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娜娜 侯王君
[摘要] 目的 了解临床专业新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后随时间变化的知识保留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确定最佳再次培训时间。方法 选取2021年6~1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新生100名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均参与心肺复苏相关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培训,培训后即刻、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考核,比较不同时间段学生的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成绩。结果 培训后3个月与培训后即刻的理论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6个月的理论成绩显著低于培训后即刻和培训后3个月(P<0.05);技能操作成绩随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0.05),其成绩培训后即刻>培训后3个月>培训后6个月;技能操作各项得分比较,培训后3个月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的得分均低于培训后即刻(P<0.05),培训后6个月呼叫帮助、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人文关怀的得分均低于培训后即刻(P<0.05);影响心肺复苏再培训时间的主要因素是培训方法。结论 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心肺复苏培训后的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成绩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再培训时间不宜超过6个月。
[关键词] 临床专业;新生;心肺复苏;教学;培训;时间;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3-9701.2023.13.026
心肺复苏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技能,是临床醫生基本技能培训中的重要章节,也是要求每一位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急救技术[1]。发生心脏骤停时,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患者的存活率每分钟下降7%~10%,因此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是抢救生命的关键[2]。然而,大量数据表明很多临床医务工作者面对突发情况时,无法按照心肺复苏指南实施高质量、准确的操作,学习心肺复苏后技能保留时间并不理想[3-6]。医学生作为庞大的医疗后备军,提升其心肺复苏技能对提高整体医务工作者的抢救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各大医学院校培训方法、培训质量、培训人员等的不同及对再次培训时间的研究存在不确定性,导致我国医学生整体心肺复苏技能水平不够理想。研究发现人在学习新的信息后,信息只是进入短时的记忆,如果不及时复习强化,这些信息会被遗忘。因此,如何提高心肺复苏的培训成效,增加医学生在应急状态下实施心肺复苏的技能保留率,降低记忆衰减速度,最终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技术,进而达到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目标,是国内外学者及医学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就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心肺复苏教学后的再次培训时间进行研究,提出最佳再次培训时间,为医学生熟练掌握这项急救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1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新生10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3名,女47名,平均年龄(18.07±0.77)岁,所有新生均参与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学习。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采取信息化平台与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教学理念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培训教学。线上通过长江雨课堂提供案例、视频,完成课下预习。线下秉承AHA的“全为生命”理念,教学采用观看视频与教师示教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跟着视频的节奏分步骤及整体操作练习并达到标准。同时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将虚拟现实与急救技术相结合,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技能操作。线下授课共4学时,每学时50分钟。培训教师2名均为AHA导师,采取同质化教学。
1.2.2 考核方法 于培训学习后即刻、3个月、6个月分别对临床医学专业新生进行心肺复苏知识及技能考核。考官由授课的2名教师担任。考核的理论知识均出自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技能考核采用挪度复苏模拟人进行操作,考核标准参照医师资格证考试评价指标制定,其中包括急救前个人准备、评估周围环境、判断反应、摆放体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判断呼吸和脉搏、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复苏后评估、人文关怀等方面,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主要采用模拟人自带的iPad进行客观评分。
1.2.3 问卷调查 向100名研究对象发放《心肺复苏技能保留率影响因素问卷》,问卷包含五部分内容,即培训方式方法、培训内容的制定、授课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培训者自身素质要求及其他方面的内容,每部分内容又包含具体的小条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认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并勾选出认为合理的选项。回收问卷100份,问卷有效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結果
2.1 培训后不同时间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成绩比较
