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卫军
摘 要:话剧《杂拌、折罗和沙拉》拼接了三个与困境相关的故事,《浒墅关》中的女子寻找婚姻破裂的真相,陷入情感的困境;《阿齐》中的底层男子因偷盗而身陷囹圄,在监牢中渴望自由;《一个哑剧》中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渐渐失去了隐私,被困在没有秘密的大数据里。戏剧结构波澜起伏,戏剧效果悲喜交加,舞台表现运用了大量多媒体光影影像技术,且频频打破第四堵墙,加强了和观众的互动交流。
关键词:困境;拼接;影像;第四堵墙;悲喜交加
《杂拌、折罗或沙拉》,一个如此奇怪的剧名!杂拌是将一些干果掺和在一起的小食品;折罗是把近几天剩下的旧饭菜混合在一起;沙拉是西式轻食,将各类食材处理成各种小的形状,拌调味汁而成。吃起来,它们是不同的食物,可是想一想,又有些相似之处——不管是新菜旧菜,还是干果蔬菜,不论是冷菜热菜,还是中式西式,它们的制作精髓都在于“拼”和“调”。话剧《杂拌、折罗和沙拉》“拼”了三个故事,《浒墅关》表现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执念,《阿齐》展现了一个底层男子的打工命运,《一个哑剧》呈现了智能时代每个人被监控的生活状态。那么,为何将这样三个毫无关联的困境故事“拼凑”在一起?拼好之后又进行了怎样的舞台“调”制?最终,它们是否可以拼合成一部完整的戏剧?
一、浒墅关——情感
疫情封控是故事的入口,一位身穿白色半袖长衫搭配灰色宽松裤裙的女子,阴差阳错与前夫被隔离在了同一个房子里,女子时而冷嘲热讽前夫的考古爱好,时而絮叨抱怨前夫对家庭漠不关心,前夫要么痴痴傻笑,要么服软迎合,二人彼此互怼、互嘲、互讽,引来现场阵阵笑声。而就在观众的笑声中,他们的交锋由蜻蜓点水的拌嘴渐渐变成了家长里短的争吵,从而还原了一段支离破碎的情感关系,在争吵中女子的情绪也由微澜起伏变成了奔涌跌宕。她坚持想知道,前夫去到一个叫“浒墅关”的地方,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他们的婚姻走向破裂。女子连续追问,步步紧逼,直到把前夫逼到“墙”脚,前夫破“墙”而出,走向观众席的走廊,大喊:“我已经死了!”戏剧情节在此发生了突转,原来前夫早已在两年前就死亡了,之前呈现的争执争吵只不过是女子的情感幻觉。接着戏剧进入女子的独白戏,从幻觉中惊醒,或是歇斯底里的咆哮,或是近乎疯狂的呐喊,进而陷入了绝望的境地,也终于说出她为何如此执着的探究“浒墅关究竟发生了什么”?那是因为她自始至终爱着前夫,关于前夫的点点滴滴回忆可以拼成一幅完整的情感地图,唯独缺失了“浒墅关”。她偏执地想要一个真相,在于她死心塌地地投入了一段感情和婚姻,爱得如此执着、如此深刻,以至于被情感的困境彻底吞没。在女子情绪最低点的时候,故事继续进行,破“墙”而出的前夫,又神奇地穿“墙”而入,重回舞台,戏剧情境也重新回到了二人被疫情封控的状态,女子安然做起了司康,前夫泰然颠起了乒乓球,场面看起来如此温馨,二人甚至还上演了一出“吃司康中毒”的“戏中戏”,又为场面增添了几分童趣。然而,那终究只是女子情感困境的幻觉,幻觉中的回忆和想象如此虚无缥缈,“如果回忆不是真实的,想象也不是真实的,那么在回忆里加入想象,不过是在白开水里加了一杯白开水”。我们终究无法知道浒墅关究竟发生了什么,而女子终究也还是没能够走出情感的困境。
这一片段,戏剧情节虚实交替,演员情绪波澜起伏,还有一个亮点就是舞台光影和影像的运用。戏剧一开场,一个巨型白色大碗倾斜矗扣在舞台中央,大碗的形状一方面与剧名相呼应,另一方面也象征着被束缚的困境,而从功能上来说,这个白色大碗构成了主要的舞台显示屏幕。当女子陷入歇斯底里的情绪状态时,崩溃的姿态借助光影投射在大碗屏幕上;当女子回忆起前夫两年前在医院病亡的场景时,悲伤难过孤独无助的身影同样也投射在大碗屏幕上。投射在大碗屏幕上的人影,时而放大,时而变形,也就同时将女子的崩溃和无助放大在舞台上,从而在现场表演与光影表现之间产生了共鸣,增强了戏剧表演的情绪表达,提升了戏剧的情感表现力。舞台影像的运用更多,当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日常生活时,大碗屏幕呈现了一段洗碗和做饭的生活场景,从而辅助舞台表现;当女子的幻觉被前夫的巨吼打破,情绪急转直下,大碗屏幕又展示了一段大海波涛汹涌的影像,从而与女子奔涌跌宕的心情相呼应,将女子的心理情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类似这样的舞台光影和影像运用一直延续到第二个片段。
