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将 李洋
摘 要:技术进步路径选择是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途径,而在此过程中也会受到产业之间的邻近关系的影响。因此,文中从产品空间角度出发,利用浙江省2012—2020年的制造业面板数据,以产品之间的邻近度作为门槛变量,综合考察产业之间的邻近关系与技术进步路径之间的适配问题,以及在“中心—外围”式的产品空间中相异的技术进步路径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与制造业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产品邻近度双重门槛效应,自主创新式的技术进步路径整体上对产业的升级有正向影响;技术引进式的技术进步路径则对于产品空间邻近性较低区域产业的升级具有显著性的影响;位于产品空间邻近性较高区域的产业采取自主创新式的技术进步路径更能推动制造业升级,邻近性较低区域产业则应当通过技术引进的路径来推动产业升级的实现;模仿创新对产业升级的作用受到吸收能力的调节。
关键词:产品空间;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制造业升级;生产能力
中图分类号:F 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23)02-0189-08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ath Choice on the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 Space
GUO Jiang,LI Yang
(School of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The choic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ath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and in this process,it will also be affected by the proximity between industries.Therefo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 space,this paper uses the manufacturing panel data of Zhejiang Province from 2012 to 2020,takes the proximity between products as the threshold variable,comprehensively examines the adaptation between the proxim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es and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ath,and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aths on manufacturing upgrading in the “center-periphery” product space.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ouble threshold effect of product proximity between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aths and manufacturing upgrading,and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ath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industrial upgrading as a whole.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ath of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es in regions with low product spatial proximity.Industries located in areas with high product spatial proximity can promote manufacturing upgrading by adopt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aths,while industries in areas with low proximity should 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ing through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paths.The role of imitation innovation on industrial upgrading is regulated by absorption capacity.
Key words:product space;technological progress;Path selection;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productive capacity
0 引言
產业升级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产业的升级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有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对于中国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首先长期依赖的成本优势在东南亚等国低廉的劳动力优势面前快速瓦解;而多年来中国制造孕育出来的巨型生产和制造规模,在技术薄弱和路径依赖的双重作用下,产品被锁定在低端制造环节。发达国家为重振实体经济,进一步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1],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再工业化”战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高端制造业,这就使得中国的生产和制造面临上下游双重压力。因此,制造业的升级迫在眉睫。从长期看,技术进步是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根本动力,因为技术的进步往往会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2],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3]。但是升级的道路往往会由于技术进步的路径不同而发生分岔,走向不同的发展方向[4]。所以,制造业升级的起点是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
