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2023-05-30 17:01刘洋陈媛
时代金融 2023年2期
关键词:信贷业务信贷风险信贷

刘洋 陈媛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逐步新常态的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经营发展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及经济稳定。所以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目前信贷资产规模增速放缓、行业竞争加剧、盈利能力降低的现状;提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部分信贷资产结构不合理、信贷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最终给出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提升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以期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环境。

一、引言

2014年12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我国目前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但是经济体制的转型及国家提出供给侧的改革对实体经济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经济从30多年来的高速增长要求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增速变缓就需要商业银行应对经济转型升级、开展可持续发展;第二,经济增长动力产生转变,第二产业的比重降低,第三产业的比例有所提升,由消费拉动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型加大,产业结构、工业结构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目前经济增长已经出现疲软,经济结构开始调整,不同行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投融资圈和担保圈的风险叠加,中小企业融资及运营依然困难,信用违约风险加大,导致商业银行内部的信贷业务质量恶化、信贷风险同步加大。商业银行需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内,提升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正确认识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寻找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信用风险管理策略是商业银行值得深究的问题。

二、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的现状

(一)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银保监会公布2022年一季度主要监管指标,一季度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295万亿,同比增长9.7%(2021年全年为8.8%);一季度商业银行共实现净利润6595亿元,同比增长7.4%(2021年全年为12.6%),增速环比下降5.3%。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 .97%(2021年全年为2.08%);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率为1.69%,较2021年末下降4BP。

首先,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收缩背景下,弱资质主体的现金流出现断层,涉及房地产类的融资或贷款出现不良的情况增多,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压力提升、风险不断释放。现阶段房地产销售端的政策环境持续回暖,能够帮助提高居民购房需求,恢复房地产企业的造血能力。商业银行方面也多次表态,针对相关业务会提前进行风险计提、抵押物充足,整体的信贷风险目前依然是可控的。综合分析下来,部分房地产企业的债务得到重组或者展期,推迟了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释放进程,但仍然导致商业银行目前的盈利能力下降。

(二)资产规模提速疲软

自2014年提出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加注重效益和质量,从前非理性野蛮增长及粗放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也逐步放缓回归常态。随着监管的加强、资本的压力加大及经济下行调整,尤其近三年因疫情影响导致部分企业资金链较为紧张,信用违约率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扩张。

根据银保监会的统计,2018-2021年全国城商行的净利润总额分别为2461亿元、2509亿元、2146亿元和2394亿元,近两年城商行的净利润出现下滑。相较于2019年,各类银行的资产利润率都发生了下滑,但是城商行的资产利润率与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差距在拉大。

2019-2021年全国城商行平均净息差分别为2.09%、2.00%和1.91%,都低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水平。主要原因可能是,虽然城商行中小微客户的利率相对较高,但资金成本较高,加上对小微企业减息,对大客户的谈判能力较弱,影响了其盈利能力。

(三)互联网金融冲击剧烈

第一,经济新常态提出以来,国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农村金融,民营银行及其他各类中小金融机构大量成立,使得传统的商业银行垄断地位被打破,商业银行日常的存款业务也被分流至其他中小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同时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主要原因是互联网金融平台中实现了支付、资金融通等业务模式,由于其申请门槛低、审批快、费率低等特点,相较于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难、准入门槛高等特征存在竞争优势,所以大众现阶段更偏向于使用互联网金融平台,而非传统的商业银行模式。

第二,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金融市场逐步的发展完善,同步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更拓宽了企业融资的渠道,这大大打击了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发展,更具灵活性、低成本、高流动性的资本市场融资模式正在日渐撼动着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根基。证券市场证券发行交易量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商业银行业现有存款的减少以及存款增长速度的下降,更多的大型企业逐渐通过股票、债券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募集资金来转变,导致商业银行业的货款减少。面对存款和贷款两个方面同时减少,已经大大影响了通过利息差额为主要盈利模式的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因为投资者都更倾向于在同风险条件下获得更高的收益。近年来,对于处于市场健全和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考虑,监管政策要求有所放缓,保险、证券等资本市場的发展不断抢占了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的占比;同时,保险、证券所开展的业务中,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类金融产品的业务范围逐渐交叉并扩大,也大大地加剧了商业银行同这些行业的竞争。

三、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资产产品单一

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逐步提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集中暴露,传统行业的发展的确大不如从前,所以满足商业银行信贷门槛的项目正在逐步地减少,现存的信贷资产质量也在逐步下降,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持续提升。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依然集中在产能过剩以及资本密集型行业,例如房地产行业。该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整体负债率较高,并且周期性太长,对流动资金较为敏感,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时期需要依靠商业银行大额贷款来维持日常资金需求,房地产业将面临资金链紧张以及融资量扩大等问题,所以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的安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从业人员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商业银行存在的信贷风险进一步显现,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也大大增加。由于利率市场化改变了利率的决定方式,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并且对资产负债业务和结构也产生了直接影响。因此,在国内外经济增长压力加大以及金融形势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并没有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变化而同步进行提升。所以,对于商业银行自身在信贷风险的识别、评估、预警、化解等方面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信贷风险管理的创新能力不足。

一方面,从商业银行目前的风险管理实践来看,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大部分只停留在口头和制定制度的层面上,制度规定的较多,但是执行的较少。部分员工为了大力推动业务,只能被动地接受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并没有真正从意识上认为信贷风险管理是重要的。

