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东 王力尘
摘要:进入新时代,网络媒介素养已然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网络的不断发展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持续提升自身的网络媒介技能和网络信息辨析能力,还要守住网络空间的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目前,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存在许多问题,一些学生的网络媒介技能水平较差,对某些网络信息的辨析能力较低,同时还存在着泛娱乐化倾向严重及网络空间的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等问题。高校要完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机制;网络平台要着力提升自律意识和监管力度;政府要优化网络媒介的顶层设计,做好制度保障。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助推合力,才能使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得到实质性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炸式传播使得大学生在吸收方面有些手足无措,面对各种负面网络信息,大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辨别力和自控力,网络空间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也相对薄弱。而想要快速找到解决方法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合理分析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实情况,并针对当下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素养提升策略依然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当代特征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通常是指大学生在掌握网络基础知识与使用技能后,在不违反网络道德与法律规范的前提下,具有理性甄别、判断网络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网络为自身、他人和社会服务,树立积极、健康和正能量的用网习惯,养成良好的网络品格和网络道德品性。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网络媒介技能素养、网络信息辨析素养、网络道德与法律素养。[1]
(一)网络媒介应用意识强烈
当前,网络已然成为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的主要媒介,大学生群体的学习方式及求知途径变得越发广阔,能否高效利用网络媒介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标准。不同于网络兴起时的单向互动模式,当代互联网更趋向于网络空间虚拟交互的双向互动,这为大学生获得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提供了契机,因而形成愈发强烈的网络媒介应用意识。网络信息洪流不断冲击着传统价值理念,新鲜的体验感和丰富的视觉冲击深刻吸引着大学生的目光。多元的网络媒介平台满足了学生的各种认知需求,如利用知乎、微博、QQ等互动平台交流心得,快速扫除知识盲区。大学生热衷于“上网求证” 也进一步凸显了其网络媒介应用的强烈意识。
(二)网络信息从众心理趋高
个体的心理信任倾向是组成信任的基本维度,每个人的社会历史经验支撑着个体的心理信任,这说明有迹可循的过程体验可以强化人们的心理认同。互联网通过发布海量信息寻找目标受众群体,跟踪定向推送认知信息,利用多维的交互模式扩大受众群体规模,并逐步固化群体行为习惯,形成知识壁垒。受众群体根据自身的认知过程形成信任基础,进而形成庞大的信任群体。[2]大学生在进行网络交互时会受到群体影响,对网络信息的认知不再依靠理性分析,转而依赖更加便捷的群体信任,不知不觉便成为舆论浪潮中的一员。这种“大家认为就是我认为” 的群体现象愈发明显,使得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愈发普遍。
(三)网络思想道德素养滑坡
网络空间交互行为相比于现实世界缺少了实体感受这一环节,因此对交互主体间的思想道德要求更加突出。网络时代的媒介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发声” 渠道,其内容更能体现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媒体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谁能吸引受众的眼球,谁就能赢得主动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出众多恶搞、低俗的不良信息,致使媒介平台竞相传播“享乐消费至上” 的负面信息。大学生群体在满足短期快感的同时,无意识地接收了此类不良信息并不断强化。此外,网络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找到了发泄渠道,长此以往只会激化社会矛盾,致使群体心态失衡,思想道德意识滑坡。[3]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实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媒介技能水平差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熟练运用网络媒介获取知识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能力。虽然大多数大学生都已具备熟练应用不同网络媒体的能力,但大多只局限于娱乐、放松、交友方面,对如何获取所学所用知识了解甚少。这种重“玩” 轻“学” 的现状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导致了大学生网络媒介技能水平普遍较差。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个人价值观念出现偏差,思想腐蚀严重。网络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使学生不思进取、好吃懒做,甚至出现道德沦丧的不良行为。这种主观的思想松懈是大学生网络媒介技能水平差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高校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只注重对传统理论的灌输,或仅在形式上融入网络因素。部分高校设备陈旧、硬件落后、电子阅览空间明显不足。这种现状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代是亟须解决的。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辨析能力弱
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不仅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而且会无意识地成为舆情信息的推波助澜者。近些年,校园诈骗现象越发频繁,网络诈骗手段越发多样。据统计,有一半以上的诈骗受害者属于大学生群体,并且大学生易被道德裹挟,散播无中生有的网络谣言,经由各类朋友圈使得谣言进一步传播扩大。
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网络舆论监测机制不够完善。某些学校出现网络舆情時,不仅发现滞后,而且也无法做到当机立断、迅速处理,从而导致网络舆情大面积爆发,舆情监测人员固然负有责任,但也体现出高校针对网络舆情的处理原则不明确,价值引领与时代脱节;另一方面,媒体自律性差。各类媒体平台为了获得高曝光率,热衷于打擦边球,发布低俗、恶搞视频,更有甚者会裹挟民族大义去带头实施网络暴力,这种种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某些媒体人的价值失位、道德偏差。因此,在新时代,网络媒体的自律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泛娱乐化与依赖程度加深
当前,网络空间突出表现为泛娱乐化,大学生在上网时往往面对着各种诱惑:一是长时间使用娱乐类网络应用。许多大学生热衷于玩抖音、看直播、刷微博等,享受停不下来的短暂快感;二是沉迷于虚拟世界的“买买买”。有些学生在打游戏时会买各种装备、看直播时会给主播打赏、刷抖音时看到喜欢的小玩意也会忍不住“种草” 等;三是大多娱乐性应用热衷于低俗内容传播,如抖音、快手等网络视频和直播中存在大量的恶搞、暴力视频,这些不良信息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甚至诱使他们走上歪路。
