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斌 胡琳 张泽 王小华
“新工科”一词在2017年2月18日的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被首次提出,随后,教育部将新工科概括为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以及分类发展的新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体现了科技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的鲜明导向。新工科建设不仅需要全面发展“五新”,还需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尤其是创新素养能力。创新素养不仅是一种心理品质,还是一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拓展新思路的综合素质。
“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新工科建设最大的核心内容,是高素质科研技术型、综合应用型、基础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基础,是促进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鼓励各大高校积极建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各高校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升学生创新素养。但是,大学生创新素养能力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不仅受学生自身能力的影响,也和外部环境息息相关,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差异化明显,故而各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效果也不尽相同。
一、陕西省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陕西省作为高校数排名第9的省份(不含高职),有双一流大学、省属高水平大学和应用型教学本科三种类型的大学共57所,其中工科为主的高校28所,高校数量多且办学层次完善。双一流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省属高水平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应用型教学本科院校西安航空学院均属于工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进行了多次改革,形成了特征鲜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本文选取此三所高校代表陕西不同层次工科院校,探索对新工科背景下不同类型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学生创新素养的差异,针对性地提出各层次高校学生创新素养提升路径,推动陕西新工科建设及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新工科背景下全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陕西答案。
西安交通大学积极推动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致力于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构建“一个目标、两个原则、三大任务、四项举措”的“一二三四”实验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统筹本科生实践教学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设学科交叉综合实践创新训练平台,积极践行创新驱动型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探索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及协同育人良性互动模式。
陕西科技大学是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构建了低年级创新创业意识启蒙教育、中年级创新创业能力训练、高年级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层级递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有1个校级大学生创客空间、8个学院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联合50余家知名企业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西安航空学院建立了以“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教融合”为依托,以“团队+项目+平台”为抓手,由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实践训练、项目孵化、机制保障、文化营造、教育研究等六部分组成的“三三六”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初步搭建了由创新創业初级孵化器、创新创业加速孵化器、创新创业产业孵化器组成的三级递进式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
各高校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却鲜有高校建立与之匹配的量化成果评价体系,学生培养效果无法直观体现,不利于双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的创新素养评价体系,可以量化学生创新素养、检验高校教育成果、发现优势与不足,为高校双创教育工作指明方向,促进双创教育的改革优化。
二、大学生创新素养评价
大学生创新素养是结合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影响及构成因素有多种,只有从多角度多层面构建创新素养指标体系,才能科学准确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养。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征询6名创新创业领域专家,遵循科学、全面、可操作的原则,最终构建了由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大学生创新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以此为依据调研大学生创新素养水平。
根据大学生创新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相应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的五点计分法,将核心变量分别赋值1、2、3、4、5,依次代表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根据最终得分评价大学生创新素养能力。为确保问卷能够真实反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采用预调研方式对问卷进行完善。在三所高校共随机发放600份问卷,回收有效样本538份,针对问卷结果,采用克隆巴赫系数进行信度检验,以确定数据的可靠性,同时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用加权平均值衡量大学生创新素养能力。
三、创新素养评价结果
选取的三所代表性高校中,在创新基础知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西安交通大学>西安航空学院>陕西科技大学;创新实践能力方面,陕西科技大学>西安航空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见表2)。大学生创新素养是结合多重因素的综合反映,不能以得分高低进行简单论述,需结合高校教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西安交通大学作为双一流院校,教学资源丰富、学术底蕴浓厚、科研能力强劲,立足于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引领前沿科技发展的“高、精、尖”精英人才和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意识强烈、创新思维活跃,但整体创新实践能力略显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各类竞赛、发明创造、实践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学生在前沿技术领域的实践能力、科研成果转孵化需进一步提升。
陕西科技大学作为省属高水平大学,强调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兼备专业技能和综合知识的高水平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社会输送各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类竞赛,创新实践能力较强,但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及思维能力较弱,应加强师资建设,丰富授课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开拓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为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西安航空学院作为应用型教学本科院校,重点在于对接企业需求培养从事第一线生产、服务、管理的各类技能型人才,其教育模式更侧重于知识的实用性及实践性。学生创新素养各指标整体分布均匀。但作为企业一线岗位的人才储备池,学校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关注社会发展动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定向培养学生。
四、创新素养提升路径
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各高等院校的责任与义务,各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学生创新素养各指标并不均衡,且未建立创新素养评价反馈机制易导致关键问题被忽视,不利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改进。
各高校应结合本校特点建立创新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评价、反馈、引导、提高”的持续改进机制,动态调整创新创业育人举措,不断完善双创教育模式,结合院校自身特征发挥各教学主体优势,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为国家培养科研技术型、综合应用型、基础技能型等各类工科人才。
双一流院校应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叉创新实践平台和综合实践基地的一体化建设,打造“联动机构—实践平台—培训服务—资金支持”多方支撑的服务保障体系,形成学生课程实验—自主实践—交叉创新实践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切实提升大学生解决前沿技术难题能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能力。
省属高水平大学应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师资培训,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及时了解前沿技术与行业发展动态,共建实习基地,引入校外师资,校企师资共同制定课程大纲、授课模式、实践环节等培养方案,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操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应用型教学本科院校应引入政府、产业和资本等多方资源,关注社会发展趋势,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项目为纽带,将实战案例融入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中,结合社会需求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定向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和操作能力,促进人才供给与需求的有效衔接,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型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本文系2020年陕西省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工科背景下陕西省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及路径优化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项课题“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20CYYB06);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基金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力评价及双创教育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CCJG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