二、阿齐——自由
第二个片段一开场,银幕上的阿齐穿街过巷,用力奔跑,直至精疲力尽,被警察抓捕。影像结束,灯光亮起,阿齐戴着镣铐上场,做到了从屏幕影像到现场表演的无缝衔接。只见阿齐踏着人字拖鞋,穿着短袖T恤牛仔裤,乱蓬蓬的头发,单薄的身姿,坐在舞台中央的椅子上摇头晃脑,时不时抠个脚趾,一个鲜活的底层打工仔形象跃然台上。故事以女记者采访阿齐的对话形式展开,却基本是阿齐自我独白式的独角戏,一口广西方言,表达幽默诙谐:“新闻联播说的都是普通话,你听得懂吗?”“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前半段嬉笑调侃中流畅进行,引来现场一连串的笑声。而坚称不打工的的阿齐,原来曾经有过一次打工经历,后半段他讲述自己这段凄惨的打工经历,戏剧基调渐渐由轻松活泼转向了沉重悲伤。阿齐无父无母,在亲戚家长大,长大后走了很远的路,离开乡村跟随自己的发小开启了打工生涯,干的是杀貉剥皮的血腥营生,从杀第一只貉时的惊慌失措到后来成了杀貉高手,杀了成百上千的貉,殺到麻木,杀到心痛,以致留下巨大的心理创伤,从此拒绝打工,走向了偷盗深渊。最后当女记者追问,你究竟想要什么?阿齐的舞台语言从方言直接切换到普通话,回答:“是自由!”这一语言切换,也切换了戏剧风格,从悲喜交加切换到了严肃认真,虽然可以更清晰地表达阿齐对于自由的渴望和追寻,但切换过于生硬,破坏了本已建构好的戏剧氛围。
舞台光影和影像的运用同样是第二个片段的亮点。阿齐绘声绘色描述第一次打工经历,紧张、着急、惊恐的身姿投影在橙红的大碗屏幕上,让我们感受到杀貉的血腥场面;回到现实,坐在椅子上孤独无助蜷缩的身姿投影在橙黄的大碗屏幕上,给观众也传达了无力和心酸的感觉。在影像使用上,除了开头的抓捕过程用来辅助舞台叙述,之后还有两组慢速特写镜头,一组详细呈现了阿齐对电单车的痴迷,他缓缓触摸着电单车,随后又将脸紧紧贴着电单车,最后闭上眼睛抱着电单车沉沉睡去,就好像电单车是他的恋人,这组特写镜头细致刻画出了一个近乎有着恋物癖的偷车贼,从而让观众明了阿齐的偷盗动机;在阿奇低沉的描述自己杀貉的过程时,另一组特写镜头缓缓划过貉的皮毛,避开了杀貉的血腥场面,而粗砺皮毛的放大特写宛如描绘着阿齐底层打工仔粗砺的人生经历。
除了影像与舞台的结合,阿齐的表演可圈可点。首先是方言台词,阿齐一口广西南宁方言口音,在带来诸多笑点的同时,也弱化了打工时遭遇的暴力血腥场面。而女记者时不时用普通话重复着阿齐方言表达的关键词,一方面可以帮助观众听懂阿齐的方言台词,另一方面也营造了类似捧哏的表演节奏。然后是阿齐的表演风格,时而扮丑搞怪,时而唱着戏曲,真可谓大俗大雅;时而嬉戏玩闹,时而低沉内敛,又可谓动静有方。最终,演员将一个受挫的底层打工人形象鲜明地立在舞台上,让我们体会到底层小人物的惨痛人生经历,并且在如此艰难的困境中依然怀抱着追求自由的渴望。
三、一个哑剧——生活
如果说情感弥足珍贵,自由更加可贵,那么第三个片段中的AI则对每个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发出了挑战。由人扮演的AI借助一个口哨和一个指挥棒,操控着一台蛋壳形状的数据终端机器,同时也控制了沉迷于大数据的人类男子。只要通过操作键盘,在场所有人14天内的生活轨迹以及在场所有人的所思所想,都会显示在舞台屏幕上。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们在享受着科技发展带给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付出了失去隐私的巨大代价。