一般来说,技术进步的路径有外源式和内源式2种,内源式的主要以创新为主,而外源式的则以技术引进为主。创新式的技术进步可以使得在位企业取得一定的技术优势,为产品注入一定的先发优势,进一步形成示范效应,有助于后续企业积累相关知识[5],为制造业升级提供原发式动力,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引进式的技术进步可以使得产业积累相应的生产能力禀赋,较快的实现某些本来不能生产某些产品的愿景,利于培养新的比较优势,为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一定的方向性。这就需要一国或地区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理性的选择。
产品空间理论的出现,为上述问题提供了一定的解题思路。该理论将产品视为知识和能力的载体,一国或一个地区生产某种产品说明其拥有了生产该产品所包含的各项知识以及能力。而地区生产的产品由原来的产品向新产品的过渡过程需要具备生产新产品所需拥有的生产能力,基于产品之间生产能力的相似性使得旧产品向新产品的顺利转换出现了可能。产品空间理论将这种生产能力的相似性定义为“认知邻近”。邻近性为产品间知识和技术的共享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并且对于生产要素之间组合成功的可能性有直接影响[6]。而由于产品种类的不同,产品之间的邻近性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可以为不同邻近性产业的技术选择提供一定的指导。
浙江省位于我国经济高度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本身发展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但是其制造业结构中低产值产业占比较大,产业升级困难、产业结构低端等问题逐步凸显。因此,以浙江省为例研究制造业升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对于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对制造业升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1种是技术进步路径通过改变产业结构来推动产业升级的实现。
ACEMOGLU等认为行业内部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艺的进步是经济结构变化的内在原因,新兴产业出现和综合生产率的提高,最终会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7]。具体而言,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更能针对性的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而模仿创新可以有力的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8],当制造业结构趋于高级化和合理化时,会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9]。
第2种是不同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具有行业异质性和地区异质性。董景荣和张文卿研究发现,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言,自主研发路径是加快制造业升级步伐的重要因素;而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言,选择技术引进、自主创新等多种路径相结合的模式更为合适[10]。并且针对具体行业而言,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也会有不同的影响。孙晓华等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对于轻纺制造业来说越多越好,而对于机械电子等行业的正向作用有门槛限制[11]。同样,技术引进对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也存在类似现象,技术引进对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業影响显著,而对电子及通讯设备、航空航天器和医药制造业则不显著[12]。
第3种是基于不同的理论对于技术进步路径选择问题进行探讨。首先是技术差距理论,依据BRONFENBRENNER等的技术后发优势学说,部分学者认为技术后发国家的技术进步路径应以技术引进为主,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模仿创新,进而推动制造业的发展[13]。其次是要素禀赋匹配理论,该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当依自身的要素禀赋优势,通过引进相应的先进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的实现[14]。再次是技术赶超理论,该理论认为后来者不能简单遵循以前的技术发展路径,应当采取自主创新式的技术进步路径,达到技术赶超的目的。最后是产业演进理论,该理论明确了产业的动态演进会导致生产要素份额的不断变化[15]。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不断完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对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框架,并且逐步深化,从对产业结构的变动的研究,到升级过程中涉及的行业异质性和地区异质性,再到依据相关理论对各种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探讨,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但是却忽视了产业比较优势演化的深层次原因。产品空间内各个产品之间的技术关联性会显著地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与产业的比较优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要谋求产业的新发展,就必须遵循新的比较优势,优先发展新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16]。产品空间更多时候表现为异质性的,既存在产品之间联系较为紧密的区域,又存在产品间联系较小的区域,这就意味着地区产业之间不同的关联性,会对该国未来产业转型的机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文中以产品空间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对于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 产品空间结构理论的识别效应
新产品的产生依赖于地区最初生产能力的演进以及对最初生产能力的交叠和重构,当产品之间的邻近度较低时,由于产品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在企业依托自身生产能力跳跃可及的范围内,可能并不存在相应的新产品吸引企业发生跳跃,最终将导致比较优势演化过程中断,进而影响相关产业生产能力重组的概率,形成非相关多样性的产业特征[17]。因此,对于邻近性较低区域产业的技术进步路径应当以技术引进为主。
