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思进七言歌行创作特征

2023-05-30 10:48李诚余秋慧
文史杂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主要内容

李诚 余秋慧

摘 要:林思进诗歌深受王闿运诗风影响,但又有意规避其“摹古”癖好而追摹唐人歌行,又学习宋人风格,擅以议论入诗,善用典故,表现出学问化的倾向,从而拓展了诗歌内涵与容量。当前对林思进文艺创作的研究尚显不足,尤其还无专门讨论他歌行写作的论著。

关键词:七言歌行;主要内容;创作诗征

林思进(1874—1953),字山腴,号青城石室主人、清寂翁,晚清举人,曾为内阁中书、成都府中学堂监督、四川省立图书馆馆长、四川省通志馆总纂、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又曾任华阳县中校长,成都高等师范学堂、华西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等;著有《中国文学概要》《华阳县志》(编纂)、《清寂堂诗集》《清寂堂文录》《吴游录》等。林思进“平生精力所聚,多在诗歌”,是晚清民国诗坛名家,被汪辟疆奉为近代“西蜀派”领袖人物。

一、林思进歌行的主要内容

林思进一生创作诗歌千余首,收录于《清寂堂诗录》《清寂堂诗续录》。他的歌行约占诗歌总量的十分之一,多涉及题写书画、酬友赠别、咏物抒怀等题材。

(一)题写书画类

唐代杜甫、李白等就曾以歌行之体创作了题画诗,此后历代诗人皆好用这一诗体题写书画。林思进的歌行中也有不少题画之作,如《看剑行为杜诗笠翰藩题图作杜以隽才久困学官》《红树青山室卷子为陆丹林题》《奉题尧生先生万松行卷》《仙山濯发图路金坡朝銮属题即送其南游》《黄宾虹蜀游画卷歌为陆丹林题》《凤六山人黄吕潭渡村图为宾虹题》《南宗引董寿平自青城寄示近画喜作长歌赠之》等。林思进的题画诗大多篇幅较长,将画卷内容描述、画艺鉴赏、画家介绍、创作背景等内容都纳入诗中,以便读者能够通过文字来感受画作的魅力。比如《两髯行题张善子张大千昆弟华山行卷即以留别》,这是林思进为张善子、张大千兄弟的华山行卷所作。全篇共分五层,开端四句为第一层,对张氏兄弟形象及其画坛地位予以肯定。“大髯画虎虎气出”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分别点评两人各自所擅长的画风。第三层自“我昨访君游网师”迄“敛衽吾欲同王维”,描写画卷风景,“明星坛”“毛女洞”“青柯坪”“落雁梯”皆入画中,张氏兄弟笔下的华山峰峦叠嶂、云雾缭绕,仿若仙境。“廿年心嗟绘事微”以下十六句是第四层,历数当时画坛一流人物,黄宾虹、汤定之、吴湖帆、郑午昌、黄公渚、谢玉岑并张氏兄弟诸人。最后一层将叙事场面转入当下,表达自己对张善子、张大千的感谢,并砥砺二人振兴巴蜀画苑。整首诗大笔濡染,既有对张氏二人画艺的褒扬,又对画卷进行细致赏析,兼有对当时画坛的评点;既展现了歌行这一体裁的无限包容性,也反映出林思进高妙的鉴赏水平。

(二)赠别酬友类

文人交际,免不了诗歌酬唱,《清寂堂诗录》中收录了不少这样的作品。尽管其中不乏应酬之作,但是林思进赠别、酬友的歌行却大多情感真挚,并无敷衍之态。元杨载《诗法家数》:“赠别之诗当写不忍之情,方见襟怀之厚。然亦有数等:如别征戍,则写死别,而勉之努力效忠;送人远游,则写不忍别,而勉之及时早回;送人仕宦,则写喜别,而勉之忧国恤民,或诉己穷居而望其荐拔,如杜公‘唯待吹嘘送上天之说是也。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林思进的《雪生将行述怀赋别》却有些打破“常规”。整首诗并没有景物描写,通篇皆是叙事。诗歌采用“对话”形式展开叙述,诗句以“君”“我”開头,心痛友人之间你来我往的交谈。这首诗当作于1909年胡雪生兄长胡峻(雨岚)逝世以后。整首诗充满伤感,多处提到“君家兄弟于我久”“君兄厚我犹肉骨”“却与君兄共末议”“君归哭兄疑梦短”等,都是在表达林思进对胡峻英年逝世的痛惜之情。

