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创新对当代艺术策展发展的影响

2023-05-30 10:48孙汝
大观 2023年2期
关键词:策展大运河当代艺术

孙汝

摘 要:进入21世纪后,国内当代艺术市场开始走向繁荣。近二十年来,由各类艺术人才所推动的当代艺术潮流涌入中国的大中型城市。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艺术展览和艺术市场交易的主要平台。而在大量的艺术展览和交易中,策展成为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策展人作为当代艺术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在大中型城市的艺术展览中往往需结合展览城市的文化展开工作。地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结合成为近年来艺术博物馆策展的新趋势,而二者的古老与现代无疑需要批判的继承与结合,这就对策展人及地方有关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从地域文化创新视角发掘当代艺术策展新的可能,结合地域文化与创新理论进行探讨,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实地调研为例,以更好地促进当代地域文化策划展览的开展。

关键词:地域文化创新;当代艺术策展;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注: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艺术重点课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景观建设研究——以山東聊城运河为例”阶段性成果。

一、当代艺术策展的内涵与特征

研究当代艺术的发展及策展经验也是艺术的一部分。而当代艺术策展制度是新生代艺术家的重要展示平台,也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的工业机制。策展拥有美术馆、博物馆及个体替代性空间的展示机制,各个机制有着各自的着力点和侧重点,而笔者着重探讨的是以博物馆为载体的策展机制。

笔者所探讨的是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而国内当前的博物馆策展机制多是将艺术作品按线性时间顺序展览,或是对艺术家主题性创作的集中展示,以期表达当代人物的情感或某种社会意识。而作为观赏客体的观众,则借此满足自我的精神需求。在学术概念上,“策展对象”的提出及展览机制与观众反应的不同方式,不断丰富着策展机制及其内在逻辑的学术概念。

二、研究意义

笔者着重研究地域文化对策展带来的启发,以期丰富策展机制,对策展的学术研究加以实践,对博物馆策展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提供有益借鉴。宏观上讲,笔者结合了近期个人对当代艺术与地域文化结合的思考,探讨二者传承与发展的潜力和可能,进而激发当代艺术家乃至古老文化的创作活力,繁荣艺术市场。

三、地域文化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扎根古老的文化内涵

从中外艺术发展历史来看,地域文化创新主要着眼于地域文化符号、相关语言符号、现代文化设计符号等要素。地域文化以寻根、个性、受地理局限为特征,如大运河文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大运河沿岸人们的饮食起居与日常生活皆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文化在中国大运河地区延续了两千多年,有精华也有糟粕,具有很强的文化包容性,是当代艺术极好的展示地。

(二)艺术理论的现代性

现代艺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扎实的艺术理论,国内外的学者与艺术家共同丰富了当代艺术。当代艺术专注于探究时间、记忆等各类后现代的问题,风格逐渐脱离集体而走向个人。运用独特的当代艺术理念开展古老文化的策展活动,必须区别于古代儒家传统的集体文化,将个性、时间性、空间性等理论运用其中。要将扎实的当代艺术理论基础作为保障,策划一场当代的“古运河”文化展览。

(三)艺术元素的当代性

当代艺术美学不同于古老的艺术文化,因此在地域文化的现代艺术展览中,当代艺术的元素和特征必须加以体现,以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现代艺术的部分观众对古文化有着排斥心理,这主要归结于古文化中的糟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当代艺术展览必须有当代的艺术元素及自由的展览空间;丰富的艺术取材、多样化的艺术手段等都将对现代艺术受众群体产生吸引力。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在运河文化中必须凸显个人的要素,对于当代的艺术符号也要加以追求,如运河所跨的时间与空间以及运河劳动人民的独立、艰辛、智慧等。运用多元化的现代艺术符号,能使古老的大运河展现出新的时代内容。

四、大运河文化的具体地域文化特征

(一)新唐风的艺术风格

以张锦秋院士为代表的建筑艺术家所打造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建筑风格上采用新唐风的艺术表现形式,建筑上特意选取“三塔映三湾”“三湾抵一坝”的建筑格局,整体建筑呈现出大气雄浑、气势磅礴的盛唐风格。盛唐作为中国古代最为多元包容的艺术繁荣时代,盛产艺术大家,而在大运河文化中,尤以包容性的水域文化最为突出,也是大运河古老文化的核心,这与当代艺术的主题不谋而合。历史重复而又崭新,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的主题定位为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大运河历史文化的大运河专题博物馆,主要是为了复原古代的大运河文化带,因此在艺术风格上应突出包容性的水域文化。例如,可以将水域文化作为展览主题,将大运河古老人民的文化遗产作为展览内容等。

(二)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至今,是大运河文化的“祠堂”和“祖庙”,其古老文化表现在各类艺术形式上,其中包括壁画元素、建筑元素、音乐元素、文学元素等。现代化的艺术展览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手段,从当代艺术手段中创新出完美结合这些手段的艺术形式,利用油画、小型建筑、现代音乐、视频等艺术手段表现古老大运河文化的新内容。

(三)包容多样的文化内涵

盛唐气象的核心就是包容,包容性在艺术风格与艺术形式上都有所体现,而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趋向就是包容与多样性,这也是古老文化能在当代焕发生机的关键所在。文化的包容性契合人类与当代艺术的主题,而海洋文化、水域文化的兼容并包,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可能。

五、国内当代艺术策展现存问题

(一)策展场域生态的不健康

20世纪60年代,独立艺术展览的出现兴起了独立策展人,但总体来讲历史发展较为短暂,因此容易产生各类问题。国内独立策展则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兴起,主要以歌颂和纪念为主题,艺术价值和艺术表现力有限。而当代艺术对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有着极大的追求,但西方当代策展体制的嫁接,使得国内的大型庆典和相关节日纪念活动很难体现当代艺术的包容性。

