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不合理地对厕所、排水系统进行改造,降低了村民对环境治理上的期待。而在市场这一块,市区周围的邻近乡镇尚存一些环保公司,而偏僻的乡镇基本没有涵盖,而由此环保公司承担的废弃物的搬运、焚烧项目类型少,废弃物循环使用效率低。而以盈利为目的的中小企业认为环境治理项目利润水平低,工作量大,不愿意参与农村环境治理项目。
(二)管理成本缺乏,治理资金不足
农村治理不似城市环境治理性价比高,农村村民大多居住分散,治理成本投入多,但辐射的人群有限。济源示范区的环境整治工作资金主要由政府财政支持,但在实际分配上,除了已经初具规模的示范村、乡镇驻地所在村、县城附近的行政村以及交通主干道两侧的村落,资金获取力度大,其他村能够获得的资金相当有限,导致最后能够做的就是搭建宣传的牌子,告知村民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成为村民心中的“形象工程”。以厕所改造为例,济源示范区管理政府会给每家每户对厕所改造进行补贴,但实际上,补贴的资金相当有限,最后大部分还是由村民自己承担。年轻人外出打工回乡后对厕所这种直接影响自身使用感的改造愿意出资,但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的资金费用承担的意愿大大降低。事实上,农户受粮食收购价格、国家政策的影响,每年的收入相当有限,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能够赚取比种植更高的收入,且在外面获得的生活体验更好,对农村生活条件优化有更多的意愿,但当前的收入情况普遍难以投入多余资金承担垃圾清理费、污水治理等,这是当前济源示范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及预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缺乏有效机制,管理未形成常态化
目前,济源示范区农村环境整治的具体工作由村“两委”进行开展,农村的环境卫生由村规民约进行规范,口头性规范多,行政制度上约束少,致使对群众的真正约束力度弱。存在部分村落在检查来临的那段时间,村内各项环境指标得到整治,等风头一过,管理力度一松,村庄的管理变回原样。配备的保洁人员,工作范围大,能给的薪酬有限,人员经常变动,空缺的时候,垃圾马上就成堆,到一定限度的时候就地焚烧处理,依旧对当地的空气、水源产生了污染。一些建好的公厕、排水排污管道等在建成后因维护不到位,几个月内便停用,致使政府花了钱,干部做了事,却并没有形成好的结果。而日常维护缺乏科学管理,今年是文化走廊,明年是响应旅游村发展,号召改建成公厕,使本就不充裕的人居环境治理资金雪上加霜。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国内外经验借鉴
(一)国内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经验借鉴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国内的部分农村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浙江作为最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省份,历经多年,农村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垃圾、污水、厕所的处理率、普及率接近99%。在这过程中,成立领导小组,省级领导现场部署,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列入各级党政干部年度工作绩效考核之中,形成党政负责人亲自管,分级领导直接管的推进局面。解决村庄卫生状况,规划建设便民项目工程,提升农村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推动改革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围绕旅游资源进行生态环境整治,省政府统筹监管,派驻督察组对治理情况进行“回头看”,垃圾治理问题得以解决。贵州湄潭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典型,以保护贵州苗族传统风情文化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当地民族文化的价值,不仅解决贵州农村路、水、电、房等问题,同时保留古代村庄的原始建筑风貌,在人居环境治理中独树一帜。安徽巢湖市夯实各级责任,引导村“两委”发挥带头作用,充分倾听村民意见,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和决策权;组织现场评比,要求排名落后的乡镇负责人进行发言,看清各乡镇之间的差距,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将日常监督、专项调研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得到落实。
(二)国外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经验借鉴
国外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但在农村规划建设模式上一直在探讨,对济源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也有一些实践借鉴。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认识到农业振兴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城乡规划法》的形式将农村环境的治理工作进行规范,逐渐将乡村发展成为国民度假的首选之地。德国以《土地管理法》要求恢复农村环境,降低工业无序扩张对农村造成的损失,政府承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保持农村的传统特色风貌。韩国开展“新村运动”,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鼓励村民自主创造,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民经济收入,从而达到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高生产能力的目的。其间,通过对农民的培训,提升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培育出大量的骨干力量推动新村运动开展。待框架搭建完善后,政府逐漸退出,将后续工作交给以村为载体的开发委员会,设立专项基金,继续对农村的公路修建、环境整治进行跟踪治理。
四、济源示范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村民参与意识,让村民成为行动主体
突出村民的主体作用,增强村民环境保护意识,改变村民长久以来随意排放的生活习惯是济源示范区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动引领作用,引导村民不做“旁观者”、不当“局外人”,成为每个村民的“家务事”,干部深入群众,了解村民的真正诉求,而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面。各镇各村可依托微信老乡群、乡村大喇叭、流动宣传车等载体,多角度、深层次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建立积分制,如将垃圾定点放置垃圾回收站,带有一定积分时,村民可兑换牙膏、洗发水等生活用品。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解决保洁人员空档期的垃圾成堆问题,同时降低保洁人员的工作强度,解决保洁工作效率不高、人员年龄偏大且难聘请的问题。根据经济发展的程度区分环境整治的进度,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村民思想更加先进,重点开展文化建设和环境改善,而地域发展较差的村庄,应结合不同村庄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辅之以适合的经济作物、旅游文化,发展生态特色产业,解决村民最现实的需求,提升村民基本收入。村民有了更高的收入,才愿意相信政府所做的环境整治举措,也有出资的意愿参与到环境整治中。
(二)丰富筹资渠道,提高资金保障力度
当前,政府仍然是农村环境治理费用的大头,尽管济源示范区政府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投入有所增加,并在农村污水管网建设板块,协调国开行发行专项债用于建设,但济源市下辖的470个村环境治理均需要费用,政府资金压力大,还需要更多的投资主体以筹资方式来缓解。当地政府应降低门槛、开辟渠道、建立平台、适度放权引导市场资本进入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之中。同时,在融资渠道这块,运用地方债券、专项资金、银行政策或拓展农村建设抵押物范围缓解环境整治的资金压力。为资金引得来,还要确保资金用得好,对垃圾处理、管道建设这类专业程度高的环境治理项目,严格把控资金使用效率,完善资金使用制度,建立不相容职务的岗位分离,定期对专项资金进行公示,并且邀请社会审计机构进行监督,确保资金都用到了实处。在各方资金的合力下,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整体水平,使广大农户获得舒适的体验感,享受现代文明。
(三)注重人员培养,壮大人才队伍
农民始终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主力军,是资本、人才组织中不可小视的力量。加大对村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宣贯,不仅仅是组织干部还有部分善于表达的村民去示范村参观、学习,让村民真真切切感受到政府的决心和作为,利用舆论的力量,传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意义,并且能够形成自发性的常态化管理。另一方面,乡土人才的回归是农村持续发展的根基,配套的激励政策,鼓励外地打工的村民回乡创业,打造草根创业培训基地,有体系、有方案地对村民进行培训。利用如今火爆的直播行业,指导村民进行账号搭建、直播策划、选品等知识内容,帮助各地农户实现技能收入双增长,最终实现自给自足,让农村留得住人。最后,建立机制,鼓励上级干部兼职、挂职,深入农村,运用自己高水平的知识才能致力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发展。济源示范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是短暂时间能够取得效果的,但是发挥的作用是永久的,实现区域发展平衡、改善基本生活设施、健全管护机制,切实把村民的事放在工作重点上,最后实现中国美丽农村的美好愿望。
(作者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