林思进有一部分酬友歌行,写作对象是他的学生、后辈。这些作品大多寄寓了诗人对后学的殷殷关切以及对蜀学传承的期望。比如《巴山歌赠王茂齐王仲镛两生》一诗句法灵活,情感激昂,颇具特色。开篇起笔不凡:“巴山蜿蜒千里隔,嘉陵一水通东北。江山秀发人物生,今古谁云不相及。茂齐清如玉壶之寒冰,迎风寒露高几层。仲镛浑金黯黮锷不露,匣裹蛟龙气自腾。”以蜿蜒千里的大巴山脉与绵延奔涌的嘉陵江水为全篇做铺垫,隐喻正因有了巴山蜀水“江山之助”,才孕育出王茂齐、王仲镛这样优秀的学子;同时传递出对蜀学式微的隐忧。他在诗中说:“嗟予学废日衰老,十年颇恨蜀才少。蠢蠢流辈过眼多,后起何人慰怀抱。”他对王茂齐、王仲镛二人寄予期望,希望两人能振兴蜀学。诗歌最后四句以“茂齐”“仲镛”开头,针对二人不同的特点,提出自己的殷殷叮嘱:“茂齐茂齐,君不如低头归吊巴曼忠。仲镛仲镛,君不如闭门且事谯玄翁。秦灰火灭再相见,天下车书方一同。”因为王茂齐是巴地歌乐山人,王仲镛是南充人,因此林思进专门用巴地名将巴曼子将军与学者谯玄激励两人,希望他们能像巴曼子、谯玄一样做出一番成就,青史留名。事实证明,林思进确有识人之明。数十年后,王仲镛的确成为蜀中一代名师,巴蜀学术至今依然薪火相传。

(三)咏物抒怀类

林思进歌行中还有一类咏物之作,取材范围涉及文房用具、植物、金石古玩。他的咏物歌行大多通过铺叙吟咏对象的背景故事,凸显该事物的特殊价值,同时使诗歌意蕴更加深厚。《新繁东湖古柏三株相传唐李卫公手植近忽遗火燔去其甘大令悼古物之难属为诗纪之将刻石以示后来因赋此篇》是为新繁县(今属四川新都)东湖公园中的三株古柏而撰。诗题交代了古柏的背景来历:“相传唐李卫公手植”。唐代称“李卫公”者有李靖、李德裕二人,结合两人生平事迹与诗中所述,这里所指当是李德裕。相传是李德裕开凿了东湖,并于此地遍植楠柏,直到民国时期仍有三株古柏留存,被当地民众视为至宝。1926年,新繁东湖正式改建成为公共园林,更名为“东湖公园”,官吏民众皆可自由入内游玩。某次,一士兵不慎焚毁了其中一株古柏,引起士绅激愤。林思进受当地甘姓士人所托,为这三株古柏作诗纪念。是诗以物抒怀,实际上赞扬李德裕为官清明,有功于社稷、百姓。这种写法在林思进的歌行体咏物诗中并不少见,比如《诸葛铜鼓歌》,一方面描写铜鼓古朴的造型,一方面叙述三国割据下战争不断,刘备、诸葛亮君臣相契的故事,使铜鼓显示出非同一般的历史厚重感。总的来说,林思进的咏物歌行大多篇制宏阔,铺叙较多,将歌行体宜于长篇赋写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他往往借物寄讽,将议论与描写融为一体,寓意深远,特点鲜明。