随着产品之间邻近度的升高,产业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进一步加深,根据微积分原理可以想象到,越是稠密的分布越趋于连续,那么生产能力就越容易在两产品之间形成跳跃,如此情况下,产业要发生“跳跃”(生产新的产品),在相同跳跃距离下,成功升级的概率就更大[18]。而此过程的弊端也很明显,当某一产业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时,会对其他相关产业产生较大的影响,还有可能对产业链的上下游产生影响。因此,对于邻近性较高区域产业的技术进步路径应以自主创新为主。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1: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会对产业升级产生积极影响,并且自主创新路径对产品空间邻近性较高区域产业影响更为显著,而技术引进则更适用于产品空间邻近性较低区域产业。
2.2 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提升效应
2.2.1 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
自主创新主要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利用其所积累的生产能力禀赋,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流程,如知识发现、技术突破等,推动产业升级过程的实现。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自主创新式的技术进步会使得在位企业拥有技术方面的优势,从而使得该产品或者产业拥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在示范和集聚经济的作用下,吸引投资汇聚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等的关注,引起产业生产要素流动格局的变化,使原有产业链上的人力资本或者生产要素流向更具发展前景的生产线中,不断扩张快速发展,生成新的发展路径。随着产品之间邻近度的上升,一方面,旧产品累积的生产能力能够较容易地转移到关联产品的生产上,相关产业可以通过承接成熟产业的经验知识促进生产方式的调整形成新的产品,加速促进新技术在相关产业之间的转化,对产业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产业之间的交流障碍,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能够近距离进行充分有效的交流和接触,易于促进产业之间的知识溢出,使得原来的产品、技术或者服务形成新的产品属性,而新产品的产生会刺激消费者产生新的、日趋多样化的需求。新的需求激发厂商进行创新活动,生产出满足市场新需求的新型产品的同时,又会刺激新一轮的需求,逐步形成创新—需求—再创新的循环,进而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导致新兴产业对相关产业形成巨大冲击力,这能够促使相关产业努力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达到从分散式创新向系统性和整体性创新过程的转变,从而实现新旧行业的更新迭代,使制造业进一步升级。
2)自主创新成果最终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实现产业技术进步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并且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所产生的产品,最终的综合竞争力还是要取决于它生产其它产品的能力。例如,在我国某些领域取得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但往往在诸多基础部件和关键零件上面还受制于人。所以,即使有高端技术和产品的诞生,但是由于相关配套能力等原因,围绕这些新技术所形成的产品周围产品空间相对是稀疏的,有赖于其他产品的跳跃以适应这项新的技术。而随着产品之间邻进度的升高,新兴产业的新技术与新产品向其他产业的渗透、扩散、融合进程会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进程也会加快,进而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3)而当产品之间的邻近性过高时,容易造成知识与技术在区域内的“锁定”,而“锁定”之后则不利于知识的溢出和技术的扩散,这样对其他邻近的产业来说只能吸收区域内“锁定”的知识和技术,而区域“锁定”对外界的知识和技术则不能吸收和利用。除此之外,过度的技术邻近也不利于产业的升级发展,容易造成产业的同质化现象。由于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相似,在这种背景下的交流和贸易往来不利于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更多的是在区域内盛行搭便车行为,进而削弱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不利于产业的升级。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2: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自主创新式的技术进步整体上对产业的升级有正向影响,但是过高的鄰近性可能会对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产生一定的抑制。
2.2.2 技术引进与产业升级
技术进步的引进和模仿创新主要是引进的主体通过消化吸收以及相关要素的匹配推动产业升级的实现。技术引进带来的外部资本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等的进入会使得相关产业利用外部资本及管理经验对产业本身的技术水平进行改造,促进产业本身的生产能力禀赋的积累,推动新产业、新产品等的出现,为产品的跃迁提供方向,进而培养新的比较优势的出现,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要谋求产业的新发展,就必须遵循新的比较优势,优先发展新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产品显性优势的演化可以采用考虑生产能力累积的扩展HK模型来进行解释[19]:假设在产品空间中存在产品A和新产品B,生产A、B的收益分别为PA、PB,且PB大于PA,在具备生产A的能力的情况下,如果要转型生产B,获得额外收益的同时也要承担一部分转型成本。假设该额外收益PB-PA与跳跃距离δ成正比,即PB-PA=f(δ),转型成本与距离δ的平方成正比,即C=cδ2/2,则因转型获得的利润最大化函数为π=f-CMAXδπ=f(δ)-cδ2/2。则获利最大的跳跃距离为δ0=f/c,保持利润为正的跳跃距离是δ1=2f/c。而当通过技术引进来促进产业生产能力累积的情况下,此时该产品可以享受先行优势带来的n倍的收益,即此时的收益变为nf(δ),那么此时的利润最大化函数变为π=nf-C。此时获利最大的跳跃距离是δ0=nf/c,保持利润为正的跳跃距离是δ1=2nf/c。随着跳跃距离的增大,此时转型生产产品B的成功率也会更大,并且此时产品的显性优势也发生了变化。而随着产品之间邻近性的升高,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此时如果仍采取技术引进的方式则会导致对相关产业形成较大的冲击,甚至会对产业链的上下游产生影响,最终对产业的升级产生负面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3:引进式的技术进步路径对于产业升级影响由于产品之间邻近性的不同而不同。
2.2.3 模仿创新与产业升级