短短几十分钟的哑剧,首先呈现的是当下最新发生的生活状态,“生吞刀片喉痛的人”“水泥封鼻鼻塞的人”“无麻开颅头痛的人”等等。这部分演出实时响应人们最新变化的生活状态,从而让戏剧与最新的生活产生更多连接。随后探讨更加普遍性的话题,如人们最为关切的工作与失业、无可奈何的收入与负债、频繁发生的离婚与分手等等。当“坚信明天会更好”的人数增多,现场立即爆发出掌声,当“真的变得更好”的人数减少,现场又发出了不少笑声;当讨论撒谎、网暴、吃瓜时,演员现场选择一名观众,反复的、重复的破“墙”互动,引来阵阵笑声,从而让戏剧与观众产生更多、更深入的交流。最后的部分,接近戏剧尾声,贴合观众看剧的心理状态,屏幕上打出“此时此刻想去厕所的人”“想要回家的人”,随后又将观众引入了一段情绪波动的心路历程,从“心里不舒服”到“感觉被控制”,从“感到愤怒”到“感到害怕”,进而陷入“绝望”和“伤心难过”,最终在无孔不入的AI面前投降“认输”。男子無奈地破“墙”而逃,甚至逃出了剧场,导演巧妙采用了一段实时影像跟拍,将男子狼狈不堪的逃离过程实时投影在舞台屏幕上,象征着AI对人类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监视与控制。
三个片段的叙事基调都有起伏,总体上从开始的轻快欢笑转向最终的忧伤低沉,不过三段的转折方式略有不同。第一个片段随着前夫在观众区的一声巨吼,戏剧基调突然转折;第二个片段在阿齐缓缓讲述打工经历的遭遇时,情感基调渐渐产生转折;第三个片段男子沉浸在大数据的狂欢中,直到无法摆脱AI的控制,情绪基调悄然发生转折,让我们不知不觉陷入了恐慌与绝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人们还有多少私密的、自由的生活空间?
最后,谈谈这个片段的哑剧特点,那就是哑剧不“哑”。屏幕上显示了硕大的文字:“14天内__的人,共计__人”以及“此时此刻__的人”,空白的内容不断更新,显示的都是当下人们常见的热门词汇,以及相应的统计数据。显然,这个“大碗屏幕”已经化身为舞台上的一个角色,和观众频繁互动,甚至长时间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从而让观众忽视了舞台上演员的哑剧表演,且戏剧情节的推进也基本依靠屏幕上的文字来实现,进而弱化了哑剧表演艺术的表现力。
如同杂拌、折罗、沙拉,戏剧中的三个片段,各不相同,却有相似。戏剧题材上,贴近现实,以疫情下的生活百态为切入口,聚焦当下日常生活中人的困境。时间线索上,从过去到当下,再延伸到未来,《浒墅关》中女子的情感执念根植于过去的记忆;《阿齐》中阿齐则在监牢中享受片刻的休息,感受当下的心灵自由;“一个哑剧”更多体现的是所有人对于未来大数据时代的迷惘。空间角度上,三个片段都被困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浒墅关》是被封控的房间;《阿齐》是壁垒森严的牢房;“一个哑剧”则是被随时监控的数字空间。从人的关系角度看,《浒墅关》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阿齐》映射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个哑剧》呈现的是人与时代的关系,而三个片段同时都在探讨人与自我的关系。每一个人在与他人、社会、时代的冲撞中最终回归到自我,不停地自我叩问,不停地追寻自我。与此同时,呈现在舞台上,三个片段采用了风格相似的表现手法。戏剧结构上,破“墙”互动,巧妙转折;演员情绪上,时高时低,波澜起伏;舞台氛围上,虚实交替,光影交织;戏剧效果上,悲喜交加,笑泪杂糅。最终呈现了天马行空、奇异怪诞的戏剧风格。
这盘杂糅着情感、自由、生活的困境三拼,原来并不是随意的拼凑,而是进行了精心的选材,细心的加工,用心的调制,然后有序拼接,由此构成一部完整的戏剧。
责任编辑 姜艺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