晚清民国时期的歌行体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一些诗人延续着旧体诗写作传统,所叹咏者或为当代事,而句句不离古人、古事。比如王闿运《圆明园词》、王国维《颐和园词》等,吟咏清朝的兴亡,但笔下所说的还是“宣室无人侍前席”“汉家七叶钟阳九”。另如梁启超、黄遵宪这样以旧体诗书写“新声”的作者也有不少。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书欧战史论后》、黄遵宪《登巴黎铁塔》《樱花歌》等都是以“旧瓶”装“新酒”之作,将自己旅居海外所闻所见通过长篇歌行写就,又援引许多有关西方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制度名物之类的新词汇、新事物入诗。纵观林思进的百余首歌行,并没有广泛引“新声”入诗,基本沿袭了传统歌行的写作领域。当然,是否延续传统写作方式、于诗歌中传播“新声”,并不能作为检验文学作品质量的标准。并且,通过考察林思进歌行的写作题材,恰恰说明虽然五四以后新诗诞生,但中国传统古典诗词并未就此一蹶不振、遭到弃绝,而是呈现出“新体诞生,旧体不废”的现象。

二、林思进歌行创作特征

林思进撰文作诗一向不持门户之见,他曾说:“自吾操觚来,雅不喜门户。是是与非非,丹素各有美。”他创作歌行也主张转益多师,融各家之长于自己的作品之中。

(一)字法句式:学习魏晋六朝乐府歌行

陈三立曾高度评价林思进的古体诗歌:“才思格律,入古甚深。五古几欲追二谢,七言直攀高岑,洵杰出之作者。”陈三立的评价道出了林思进作诗的一大渊源——汉魏六朝诗派。汉魏六朝诗派在近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代表人物是王闿运。王闿运曾执教尊经书院,影响蜀地文学、学术颇深。林思进对王闿运的诗歌颇为推崇,他的《读〈湘绮楼集〉》诗云:“高论安危动一时,不将出处累风期。湘楼十卷平生意,终爱齐河道上诗。”林思进虽受王闿运诗学思想的影响,但对其着力拟古、好作绮语等诗风并非全盘接受。王闿运集中拟古之作比比皆是,而林思进的诗集中却少有这样的“拟诗”。林思进受王闿运诗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从魏晋六朝入手学习古诗创作。林思进早年写作诗歌,有意从古诗、乐府诗中汲取养分,这在其歌行创作中时有体现。比如《相逢行赠王羡门二兄栻兼怀晦如杜耕木耒时尚羁滞哈尔滨并示季武六弟桓》:“相逢三十年前日,骏马轻衫发似漆。相逢三十干戈后,齿豁面皴同老丑。”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排比句式,以“相逢”开头,将三十年前的“骏马轻衫发似漆”与三十年后“齿豁面皴同老丑”形成鲜明对照。这种排比句式是对乐府诗句法的借鉴。再比如《论交行感往惜今赠刘昌庭紫骥》起首四句:“论交莫取新,艰难往事难重陈。相知莫如故,不待将缣持比素。”“论交莫取新”“相知莫如故”句式相同,且都以“莫××”“莫××”这样的否定词联接。葛晓音总结道,从南北朝到初唐的七言乐府诗歌中常用虚字组成句头。林思进还通过化用魏晋六朝诗句,使自己的歌行富有“古”意,“艰难往事难重陈”化用乐府诗《离别难》“辞别难重陈,花深复变人”一句;“不待将缣持比素”从古诗《上山采蘼芜》“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点化而来。他的《腊雪引》便是一首综合运用魏晋乐府诗歌字法、句式的作品:

成都暖少雪,三日始成花。拂帘任飘洒,点砌渐横斜。迎春送腊作芳菲,连岁春从腊雪归。社鼓声中落簌簌,华灯影里映霏霏。霏霏簌簌初无迹,輾玉堆花第三夕。玉垒风回锦水寒,摩诃池压层冰白。晶馆瑶台四望开,平明踏雪弄春回。此生几度能逢雪,此雪何人不看来。贫家少妇嗟薪炭,锦帐娇鬟慵坐叹。垆薰拥被乍舒腰,妆镜迟梳怯回腕。出门绣幢车斗风,金河岸宽泥未融。霁色园林芳树碧,骤寒亭榭早梅红。梅红树碧家家好,谁管山农愁一饱。虽然雪意兆丰收,四十年租今已扫民国十九年征税已至四十年矣。御苑宣华君试看,坡陀残雪冒荒山。花开那有园官报,人去空余啼鸟闲。鸟啼朝朝复暮暮,富贵荣华总非故。可怜雪消春水生,兴亡卷尽前朝去。