究其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个体自律性不强。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大学生深受“娱乐至上” 这一观念的影响,上网追求短暂的快乐成为学生的价值诉求。这种“短暂性” 反向助长了学生长时间刷手机的行为,最终使大学生产生悔恨心理;另一方面,某些媒体平台完全被资本腐蚀,为博眼球随意发布虚假信息,恶意传播具有迷惑性的负能量信息,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宣传“娱乐至上”“消费至上” 的理念,致使大学生沉迷网络、无法自拔。
(四)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缺位
当前,一些大学生对网络空间的法律法规认知相对不足。许多大学生尚不清楚哪些网络行为是违法的,也不懂用法律武器去维护个人利益,还有一些学生网络信息隐私意识较弱,致使各类校园网贷成为隐私泄露的突破口。另外,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普遍较低。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学生乐于充当键盘侠,热衷使用网络低俗性流行用语,给网络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4]
分析以上问题可得出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政府顶层设计不完善。目前,我国网络空间的法律体系尚不完整,网络的迅速发展及新业态的出现也不断冲击着现行法律规范。各类网络安全问题、网络诈骗现象依然存在,迫切需求相关法规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媒体平台监管不力。有些自媒体为了博取流量,故意激发大众舆论的情绪,导致社会舆论出现偏差。网络平台缺乏“守门员”,对舆论监控力度不足,加剧了网络空间的混乱。
三、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性作用。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综合能力。立足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不仅要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自身教育水平,也要不断丰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破旧立新,紧跟时代步伐,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思政队伍教育水平。
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注重提升自身网络媒介素养,积极参与培训,提高个人自学能力,将理论学习融入实践授课中;高校应健全培养专业人才组织体系,紧跟新兴网络媒介特点,及时召开热门网络应用培训会议。积极开展师生互动,传授实时网络应用技巧。从而锻造一批高水平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学者、网络实践创新能手、网络教学创新达人;另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将有关网络媒介素养的结构、内容及表现形式学懂吃透。在不断发展的新兴领域挖掘新的传授模式,逐步完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理论原理;对待突发网络舆情问题,思政教师应具备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以校园网络监测系统为依托,实现点对点沟通,及时扼住舆情爆发点,并以此总结经验教训。
(二)完善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机制
高校普遍缺乏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专门教育,此类课程的设置也相对不足,这就导致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无法通过专业实操得到提升。因此,完善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机制变得十分紧迫。不仅要丰富思政课程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合理利用校内外媒体资源,还要紧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程设置要增加网络素养教育内容,合理利用各类网络媒体资源。思政課要结合信息多元性,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在理论层面可以从认知技巧、行为管理等方面传授相关知识;在实践方面要注重培育效果,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制作主旋律网络作品,潜移默化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认知和应用水平。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小程序的权威性和便捷性,积极推送相关知识,适时邀请网络平台“大咖” 进行线上、线下讲座,拓展大学生的网络媒介视野。[5]
另一方面,要全天候抓好校园网络信息监管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高校要成立专门机构,针对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分析,依托教师和学生骨干队伍,确保信息筛选不遗漏;高校应设置红色主题网页,结合多样媒介资源,运用多项新媒体技术,打造出大学生喜闻乐见、充满青春正能量的校园网络文化作品。
(三)提升网络平台自律意识和监管力度
网络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媒体的参与,各大媒体在决定网络舆论的发展走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媒体自身要提高道德素养,谨守法律红线,同时通过提高技术识别手段,将不良信息扼杀在摇篮中,做到精准拦截。
一方面,网络自媒体要强化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媒体从业者应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体人要加强网络理论学习,通过书籍、公开课、讲座等方式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做好编辑和传播工作;媒体行业的组织建设也十分重要,注重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行业组织,赋予行业监管惩处权,培育其自我完善、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另一方面,推进网络平台信息技术的完善与监管。网媒平台要持续完善审核制度,做好信息“把关人”,改良机器算法、加强人工审核、提高平台巡查强度;要优化算法推荐机制,破除信息茧房,强化算法技术对用户的情绪感知和自由探索,克服简单机械的弊端,建立情感跟踪,优化用户检索,注重网络科技的人文关怀取向。
四、总结
互联网在中国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完成了其迅速传播和广泛普及的任务,已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学好用好互联网已然成为社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作为未来人才的储备军,也是中国网民的生力军,更是网络社会中最为活跃的互动大军。加强大学生与互联网的良性结合,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更是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刘克方.加强5G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形塑[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1):12-15.
[2] 王学俭,靳海龙.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6):142-146.
[3] 李丙师.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大学生网络素养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8.
[4] 刘洋.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新闻传播,2021,(21):23-24.
[5] 曹诗权.习近平关于网络安全法治的重要论述研究[J].公安学研究,2018,1(1):5+1-23+122.
[6] 周芳检,彭艳玲,邓立华.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27):16-19.
作者简介: 何海东,男,满族,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王力尘,男,汉族,辽宁凌海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