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琼
体育教学应基于学生的兴趣,或者说可以发掘学生的运动喜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促使其可以在运动中,表现出一些特质,获得运动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强化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在“双减”背景下,增效减负成了学科教育的基础要求,而在此要求下,体育教学则更具功能性。无论是倡导劳逸结合,还是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体育教育均可为其助力,并提供专项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变化体育教学的形式,契合学生的兴趣化学习需求。同时,则应基于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提升体育教学效能,改善体育教学质量。此间,应以强化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学生运动爱好以及培养学生运动习惯为教学目标,拓展多元化的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形式,促使体育教学的互动性更强,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感更好。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其次,分析了“双减”背景下初中体育高效教学的要求;最后,分析了“双减”背景下初中体育高效教学方法。
在教育教学新时期,教师应重视素养教育,并通过合理的教育教学形式,落实素养教育目标。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其素养教育的重点不同,实际的育人目标却往往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一方面表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其均为了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身心发展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上,这种学习能力更像是一种自主化的、自律性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时,在参与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时,学生可以转化思维,适应要求,获得全面的发展。而在体育教学方面,其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直接的影响,健康的体魄是学生学习进步之本,在不同的环境中,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运动习惯,均可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意志品质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统筹课上课下,结合课内课外,强化学生的运动意识,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效能,更可适应“双减”政策的要求。
1 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初中体育的教学形式在新时期已经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其一方面得益于更多体育教学资源的引入,包括不同类型的运动设备和与运动场地相关的各类基础设施等;另一方面,得益于体育教学观念的变化,其与学生的内在性的、多样化运动需求相关,也与學生家长对体育学科重视程度的提升情况相关。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家长以及学生都意识到了体育运动之于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并且在政策层面,国家也更加重视青少年的运动健康,积极地改善学生的运动学习环境。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应积极转变体育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体育教学本领,积极地拓展体育教学的形式,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关键的是,应契合初中生的体育学习需求,这样才能确保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但是,现阶段,体育教学的形式依旧相对传统,对一些运动器材、运动设施和运动场地的应用依旧不够灵活和充分,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不佳,其实际的体育教学效能也不高。为了有效改善这种教育教学的局面,教师应积极思考和应用不同的运动教学形式,从而项目化教学、任务化教学、游戏化教学等教学模式,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应重视体育理论教学,拓展学生的理论认知视野,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效能。
2 “双减”背景下初中体育高效教学要求
2.1 计划性教学要求
计划性教学要求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重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细化课堂教学的形式,促使其教学流程更顺利,教学结构更完整。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应结合阶段性的体育教学要求,结合初中生的运动学习兴趣,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此时,课堂教学的目标可以分成室内教学目标和室外活动教学目标,在室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拓展与运动相关相关的理论,为学生的户外运动打好基础。同时,在介绍此类理论时,更可发掘学生的运动兴趣,明确学生的个性化运动学习需求。而在户外运动活动中,教师则可基于此类信息,细化活动教学目标,以此为基础,完善体育教学计划。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学计划并非一成不变,教师需结合天气情况、学生的实际状态,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地调整体育教学计划,促使其可以适应具体的教学环境。此间,教师也应结合不同运动教学资源的应用特征,变化此类资源的应用形式,从而在形式变化中,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也可强化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效果。
2.2 互动性教学要求
互动性教学要求不仅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前的互动要求,也指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要求。在师生互动方面,教师应从体育教学活动的层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并引导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之中。教师需秉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变化活动的形式,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总结学生的问题,从而对体育教学的流程和计划进行细化和调整;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方面,则应表现为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此间,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具体的合作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某项运动目标,也可采用游戏化教学的形式,设置一些互动性的学习游戏,增加学生互动学习的乐趣。无论是采用哪种互动教学的形式,教师均应及时地分析和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形成有效的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灵活地调整。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同时开展多种类型的体育教学活动,并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这样,不仅可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兴趣,更可促使体育教学形式多元化,改善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
2.3 周期性教学要求
周期性教学要求主要与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环节相关。在构建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时,教师一方面应明确初中生的身体成长特征,选择适应性的身体素质评价标准,并将此类标准细化到体育教学之中,以评促学,细化课堂教学的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则应明确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动态特征,关注学生在心理和运动需求方面的变化,从而在动态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调整对应的教学评价标准。在标准调整之后,教师则应结合阶段性的体育教学要求,完善阶段性的教学计划。关键的是,应从个性化教学的层面,落实个体评价思维,从学生个体的层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有效的运动意见和建议。另外,教师也应从教学观念的层面,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多参考典型的教学案例,积极变化实践教学的形式,促使其可以满足动态化的教学评价标准,同时更可为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选择。