诗歌以五言开篇,主体仍是七言。诗中多处使用复沓重叠的字法,如“簌簌”“霏霏”“朝朝”“暮暮”等,并且合理利用顶真、连绵、排比等句法,使作品呈现层叠回环的效果。比如“社鼓声中落簌簌,华灯影里映霏霏。霏霏簌簌初无迹,辗玉堆花第三夕”“霁色园林芳树碧,骤寒亭榭早梅红。梅红树碧家家好,谁管山农愁一饱”,复沓递进的句式将叠字、顶真、排比等字法和句法扩大到诗歌章法结构的层叠。这种高密度地化合多种句法于诗篇中的手法,使诗歌呈现出重叠回环、富于乐感的效果。

(二)音韵格律:追摹唐人歌行

不过,林思进歌行创作并非全学王闿运;尤其是他晚年的歌行,还明显受唐人歌行的影响。例如上文所示《腊雪引》,已经没有摹习齐梁乐府惯用的对称章法,而是化合多种字法句式形成层叠纵横的效果。初唐卢照邻、刘希夷、骆宾王等人的歌行中已有这样的用例。林思进对唐代歌行的追摹还体现在诗歌用韵上,比如他的《中秋村舍对月作歌》:

昔人最重中秋月,三五清光圆易阙。画槛珠帘白玉阶,人间今夕同佳节。时平灯火送瓜游,踏月城南岁岁秋。一味新凉入罗荐,几家欢宴共琼楼。琼楼罗荐清如水,人月团圆两相似。祗道金波每夜舒,谁怜云鬓惊秋理。蓦地西风飘玉轮,眼中碧海换黄尘。西来王母无灵药,天上嫦娥苦笑人。杜宇声悲连蜀苑,摩诃苔绿荒池馆。月华不浸水殿空,愁诵风来暗香满。故园丛桂花又开,人生看月能几回。环摧璧破玉川泪,旧影山河何处来。我今白首茅檐避,月落灯残耿无寐。那堪乘兴据胡床,强对清辉吟玉臂。陌上征人归路遥,楼头思妇角声高。三年劳苦东山雨,万里凄迷南浦桥。欲话幽燕问吴越,此夕明明应可掇。南飞乌鹊少枝栖,西上蛟龙尚出没。沱水东流接锦城,随波潋隘绕江明。从来亦有关山恨,不比今年见月情。

全诗共四十句,四句一转韵(偶有两句一转韵),每一转韵,第一句就入韵,共换十韵。作者以中秋月圆人团圆的主题开启全篇,前四句以入声月韵、屑韵起首,中间交错使用平声尤韵、上声纸韵、平声真韵、上声旱韵、平声灰韵、去声寘韵、平声萧韵、入声月韵,最后以平声庚韵收束。这样的用韵方式最早见于鲍照七言诗,直到初唐时期才开始较为广泛地运用到歌行写作中。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便是利用诗歌转韵声,带动诗意流转的典型之作。

与《春江花月夜》平声起首、仄声结束不同,林思进此诗以仄声起首,以平声结束。该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寓居四川郫县(今成都市郫都区)村中时。中秋本是团圆的佳期,而自己身处荒村,怎能不惦念自己的家呢?本诗以仄声起头,恰是对林思进此刻复杂心态的映射。接下来“时平”至“何处来”都是诗人对自己往昔生活的美好回忆;即使写到古蜀国、五代前后蜀的历史,作者的心绪仍是一种哀婉的忧思。行笔至此,作者突然道:“环摧璧破玉川泪,旧影山河何处来。”这正是本诗行文转折处。这两句之前的句子押的都是适宜抒发舒徐委婉、绵邈情思的平声韵;而此处用仄声韵,与作者感情上的转折形成呼应。“我今”至“玉臂”转入对诗人当时所处的现实情境的书写,身居茅屋的白头老翁,坐在园中,强打精神对月抒怀。接下来十二句,句句用典,征人思妇、战士戍边、乌鹊南枝等都是自古以来诗人望月抒怀最常写的题材。战争带给人的伤害并非限于一家一姓,无数人离开妻子儿女去保卫家乡。从前在书卷上所读到的离愁别恨,哪比得上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呢?因此结尾曰:“从来亦有关山恨,不比今年见月情。”行笔至此,诗人一开始郁积于心的复杂情绪仿佛随着沱江水逐渐向远处流淌开去,因渐趋平和,最后以平声庚韵结尾,绵长悠远,言已尽而意不断。