培训后3个月与培训后即刻的理论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6个月的理论成绩显著低于培训后即刻和培训后3个月(P<0.05);技能操作成绩随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0.05),其成绩培训后即刻>培训后3个月>培训后6个月;技能操作各项得分比较,培训后3个月的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得分均低于培训后即刻(P<0.05),培训后6个月的呼叫帮助、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人文关怀得分均低于培训后即刻(P<0.05),见表1。
2.2 培训学习后影响心肺复苏再培训时间的因素
研究对象认为影响心肺复苏再培训时间的因素主要有培训方法(37%)、培训内容(32%)、培训教师(18%)、自身原因(8%),其他方面包括学习环境、操作用物等占比5%。
3 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后受训者技能保留期限3~6个月,超过此时间技能遗忘速度明显加快[7-11]。因此本研究选取培训学习后即刻、3个月、6个月对临床医学专业新生进行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考核。
3.1 临床专业新生心肺复苏培训学习后理论知识掌握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性下降
研究发现,学生针对心肺复苏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在3个月时保留率较好,到6个月时理论成绩虽下降明显,但仍维持及格水平。究其原因:①本校秉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对刚入校的新生即开始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理论知识水平。②培训后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大部分新生表示相关理论知识简单,较易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记忆时间。③培训方式的选择依托信息化及AHA的教学理念,模拟更生动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贴近于现实的抢救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沉溺于其中,对理论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④学校老师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学习,课堂上会不断重复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加上后期各门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进而刺激学生对知识的记忆。⑤暑假时间涵盖在研究时段内,部分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出现“懈怠”情绪,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表明,如果学习的知识不及时强化复习就会被遗忘。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记忆的下降。然而“保留”和“遗忘”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如果及时复习,短时记忆的东西就会成为长期记忆[12]。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心肺复苏理论知识的教学,这样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起到正向作用。同时,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等内容会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3.2 临床专业新生心肺复苏培训学习后技能操作掌握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
研究发现,研究对象的心肺复苏技能操作在3个月即开始出现记忆减退现象,6个月后衰退更加显著。学生在呼叫帮助、按压姿势、按压深度、频率、有效通气、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得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显下降。可能的原因:①心肺复苏技能操作的保持与培训方法、培训质量、培训时长、练习次数等多因素有关;②学生对操作持有“眼高手低”的学习态度,以为操作步骤非常简单,重视程度较低;③虽然现在很多医学高校提倡加强技能操作,但仍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④心肺复苏是一个动作记忆掌握的技能操作过程,若不及时复习很可能会被遗忘;⑤教师宽松的监管,学生零散的练习,给技能保留率带来消极的因素。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心肺复苏技能教学,可在学生遗忘前给予一次强化,使其更快地重新回顾所学操作内容,最终增加学生对技能操作的自信心,提高操作质量。
3.3 影响临床专业新生心肺复苏再培训时间的因素分析
培训方式方法、培训内容、授课者水平、学生自身因素及其他方面对学生的掌握程度都有一定影响。本研究认为培训方法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培训方法的选取应结合培训基地的设备、师资情况、培训人员等合理选择,不同的培训方法得到的培训效果有所差异,本研究所采取的培训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将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形成“多元化”培训模式,取长补短,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训内容具有权威性,做到与时俱进,与临床操作一致化,内容包含严格的考核流程,对学生知识的巩固具有显著成效。授课者应具备科学系统的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领域的各项内容,能提供系统、规范、同质化的教学,这有利于提高培训效率。学生自身的自信心对技能的实施也有一定影响,González-Salvado等[13]调查发现,操作者心肺复苏的自信心在经过相关培训后会显著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未再次复训后的一段时间内会下降至70%,缺乏实施心肺复苏的信心和能力严重影响实施者在紧急状况下是否进行心肺复苏的决定,降低心肺复苏的执行率,导致心肺复苏质量下降。学习环境尽可能与临床环境一致,创造不同的模拟场景,有助于学生更长效的记忆,用物方面如模拟人的选取应符合成年人的身高体形,为学生提供更接近真人的按压力度等。
综上所述,只要找到培训内容的遗忘规律,根据该规律进行复训方案的设计即能极大地保留心肺复苏技能。选择在遗忘尚未开始时即进行复习、巩固技能,保留效果更佳。二次学习时间的间隔越短,重复的次数越多,越容易保留;同时培训老师的正确示范、信息化平台的合理利用、持续的充分练习操作、适合的培训方法、定期规范性的考核等均能有效提升心肺复苏操作质量。
[参考文献][1] 汪雅倩. 反例结合微课的翻转教学在新护士CPR实训中的应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 14(1): 94–98.
[2] VALENZUELA T D, ROE D J, CRETIN S, et al. Estimating effectiveness of cardiac arrest interventions: A logistic regression survival model[J]. Circulation, 1997, 96(10): 3308–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