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伟义
摘 要:音乐舞台剧是声乐艺术最高级的呈现方式之一。基于创演音乐舞台剧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创新思路展开探究,目的是提升“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声乐教学质量。采用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和深度访谈等方式对高校声乐教师、事业、企业工会、中小幼学校音乐教师、艺术培训机构和高校艺术类毕业生进行调研并展开分析。调研发现,现在的高校声乐教学中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思政形式单一、声乐教学理念落后、声乐教师综合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培育“四能”声乐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挖掘红色资源、渗透课程思政等措施。
关键词:音乐舞台剧;高校声乐;教学改革
新时代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既承载着理论和实践的革新,又经受着民族音乐事业发展的考验。随着声乐教学改革的积极推进,在声乐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声乐素质培养中的难题,成为高校高度重视的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众所周知,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并举,又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并依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声乐教学改革[2]。然而,声乐教学改革在举措制定、实施方式上仍然存在不足,如缺乏时代新意、问题解决还不够深入等。如何培养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如何将课程思政做到润物细无声、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是当前声乐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对厘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等至关重要,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创演声乐舞台剧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的表现能力,需要融合音乐、戏曲、文学和舞蹈等元素,有助于培养高校具有多元知识结构的艺术人才,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起到助推作用。
一、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较为严峻,其中声乐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62%[3],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故而需要追踪溯源,从高校声乐教学中寻找问题所在。
(一)师资力量薄弱
受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人们的艺术审美意识不断提升,市场的人才需求逐渐转向创新复合型艺术人才,这就对高校在声乐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势必要不断提高。研究发现,高校声乐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高校的声乐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年龄结构、梯次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二是尽管每年都在培养声乐教师,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海外留学生和获得声乐大奖的歌手等,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依然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的现象;三是高校声乐教师大多毕业于专业的艺术院校,均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但在舞台上的综合素养欠缺较多,不能像戏曲教师那样做到“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的言传身教,从而影响大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不能顺应社会需求,难以承担起新时代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重任。
(二)课程设置不新
随着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声乐教学结构、内容、目标、理念及模式培养出来的声乐人才已满足不了当前艺术市场的需求,声乐教学亟待创新和改革[4]。一是教学与培养目标脱轨,以教师为主体,过于强化技能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个性化教学内容匮乏。当下高校声乐教学目标设定过于同质化,未能针对多元人才结构设定个性化教学内容,极易产生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三是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此模式也叫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看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实际上严重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研究学习意识的发展。四是声乐艺术实践单一。声乐属于综合的音乐表演艺术,一直以来,我国的声乐教学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艺术实践主要是校园内部组织的艺术类的音乐会、比赛、舞台展演等,具有社会性的艺术实践少之又少。
(三)课程思政重视不够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载体,也是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重点[5]。研究发现,在中国声乐领域中,部分学生存在“崇洋媚外”的现象,偏爱欧洲的艺术歌曲和歌剧。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多数艺术院校美声唱法的声乐教师比重较大,完成的演唱曲目偏西方化,他们对中国歌曲和中国特色民族声乐的探索和钻研严重缺失。对于学生中国歌曲唱不好、中国歌曲不会唱的情况,部分声乐教师不能够及时纠偏,导致学生的审美价值观逐渐偏离教育轨道。二是部分声乐教师认为思政教育会影响专业教育,降低教学效率,因而课程思政仅仅流于形式,没有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真正含义,缺乏对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目标导向和行为导向的理解,难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创演音乐舞台剧对高校声乐教学
改革的思考
一般而言,声乐作品处理不仅需要演唱者把握曲调、速度、力度、节奏、节拍、咬字、气息、共鸣等,还需要演唱者依据作品背景设置规定情境,并在规定情境中用歌声去表达人物情感和作品情绪。音乐舞台剧是舞台艺术,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梳理并分析创演音乐舞台剧对声乐教学的必要性及积极意义,对深化声乐教学改革和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教师专业修养,拓宽教师教学思维
目前高校声乐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长此以往,高校声乐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创编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逐渐减弱。通过创演促进教学相长,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指导能力。此外,创演音乐舞台剧与教学工作的结合,有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思维,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丰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更全面地帮助学生锻炼和提升音乐修养和专业技能知识,使复合型艺术人才获得全面成长[6]。
(二)提升舞台表现能力,逐步完善课程设置