而模仿创新与发明新产品或新工艺并不直接相连,而是发现一种在市场上已有的特定产品以及如何以新的较低的成本进行生产,进而增加产品的获利能力促进产业升级的实现。模仿创新主体间知识基础合适的相似性是进行模仿创新的必要条件。模仿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选择异质和互补的知识加以重组来创造新知识的过程。知识创造往往需要具有差异性的、互补性的知识,因此要求创新主体间需要适当的认知距离,这是进行知识重组并产生新知识的基础,当产品之间的邻近性较低时,产业面临着向谁模仿的问题。并且由于模仿创新主体间技术距离差距甚远,导致无法学习和利用对方的知识进行创新,可能会对产业升级产生负面影响。而随着产品之间邻近性的上升,产品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时也要防止过度认知邻近带来的负面效应。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产业本身的吸收能力会起到较大的作用。若某产业有着较强的消化吸收能力,就会实现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进而促进制造业升级,但若该产业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则很难有效筛选外部知识以获取知识溢出[20],也就很难实现二次创新,长时间下还会形成“路径依赖”,造成资源低效率配置,对制造业升级产生不利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4:模仿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并且存在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3.3 实证分析及结论说明
3.3.1 门槛效应检验
首先对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是否存在产品之间邻近性的门槛效应进行检验,经Stata软件测算,结果汇总至表2。产品密度的门槛变量没有通过二重门槛的效应检验,故对第二个门槛进行了剔除,因而模型选定单一门槛模型。经过实证得到对应的门槛值分别为0.491 7。并且绘制了似然比函数图,门槛值有效性检验通过。
3.3.2 回归检验
文中将估计出的门槛值带入回归模型,对模型的系数进行估计。并且通过替换外资参与度(xfdi)、模仿创新(xmf)以及新的门槛变量(PSP)进行稳健性检验。具体回归结果见表3。
从表3的回归结果可知,模型1表明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确实会对产业升级产生积极影响,并且自主创新路径对产品空间邻近性较高区域产业影响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而技术引进则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在产品空间邻近性较低区域产业的技术引进系数为0.117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而自主创新的系数为0.004。说明技术引进更适用于产品空间邻近性较低区域产业。这主要是由于当产品之间的邻近度较高时,产品之间的生产能力较为相似,某一产品可以通过借助其他产品的生产能力达到使本身升级的目的;而邻近度较低产业之间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来达到产业升级目的,并且在此过程中其他产业受到的冲击也会较小。由此假设H1、H3得证。并且自主创新式的技术进步整体上对产业的升级有正向影响,而当产品密度低于0.491 7时,自主创新的估计系数为0.004 4;当产品密度高于0.491 7时,估计系数变为0.004 0,说明过高的邻近性会对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产生一定的抑制。这主要是由于而当产品之间的邻近性过高时,容易造成知识与技术在区域内的“锁定”,并且容易造成产业的同质化现象以影响产业升级的效果。假设H2得证。当产品密度低于0.491 7时,模仿创新对产业升级起到了抑制作用,主要的原因可能由于产品之间的邻近性较低,产业面临着向谁模仿的问题。并且由于模仿创新主体间技术距离差距甚远,导致无法学习和利用对方的知识进行创新,对产业升级产生负面影响。模型2进行的稳健性检验说明实证结果是稳健的。
3.3.3 调节效应分析
为验证吸收能力在模仿创新对产业升级过程中的调节效应,参考吴小康和于津平的研究,采用生产率(sh)作为吸收能力的代理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25]。
从表4的回归结果可知,模仿创新整体上对产业升级有抑制作用,产业之间的模仿存在有一定的认知距离,距离过大时导致无法学习和利用对方的知识进行创新;而吸收能力在模仿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过程中起负向调节作用。至此,假设H4得证。
4 结论与建议
文中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制造业的升级确实会受到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影响,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具有不同的影响,并且由于产品之间的邻近性不同,导致技术进步路径对于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影响,具体而言。
1)自主创新式的技术进步路径对于邻近性较高区域产业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
2)技术引进式的技术进步路径则对于产品空间邻近性较低区域产业的升级具有显著性的影响。
3)模仿创新式的技术进步路径整体上对于制造业升级具有抑制作用,而吸收能力在模仿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过程中起负向调节作用。
由此,提出以下政策启示。
第一,产品之间的邻近性高则产业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生产能力的轉移更具便捷性,有利于分担产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并且新兴产业的新技术与新产品向其他产业的渗透、扩散、融合进程也会加快,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在此过程中也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防止由于过高邻近性导致的搭便车效应,维护企业研发和创新所得,提高企业研发创新积极性,进而提升产业整体的创新活力。第二,产品之间的邻近性低,产业创新风险较大,技术引进可以为其带来外部资本,促进产业本身的生产能力禀赋的积累,推动新产业、新产品等的出现,为产品的跃迁提供方向,进而带动产业升级的实现。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加强引导金融机构的创新支持方式,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支持多样化的资本参与,加快产业技术水平的改造。另外,合理有序的建立产业工业园区,通过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实力较强的优质公司入驻,不仅可以为原有行业注入新的活力,而且还能够带动周围企业的发展,共同推进技术的扩散与革新。第三,着重提高产业的吸收能力,为此应当通过与高校、研究院所建立多方面联系,完善产学研机制,建立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端人才队伍,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保障与支撑。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生产技术的进步则是制造业不断升级的重要保证。但是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可以带来不同的发展路径。因此,要从起点上选择相应的技术进步路径以更好地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实现。产品空间理论从比较优势演化的视角出发,以产品之间的邻近关系建立起异质性的产品空间,通过产业之间的邻近程度为产业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分析视角,并且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在产品空间的不同位置带来的升级效果也会不同。而产品空间是不断演进的,所以,制造业的升级永远需要以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并且在此过程中建立和健全能够持续而广泛地改善制造业升级的市场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策体制。