王世贞《艺苑卮言》:“歌行有三难,起调一也,转节一也,收结一也。惟收为尤难。如作平调,舒徐绵丽者,结须为雅词,勿使不足,令有一唱三叹意。”林思进这首《中秋村舍对月作歌》的情绪起伏与声韵相配合,平仄声交错使用,与诗人的心理变化、情感起伏是紧密契合的,可谓声情并茂,丝丝入扣。

(三)“学人之诗”:继承宋诗创作特点

林思进学识渊博,他的学生姜亮夫曾回忆说:“先生不仅文采泼,而读书至勤,校之书至多,且皆小楷精抄。清代校读诸家,精细似尚少见。”林思进的博学广识体现在他的诗歌中便是以学问入诗,最直观的便是善于用典和以议论入诗。他的《府吏篇》以“府吏”的视角叙述乍富以后的种种际遇,还将陆贾分金、金张许史、商祖白圭、范蠡“七策五用”等典故贯穿全篇,使府吏的叙述更加立体丰满,仿佛确有其事。结尾云:“君不见,势交量交无久亲,击钟鼎食暂相因。翟公门外犹如此,况尔区区转毂人”,直接点明主旨,以《史记·汲郑列传》中翟公的典故告诫世人:因权势利益而建立的感情不会长久,钟鸣鼎食的生活不是永恒。由于作者有意使用秦汉时期的典故,模仿乐府诗质朴直白的语言,并运用“府吏”的独白式叙述方式,使读者似乎身处西汉,旁观了一场豪绅巨贾之家由盛入衰所经历的剧变。林思进擅用典故、好化用前人佳句的特点在其每一首歌行都有体现。这种创作方式使他的作品显得寓意深远。他的《溪边老橡行》是林思进为自己抗战期间寄居乡村时,村舍门前被伐的一棵老橡树而撰的一首诗。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写橡树粗壮,有“十围”之大,亭亭如盖,是村中老幼妇孺经常嬉戏、纳凉之处。第二层共十八句,每一句都运用典故或点化前人佳句而来:

……方喜庄生论社栎,不须杞梓夸明堂。那知世患有不测,鱼弘四尽悲山泽。梁益本是材箭薮,濯濯今比牛山厄。樵苏后爨人不饱,斤斧搜林到荒僻。一如老杜草堂前,虎倒龙颠委荆棘。枯楠尚自撼风雨,者橡何期断泉脉。风俗移人膏火煎,获麦小姑能数钱。土偶暗泣社鬼笑,此木不得终天年。才看杮削吹满地,俄闻邪许声逾阡……

是诗将个人际遇与家国命运、百姓生计相联系,议论鲜明,使诗歌意旨深化。诗歌从感叹老树被砍,到思考黎民生计、国家吏治,其内涵也更加丰富了。

林思进以文物、书画为题材的作品也能体现他以学问入诗的特点。他尤其喜好在题写书画的歌行中点评当代画家,如上文提到的《两髯行题张善子张大千昆弟华山行卷即以留别》。其《南宗引董寿平自青城寄示近画喜作长歌赠之》中再次对画坛人物做了点评,曰:“平生论画曾几友,醴泉学士宋芝田丈伯鲁黄山叟歙黄宾虹。大千后出人中龙张八弟爰,萃锦王孙亦吾厚溥儒王孙心畲。借君不见陈师曾义宁陈衡恪,波澜莫二天与能。若令朽庵今不朽师曾别字朽庵,临门云济各传灯。”此时距林思进1933年作《两髯行》已经快十年了,林思进又一次对画坛名家进行评点。这说明他的评点是一种自觉行为,是作者有意将自己对画家的评价写入诗中,以加强题画诗的艺术鉴赏价值。林思进论书所作,如《海上故人寄南海手迹卷子因论当世书家辄作长歌张之》《宋拓宝晋斋二王法帖歌为亚衡作》等也在诗歌中阐述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看法,穿插对笔法走势的点评,并准确判断这些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在书法史上的长久影响。