3 “双减”背景下初中体育高效教学方法
3.1 重视理论教学,拓展室内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是体育教学的关键环节,在这种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可拓展学生的运动形式和认知视野,关键的是,可以为学生展示更多的运动类型,发掘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看到的很多运动形式,在校园内往往无法实现。但是从兴趣化教学的角度,其依旧可以引起学生对运动健康的重视,从而可以积极地参与体育基础教育活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一些视听化的内容。此类内容可以是奥运会、世锦赛、全运会这种赛事的视频,并借助此类视频,为学生讲解不同的运动类型,并在讲解不同的运动类型时,加入一些与运动技巧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突出其体育教学的理论性;其次,教师则可从生活化教学的角度,拓展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运动形式,并拓展讲解与此类运动形式相关的理论。例如,针对常见的跑步、跳远以及与力量训练相关的运动形式,教师可从提升运动效果、改善运动质量的层面,为学生讲解一些运动技巧,类如跑步的时候如何调整呼吸、力量训练的过程中如何托举以及一些与预备运动、热身阅读相关的理论知识等。这样,才能从理论的层面,深化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并为后续的室外教学活动打好基础。
3.2 组织多元活动,灵活应用体育资源
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体育活动教学的形式,增加活动教学的趣味,另一方面,则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的选择,契合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活动实践积极性。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则可灵活应用体验资源,变化资源的应用形式,提升资源应用效能,也可改善体育活动的实践教学效果。
首先,基于场地资源,教师则应拓展常规类型的运动活动形式,包括足球运动、篮球运动、乒乓球运动、羽毛球运动以及与跑步相关的运动等形式。在针对不同运动形式组织实践性的体育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为学生讲解此类运动的参与方法以及对运动装备的一些要求,特别是运动鞋的要求,其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参与此类运动活动的实际体验;其次,从课前准备的层面,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参与此类活动时所需要进行的体育热身运动,在热身期间,教师即可引导学生对活动的形式进行自主选择,从而适应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从资源应用的角度,教师应结合现有资源的应用情况,合理分配体育教学资源,并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确保不同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顺利展开;再者,为了优化学生的活动实践体验感,教师应发展学生帮扶机制,以小组长的形式,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活动。此类活动可以同时进行,从而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促使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
3.3 设置合作任务,强化体育教学实践
合作任务有助于强化体育活动教学的实践性,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活动任务,以团体运动教学的形式,促使学生在完成此类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流一流汗,活得真实的运动锻炼体验。同时,还可在与同学的互动和交流中,分享运动学习的乐趣。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的运动学习积极性,更可强化体育教学实践,提升体育教学效能。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游戏化教学的形式,促使这种合作实践活动简单一些,避免对学生的合作学习产生压力。例如,利用足球或者篮球,教师可以拓展不同类型的团队合作游戏,类如“耳听八方”“智慧橄榄球”等,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也可发挥此类运动资源的应用优势;其次,教师应设置合作学习的任务,并采用任务单的形式,将此类任务落实到学生个体,促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均可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获得良好的运动学习实践体验。例如,在“两人背对背夹球赛”中,教师在将学生分组之后,则应从活动任务的层面,分配运球、投球和计数等任务,引导各小组同学严明分工,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互动游戏体验,更可提升游戏化的体育教学效率。另外,这种合作任务也应具备一定的探究性。教师可以要求结合自身的运动兴趣,自由组织活动形式,设计趣味性的比赛活动,发挥想象力,从而促使学生的运动学习更加自由,更可适应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
3.4 构建评价体系,落实个体评价思维
体育教学中的评价体系的建构尤为关键,其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信息,更可定位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地指导。更为关键的是,可以有助于落实个体评价思维,从个性化教学的角度,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态的评价标准,从而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运動引导路径,这也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环节。
首先,教师可以从体育测试标准的层面,细化与体育评价相关的要求,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常规类型的评价,包括短跑能力、长跑能力、托举能力、肺活量等,从而基于新课标,细化综合素质检测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则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学生的运动特增,加以引导,或者定位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提供建议;其次,在构建评价体系的方面,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构建周期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可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态势,适应不同阶段的运动素质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则可表现体育教学评价的动态化属性,提升体育教学评价的灵活性,促使其可以在适应新课标教学要求的同时,更可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发挥体育教学的功能性,切实落实个体评价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强化课堂教学效能。
4 结束语
总之,初中体育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拓展不同的活动形式。同时,还应从资源应用的层面,积极地应用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资源。基于此。教师则应注重构建符合初中生体育教学标准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问题,结合此类问题,对体育教学的形式进行细化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教学,丰富学生对不同运动形式的理论认知。在实践活动中,则应积极地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合作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任务,增加实践活动的趣味,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另外,教师则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评价标准,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从而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状态,切实提升初中体育的实践教学效能。
(作者单位: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