音乐舞台剧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包括声乐、台词、形体、表演和综合音乐修养等,即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演唱技能、语言表达、情感表现、形体协调、人物刻画和舞台掌控等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艺术素养和文学修养。要想呈现给观众一场完美的音乐舞台剧,需要导演和演员在剧本分析基础上的二度创作,需要“灯服道效化”各工种部门间的有效配合。因此,除了专业的艺术院团,大多数的用人单位看重的还是多元化的知识体系,能够胜任多重文艺活动工作的能力,这就是为何要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关键所在。
(三)立德树人德育先行,打造特色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结合显性与隐性的特征,运用科学创新的思维,进而深化课程目标、内容、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最终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7]。在声乐教学中的课程思政,采用排演舞台剧的形式是最有效的。舞台剧的表演题材繁多,如现实题材、当代题材、红色题材、校园题材等。排剧之前,首先要求演员分析剧本,进行二度创作,在整个参演过程中,体现其隐形特征,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真、善、美”的人性。
三、创演音乐舞台剧对高校声乐教学
改革的创新思路
(一)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师资力量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握培养一专多能、具有创新力、创造力和较高音乐素养的声乐艺术人才的方向,就要逐步完善教师队伍和人才团队的建设[8]。首先,采用“请进来”的方式,着重培养和培训高校声乐教师的“四能”,即能教(教学)、能唱(演唱)、能编(创作)和能导(导演)。目前高校能教的声乐教师占多数,能唱的技能型声乐教师占少数,能编和能导的声乐教师少之又少。“四能”和高校声乐教学理念及培养目标是相吻合的,教师能力的单一不能够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将来一定是多能型教师培养多能型学生的时代。其次,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和声乐教师发展需求,必须建设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声乐教师队伍。高校可以从社会及各大院团引进专业的、综合素质全面的歌唱演员,进而提升声乐教师的技能化、职业化和标准化水平。
(二)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
聲乐教学目标是实施和开展声乐教学的依据和基础,明确把握教学目标,才是开展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以学生为中心,以科学的教学理念,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是高校声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国外的声乐体系比较完整,因此可以合理借鉴,实现“洋为中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唱法声乐教学知识体系。
在科学的声乐教学理念之下进行声乐教学改革是一条必经之路。在声乐教学内容上,应该设置舞台表演与实践、戏曲、舞蹈和戏剧文学等课程,坚持原创舞台剧,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使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体验、体会和体现,采用激发式和合作式的教学形式,进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掘学生的潜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其思维,继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创新意识。
(三)挖掘红色资源,渗透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是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作为关键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声乐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基于此,从课程思政渗透于声乐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必要性入手展开论述[9]。在新阶段,课程思政必须聚焦在声乐教师、声乐课程和声乐课堂上,必须着眼于声乐教师教书育人的“有为”与学生课程学习的“获得”上[10]。由此可见,要提升声乐教师的“四能”素质,彰显其引领价值。声乐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体,要发挥声乐教师的“四能”优势,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授课形式,活跃课堂氛围,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团队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审美能力、音乐素养和对舞台的掌控能力。带领学生积极挖掘当地和本校的红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将其红色精神融入教学内容,发挥红色传统文化的培根铸魂作用,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和内化于心的体验和体会,将红色精神完美地体现在作品当中,从中体悟人性的伟大和音乐作品内核的力量所在,进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真、善、美”的人性,加强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强化生命的真正意义[11]。
四、结语
创演音乐舞台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剧本、导演、演员的三要素和灯、服、道、效、化等工种部门的配合。创演音乐舞台剧对声乐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对声乐教师提出的“四能”要求,无形中助推了声乐教育的教学改革,实现了理论知识与舞台实践的有效结合、专业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声乐艺术与民族文化的有效结合等。声乐教学改革更新了声乐教学理念,创新了教学思路,明确了培养目标,丰富了教学方法,优化了师资队伍,从而提升了声乐教学效率。声乐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秉持严谨的教学精神和探索精神,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段凤琴.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戏剧之家,2022(2):111-112.
[2]唐博.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之我见[J].艺术评鉴,2016(5):134-135.
[3]张晓娜.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以声乐专业毕业生为例[J].艺术评鉴,2019(2):162-164.
[4]杨庆斌.声乐专业学生演唱能力多元化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北方音乐,2015(19):84,87.
[5]陈艳.新时期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文化产业,2021(28):121-124.
[6]孙一迪,赵艺聪.歌剧排演在艺术类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引入与实践研究[J].音乐创作,2017(9):171-173.
[7]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50-58.
[8]魏晨晨.新时期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改革创新思路探究[J].戏剧之家,2022(10):175-177.
[9]胡剑.探析课程思政渗透下的民族声乐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21(21):171-172.
[10]任鹏,李毅.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变量、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115-121.
[11]杨茜媛.高校思政工作与民族声乐教学的结合[J].艺术评鉴,2022(2):36-40.
作者单位:
山东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