(二)策展的内在逻辑不明晰

策展人这个角色在诞生之前,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变。国外许多国家拥有一套完整的策展逻辑,无论是艺术品的排列顺序,如按作品创作时间进行展览、按照作者派系进行专题展览,都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和逻辑性。而当前的国内策展艺术市场内在逻辑缺乏、管理较为混乱、没有良好的艺术市场导向作为基础,仅靠个体的艰难突破难以形成聚集性的规模效应,相当多的城市博物馆缺乏专业的艺术知识来收藏和展示艺术作品。

(三)职业策展人素质参差不齐

21世纪是人才的时代,艺术展览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改革开放后,我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艺术文化的发展还相对落后。美学教育、美学实践的不到位导致职业策展人素质参差不齐。当前,部分艺术高等院校缺乏培养策展人的土壤和师资,导致策展人才匮乏现象仍然存在。

(四)艺术市场与艺术观众不匹配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其艺术观众群和艺术市场本应具有绝对的优势,但由于艺术教育缺乏、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善,人们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不够。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艺术市场呈现出虚假繁荣景象,部分艺术观众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不强,加重了艺术资源的不健康流动。争相购买收藏的乱象及创作型人才的缺乏,导致创作者与观众之间难以形成正效反馈的联系机制。

六、当代艺术策展的发展方向

(一)优化策展场域空间的生态环境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行业生态环境的完善和优化。在策展体制中,策展场域空间,即策展场地、策展人员、艺术品质量以及相关观众的审美能力,对一项展览的成功与否极为重要。当代艺术策展对场域空间的要求较为苛刻,因此必须完善策展相关学术概念,营造策展研究的学术氛围,提高策展人的实践能力,扩大艺术实践的范畴。当代社会要加大对高等艺术教育的投入,这不仅仅是有关部门的责任,也是各个艺术社会团体应尽之责任。尽可能完善实践相关政策法规,净化策展场域空间成为提高策展能力的首要任务。应建立一个好的策展生态,加强国内外艺术行业间、国内博物馆与策展人之间的密切沟通,注重策展实践与教育,使得古老的艺术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替代性空间策展

替代性空间策展是指在城市空间狭窄的区域内,利用当代艺术个人化的特点,不断寻求艺术与其他门类共存的区域。小巧简约但又极富艺术表现力的替代性空间策展,不但能降低策展所需的成本,还能扩大艺术受众覆盖面,增强当代艺术策展的影响力。

(三)加大对独立策展人的扶持与教育力度

独立策展人群体的扩大是对策展机制的极大丰富。培养独立策展人必须有良好的政治文化生态、丰富的艺术土壤、有效的艺术管理教育等。策展人首先要有扎实的学识修养和策展理念,同时要熟知艺术史,具有锐利性的前瞻性思维,在艺术行业独具眼光。其次,策展人要提高自身的阐释与沟通协调能力。好的艺术家不一定是好的策展人,一场好的策划展览需要与人交流,这就注定了独立策展人要有较强的交际能力。最后,策展人还应具有高度的自省精神,能够依靠自我监督与自我反省完成自我使命。

(四)加快艺术市场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在艺术发展史上,艺术市场的买卖活动更加公开公平化,相应的艺术市场法规逐渐健全,艺术市场在市场中曾经处于金字塔的顶尖地位。而要保持市场繁荣,就必须走出去,面向平民,确保公众化与公开化。这是艺术市场繁荣的决定性基础,也是当代艺术的潮流与趋势。因此,行业内部应对市场观众群负起责任,加大与观众群的沟通力度,保障艺术市场的繁荣发展环境。

七、大运河地域文化对当代艺术策展的启发

探寻大运河文化和当代艺术之间的连接点、契合点,就是要让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的光辉,要以现代策展的形式发挥出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和文化价值,以现代艺术理念去传承大运河文化,如以油画方式展示大运河沿岸居民的饮食和起居,体现古老文明中的个人;以现代性、个人化、空间性视角切入,展现大运河沿岸的商业文化、衣食住行等,但要把握整体方向,即大众化、个人化、个性化。有关部门所提倡的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本质上也是对当代艺术的具体延伸,因此,在艺术思维领域必须消除当代和古代的绝对隔阂,以包容性的观点探讨古代艺术文化。笔者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从艺术角度、社会角度以及历史角度探讨地域文化创新对当代艺术策展发展的影响,以期赋予大运河文化以个人化、当代化的生机。在文化表现手段上也应革故鼎新,充分融入当代艺术表现手段,让手段也成为艺术策展文化的一部分。大运河博物馆作为古老文化的载体,对于当代文化的手段绝不排斥,甚至是一种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激荡,很可能在其中生发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最后,现代艺术策展既是一个艺术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中国当代艺术策展有着极高的理论潜能和实践潜力,但要将此潜力转化为现实,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相信将地域文化和当代艺术充分结合,定能实现当代艺术策展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晶.大运河文化如何开发?: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J].美术观察,2021(10):27-28.

[2]张旭媛.从“非遗”到文创: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戏剧之家,2020(2):193-194.

[3]姚珊珊.策展的内在逻辑[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7.

[4]余露璐.当代中国“艺术策展人”生态研究[D].南京:東南大学,2017.

[5]王艺霏.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地域特性[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6.

作者单位:

潍坊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策展大运河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关于策展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2017 艺术策展人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