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道寻踪

2023-05-30 10:48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3年2期
关键词:北流决口故道

禹河故道

战国时期成书的《尚书·禹贡》记述了上古时代大禹治水形成的黄河河道。尧舜时期,黄河泛滥,大禹奉命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条有记载的黄河河道——禹河故道。

这条禹河故道从积石山开始,到达龙门(即晋陕峡谷中的禹门口),再向南到达华山,再向东至砥柱山,向东至孟津,又向东经河洛汇流处,到达大伾山,然后向北经过降水,到达大陆泽,又向北分成9条支流,再汇合成一条逆河,流进大海。

第一次大改道与东周故道

春秋时期,关于黄河的记载逐渐增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黄河第一次大改道。史载,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在宿胥口(今河南浚县境内淇河、卫河汇流处)决口,主流由北流改为偏东北方向,经今河南内黄、清丰、南乐,转而北上,过河北大名、馆陶、沧州,山东临清、平原等地,于今河北黄骅入渤海。

班固的《汉书》、郦道元的《水经注》、潘季驯的《河防一览》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周定王五年河徙”或“定王五年河徙”。

《水经注》中还记述了当时黄河的大致河道:“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径滑台城,又东北径黎阳县南,又东北径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漯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

黄河沿这条故道行河600多年,这条河道也称“东周故道”。

第二次大改道与汉代故道

西汉时期,黄河决口泛滥明显增多。据记载,自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到汉平帝时期的170多年间,黄河共决溢11次,特别是西汉中后期,平均7年就决口1次。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旧治在今河北临漳县西,一说在今河南南乐一带)发生決口,离开旧河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离漯川北行,经今山东临邑、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发生了历史上第二次大改道。

在第二次大改道后,王莽新政对黄河基本放任自流,洪水在河清都(今河北清河县)以东的广大平原上纵横乱流,大量耕地、房屋被冲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直到东汉明帝时期王景主持治河,重新理顺河流渠系,开辟了新河道,泛滥半个多世纪的水患才终于平息。王景治河开辟的这条新河道由西汉旧河道分出,经今山东聊城、禹城等地,在利津附近入海。此后,黄河相对安宁了800年。

第三次大改道与北宋故道

唐末至北宋初期,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积抬高,河患频繁,地上悬河的形势严峻。《宋史》记载:“河势高民屋殆逾丈。”

不断抬高的河床终于酿成黄河的第三次大改道。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商胡埽发生大决口,宋史载:“决口广五百五十七步”“商胡决河自魏至于恩冀、乾宁入于海”。黄河决口后,大部分河水改道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渤海,史称北流。由此形成北流与故道东流并存的局面。

宋嘉祐五年(1060年),北流又在今河北大名分出一流,在魏县境内发生决口,经西汉大河故道、笃马河(今马颊河)入海,称“二股河”。为与北流有所区别,宋人称“二股河”为东流。

自商胡决口后的数十年间,北宋王朝围绕北流、东流,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并3次堵口回河东流,但均以失败告终。直到北宋末年,东流断绝,黄河彻底北流。

第四次大改道与南宋故道

历史上,黄河的大改道有时也与国家战争形势密切相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今开封)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州(今河南滑县)扒掘黄河大堤,黄河分为3支在淮河流域泛滥成灾。南流主河经延津、长垣、东明、定陶、鹿城、丰县、徐州等地,汇泗水入淮河;北流分支经今滑县、濮阳、郓城、嘉祥、沛县至徐州,南流入淮;中间一支由延津西分出,经封丘、开封、陈留,接杞县、睢县、商丘,至虞城与南河汇合。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北流分支在阳武(今河南新乡原阳县)发生大决口,洪水向东经延津、封丘、长垣、东明、曹县、归德、虞城、单县、丰县、萧县,至徐州合泗水,南下入淮河,由清江口云梯关入黄海,史称第四次黄河大改道。

此次河决以后,黄河河道南移,进入泗水故道入淮。南下夺淮的黄河,河道不稳定,经常发生决口,有时一年决口达几十处。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滚滚而下,不断淤积抬高淮河下游水位,淮河水系排泄不畅,四处泛滥,致使原本富饶繁华的江淮地区洪水灾害频繁发生。

第五次大改道与明清故道

在明朝的200多年里,黄河、运河、淮河错综交织,河道紊乱,河患频发。明朝初期,黄河河道多支并流,频繁变迁,再加上元末战乱影响,堤防年久失修,黄河多次在河南开封、兰阳、封丘、原武、荥泽、中牟、阳武、杞县等地决溢泛滥。据不完全统计,1368年至1398年的30年间,黄河有13年发生决口。

明弘治二年(1489年),黄河南北两岸接连发生10多处决口,20个郡县遭受严重洪灾。当年,黄河南岸在今河南开封决口改道,河水自河南中牟杨桥至祥符分3支入淮河,北岸封丘荆隆决口,大溜冲决堤岸,河水漫流至山东曹州,冲入张秋运河,漕运受阻中断,朝廷受到很大震动,史称黄河第五次大改道。

后来,潘季驯主持治河,“南流故道始尽塞”,黄河河道基本固定下来。

第六次大改道与铜瓦厢决口

进入清代,黄河泥沙淤积的问题愈发严重起来。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河南境内开封、兰仪堤段水位骤然上涨一丈一尺多,洪水水位与堤顶相平,水势汹涌。铜瓦厢三堡堤岸在激流冲击淘刷下,迅速塌陷三四丈,洪水漫溢破堤,奔涌而出。决堤口门刷宽至200多米,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史称黄河第六次大改道。

这次黄河改道后,主流先冲向西北,淹及封丘、祥符两地许多村庄,继而转向东北,漫溢今兰考、长垣等地,然后在长垣县兰通集分为两股。《再续行水金鉴》记载:“溜分两股:一由赵王河下注,经山东曹州府迤南穿运;一股由长垣县小清集行至东明县之雷家庄,又分两股:一股由东明县南门外下注,水行七分,经山东曹州府迤北下注,与赵王河下注漫水汇流入张秋镇穿运,一股由东明县北门外下注,水行三分,经茅草河,由山东濮州城及白阴阁集、逯家集、范县迤南,渐向东北行,至张秋镇穿运。统计漫水分三股行走,均汇至张秋穿运。”穿运后,黄河沿济南、济阳由利津注入渤海。至此,黄河长达700多年夺淮河入黄海的东南流局面归于终结,形成黄河东流入海的新形态,即现今黄河下游河道。(本刊综合整理)

猜你喜欢
北流决口故道
淮委组织完成黄河故道航拍调研并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复苏
2020年吉林德惠饮马河决口抢险案例分析
林白的北流书写及其价值
维纳斯黄金苹果在黄河故道地区的引种表现
渤海湾盆地秦皇岛32-X油田决口扇储层的沉积特征与区分标准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研究
北流河故事
村翁雨中田间排水
北流话和玉林话语音的主要差异
渭河故道恢复湿地生态的引水方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