参考文献:
[1] 蒙大斌,徐勤凤,刘小军.产品密度、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产业升级[J].软科学,2020,34(05):124-130.
[2]张平淡,屠西伟.制造业集聚、技术进步与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J].中国工业经济,2022(07):103-121.
[3]郭将,贺勋.资源错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2,43(05):507-514+534.
[4]韩松,习媛杰,赵进钢.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基于一般均衡的研究[J].经济学(季刊),2022,22(02):677-702.
[5]马海燕,严良.产品复杂度、制度质量与产业升级[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72(06):116-129.
[6]刘君洋,朱晟君.市场间邻近性与广东省出口企业的地理集聚[J].地理研究,2020,39(09):2044-2064.
[7]ACEMOGLU D,ZILIBOTTI F.Productivity difference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116(2):563-606.
[8]林春艳,孔凡超.技术创新、模仿创新及技术引进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动态空间Durbin模型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6(05):106-118.
[9]何冬梅,刘鹏.人口老龄化、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中介效应模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41(01):3-20.
[10]董景荣,张文卿.技术进步要素偏向、路径选择与中国制造业升级[J].管理现代化,2019,39(04):26-30.
[11]孙晓华,辛梦依.R&D投资越多越好吗?——基于中国工业部门面板数据的门限回归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3,31(03):377-385.
[12]许春,张晨诗.技术引进与我国高技术产业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22):109-115.
[13]BRONFENBRENNER M,GERSCHENKRON A.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J].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1965,18(02):451-452.
[14]彭伟辉.我国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一个理论模型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9(09):41-50.
[15]刘冬冬,董景荣,王亚飞.行业特征、要素禀赋结构与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基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实证检验[J].科研管理,2017,38(09):132-141.
[16]彭文平,揭阳扬.比较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9(10):80-94.
[17]FRENKEN K.,BOSCHMA R.A.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Industrial dynamics and urban growth as a branching process[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7,7(05):635-649.
[18]郭将,王德地.产品空间结构视角下优势产业的识别与升级——以浙江省装备制造业为例[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8,39(04):397-402.
[19]鄧向荣,曹红.产业升级路径选择:遵循抑或偏离比较优势——基于产品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6(02):52-67.
[20]刘广州,刘婧.FDI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基于门槛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2,43(06):649-660.
[21]傅元海,叶祥松,王展祥.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基于动态面板的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4(09):78-90.
[22]蒲艳萍,顾冉.劳动力工资扭曲如何影响企业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9(07):137-154.
[23]BALASSA B.Trade liberalization and“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65(33):99-123.
[24]CICERONE G,MCCANN P V A.Venhorst promoting regional growth and innovation:Relatedness,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product Space[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20,20(01):293-316.
[25]吴小康,于津平.产品关联密度与企业新产品出口稳定性[J].世界经济,2018,41(07):122-147.
(责任编辑:严焱)
收稿日期:2022-12-21
基金项目:上海市软科学重点计划项目(21692105000)
作者简介:郭将(1978—),男,山西太原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