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商业银行的信贷从业人员准人要求不高,大多数的从业人员专业经验不足,对于贷前审查和贷后的管理流于形式、实务操作不熟悉,所以信贷业务的隐性风险较大。并且人员流动快,对信贷风险管理缺乏稳定性、连续性和创新性。

(三)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第一,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不够。审查和贷款分离的模式下,信贷业务人员负责对贷款客户进行项目尽调、评级,放款审批人不与客户见面,第一手的真实材料无法完全掌握,从而会对审批人的判断造成影响。

第二,责任人制度无法落实。在商业银行内部,信贷业务的贷前审查、放款审批与决策、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中的责任不明确,不良贷款产生后对责任的认定依旧流于形式,对责任人处理较轻,无法达到警示的目的。

第三,信贷业务绩效考核体系使风险制度无法落实。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通常是把利润、资产负债规模等因素作为指标及判断依据,没有提前计提预期损失,容易产生忽视信贷业务的风险,风险控制制度难以落实。

第四,缺乏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通常可以决定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行为模式,但是目前商业银行部分信贷业务从业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滞后,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信贷业务发展及风险环境的复杂程度。

四、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

第一,构建科学、严谨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文化。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加强内部从业人员风险内控的文化灌输,让所有从业人员意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主动发现风险、解决风险,形成良好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文化。

第二,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内部规章制度。商业银行需要从信贷业务范围以及岗位职责作为评判基础,真正做到信贷业务的开展、审批、监管三分离。避免不同的职能部门之间出现某个控制环节的漏洞,严格规范业务流程、实现岗位牵制、体制牵制、责任牵制。

第三,建立健全内部稽查制度。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查一般是事后进行稽查,如果信贷业务一旦发生风险变成不良,内部稽查尽管能查出问题往往也无法进行补救。所以商业銀行可以建立健全内部稽查制度,使信贷业务在贷前、贷中、贷后进行稽查,使内部稽查真正渗透到信贷业务的全流程当中。

(二)优化信贷风险管理能力

第一,将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融入到日常风险管理当中。重新构建出符合经济新常态的工作模式和组织框架,转变传统的信贷以及合规操作的流动性管理模式,全面落实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对信贷业务授信流程进行分析,结合全国各省市及地方的经济情况与商业银行分支行的实际情况,拟定科学化的信贷业务授信管理流程,构建独立化的风险评估报告,提升信贷管理的针对性与准确性,履行信贷风险分级平行操作,全面落实贷款后的管理制度,强化贷款后相关责任人考核,将责任管理融入到后续管理当中。

第二,构建信贷大数据中心。与传统的经济环境相比,目前经济新常态下的环境更加复杂且多变,商业银行需要通过构建大数据中心来综合利用不同角度、不同渠道的信息,进行信贷风险综合分析,提升信贷管理能力的科学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该大数据中心集中采集信贷业务客户的历史贸易情况、行业的景气指数以及该客户企业内部管理层变动等多渠道的海量数据,并对所有数据的重要性进行研究,以及开展关联性分析。熟练运用信贷风险管理模型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产品进行风险测评,严格把关信贷产品的准入水平线;强化收益与风险配比的原则性要求,运用定价模型合理进行产品定价;对大数据中心、云计算、搜索引擎设置整理、评估、预警、处置等全流程信贷风险管理。

第三,实施动态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目前仍然处于静态管理中,无法同步、及时反映出信贷风险的变动同步,信贷风险管理因此也无法跟紧业务发展的状况。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动态管理,使得信贷风险动态管理与信贷业务同步发展。

(三)多元化信贷资产结构

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现阶段的业务目标不能单纯、盲目寻找能够快速提升市场份额的大型客户,不能只关注信贷资产额度和利润的增加,而忽略了客户自身所处行业以及规模大小,而是应该考虑具有现阶段行业发展前景的新型客户来开展信贷业务,设定合理的信贷额度、调整合理的贷款投向优化行业结构。

例如,商业银行如果将大量资金贷款给垄断性行业的企业,尽管可以拥有长期和稳定的客户,并且垄断型的企业处于供应链的核心地位,所以商业银行可以详细地掌握这些客户的资信状况和盈利能力,能够给商业银行节约较大的贷前审查和贷后监督管理的费用成本。但是一旦垄断性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或者行业的发展前景发生转变,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面临较大风险;而且如果某家企业所处的行业垄断性越大,商业银行在进行议价时会处于被动的地位,导致可获得的利润降低。所以,商业银行需要把维护已有客户的关系以及提升客户黏性作为重点工作,更多地沉淀牢固的客户关系,因为商业银行对于这些老客户留存的大量信贷资料包括经营状况、现金流、偿债能力是非常熟悉的,可以大大减少商业银行的沟通、尽调成本,收益大于风险。对于潜在的新客户,商业银行首先需要全方位的评估该客户所处的行业以及其在该行业的地位、该行业的发展前景,重视市场的发展规律,让市场决定资金的配置,让市场自然的优胜劣汰,并为商业银行筛选出需要的优质企业;商业银行在优化信贷客户准人条件的同时,综合评估其信贷的状况以及偿债能力,做好贷前尽调、审查,以及贷后日常管理,时刻关注信贷业务的质量。

猜你喜欢
信贷业务信贷风险信贷
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信贷业务尽职免责规定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外债及其他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四川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地方性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