林思进歌行创作惯于以议论入诗、点化前人佳句入诗、擅用典故等手法表现出宗宋倾向,具有“学人之诗”的特征。这与林思进在北京为官时与当时同光派魁首郑孝胥、陈衍、陈三立、陈宝琛等人的交往有关。同光派诸人皆提倡学宋诗,林思进作诗难免沾染宋诗风气,也因此影响了自己的歌行创作。实际上,清代诗坛已经有不少学者意识到了以学问济性情的重要作用,王昶《示长沙弟子唐业敬》云:“诗道之多,正如汉家宫阙,千门万户。然其择之也,与古文同果,能熟读深思,傅以学问,辅以才气,壮以声调,何患不成大家?至七言古诗,断以杜、韩、苏、陆为宗,余或偶及之,不可为准则也。”其認为当熟读前代经典作品,以学问济诗情,方能有所成就。林思进的诗歌作品基本都呈现出议论入诗、援引典故入诗等特点,不仅使诗歌避免流入纤俗,并且大大拓展了诗歌内涵与容量。

余 论

从林思进的歌行创作来看,他早年创作受到王闿运的影响,吸取魏晋乐府、六朝民歌常用的顶真、叠字、复沓、排比等字法句式。同时,林思进有意规避王闿运“摹古”癖好,通过揣摩唐人作品,使自己的歌行脱出六朝轨范。诗人逐渐从对初唐歌行音韵、格律的学习转向对歌行的内在气势、情感变化进行把握,使得歌行更加肆意雄健,可谓“随手波折,随步换形,苍苍莽莽中,自有灰线蛇踪,使人眩其奇变,仍服其警严”。林思进以议论入诗,善用典故等创作特征则受同光派宗宋的影响,表现出学问化的倾向。

总体来看,林思进没有自觉对七言歌行与七古进行区别。这固然与明清以来诗论家对这一问题的模糊表述有关,也与歌行体的特殊形制有较大关系。日本学者松浦友久认为:“歌行的实际状态不是一个更为固定的形式层次的问题,而是一个更为流动的样式层次的问题。”葛晓音进一步阐释了这个观点:“歌行确实是一种流动性较强的诗体样式。其形制特征只是在某一时期之内,才有相对的固定性。”这说明歌行在不同时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诗体特征。目前学界对歌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唐代,对宋元明清各个时期歌行的创作与发展研究都还较为薄弱。其中,元代和清代都是歌行创作的高峰时期,已经有学者注意到:“学界对元代歌行的研究较少。元代几乎每部诗集中都有歌行的创作,且数量庞大,别具特色。”清初和晚清都出现了七言歌行创作的盛况。目前学界关注较多的仍是吴伟业、钱谦益、王闿运、樊增祥等人的歌行,而对像林思进这样“声望不显”的文人创作研究稍显不足。由于缺乏对单个诗人歌行作品的深入解读,因此也难以对清代歌行发展情况进行整体观照。葛晓音通过对齐梁乐府歌行、初唐及盛唐歌行字法句式、章法结构、音韵节奏进行对比分析,清楚地揭示出齐梁至唐代歌行体样式的变化。若能以晚清歌行的诗体特征与清初“梅村体”进行比较,或许能进一步认识清代歌行的发展特点。

作者 李 诚: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

余秋慧: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主要内容
一花引来百花开姹紫嫣红放异彩
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阐释
现代化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组织管理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新形势下高职生诚信档案的有效构建方法
罗辀重教育思想探析
《共产党宣言》主要思想的当代解读
刍议水利工程验收档案资料的整理
东北抗联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习近平群众路线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