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牌坊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2023-05-30 10:48吕雪梅
中国文化遗产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文化内涵

吕雪梅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牌坊;文化内涵;时代价值;巴蜀牌坊;徽州牌坊

牌坊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门洞式建筑,多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园林门前或大道路口,上有铭文题字,用以表彰德行,弘揚社会美好风尚。牌坊起源于春秋中叶的衡门[1]。衡门后来用作坊门,官府常在坊门上张榜悬牌,发布公告或嘉德懿行,旌表闾里,彰显功德。后来,华表与衡门相结合,称为“乌头(门)”,是牌坊与旌表制度的结合,为统治教化工具的滥觞。

现存传统牌坊大多是明清时期的遗存。按功能可以分为标识装饰类牌坊和褒扬人物类牌坊。标识装饰类牌坊常常建于桥头、祠堂、寺庙、宫观等处,如桥头坊、字库坊、关隘坊、祠堂坊、庭院坊等,主要起到分割空间、标识空间和标志地理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美化环境,烘托特定氛围和装饰的作用。褒扬人物类牌坊大部分属于皇恩旌表之坊,奉旨修建,主要有旌表忠、孝、节、义的贞孝节烈坊、百岁坊、五世同堂坊、功德坊、忠义坊。还有少部分属于非皇恩旌表之坊,主要是墓坊、褒扬地方官员德政而建的德政坊和为考取功名者而建的功名坊。明清时期的褒扬人物类牌坊为现存传统牌坊的构成主体,其不仅承载了明清儒学和理文化,还与国家政权意志紧密相连。封建王朝出于教化与统治的需要,为具有当时价值观所肯定与推崇的美行嘉德者树坊旌表,以劝励世人,具有宣扬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等功能,是国家政权教化下层民众的有效工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宣扬和教化作用,影响着社会思想观念和文化的发展方向。

传统牌坊文化有“立体活史书”之称,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当今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大背景下,有必要深入挖掘传统牌坊文化的时代价值,并积极思考如何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借鉴。

一、传统牌坊蕴含的文化内涵

明清时期,褒扬人物类牌坊是封建统治者宣扬社会主流思想与文化的重要工具。对表彰者而言,建坊是光宗耀祖和名扬乡里的大喜事;对社会民众而言,牌坊具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对执政者而言,牌坊证明了地方官员的政绩[2]。牌坊中蕴含着丰富的忠、孝、节、义等传统价值观和封建道德伦理观。以下以徽州地区和巴蜀地区的忠义坊、德政坊、忠孝节烈坊、功德坊、五世同堂坊为例,从牌坊的铭文等要素出发,探寻传统牌坊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一)旌表忠臣义士,教化民众忠君爱国,具有较强的政治教化作用

巴蜀地区现存忠义坊2座,分别是长宁县老翁镇金光村罗廷纬忠义坊和江安县仁和乡来龙村三邑关朱良才、朱鸿才、朱矩才忠义坊,都是奉皇上圣旨建坊,表彰因镇压农民起义阵亡的官员。

罗廷纬忠义坊第一横梁铭文“忠义罗公,字黼堂,道光癸巳科试,入邑庠,旋补增广生,同治壬戌在邑职殉□,奏准旌恤,特建专坊以垂不朽。”

正门柱刻“报国不惜微躯成仁取义,读书能识大体虽死犹生。”侧门柱刻“为国亡身血染青衿流淯水,舍生取义魂膺丹诏慰泉台;大丈夫为国捐躯一生正气,圣天子推忠励节万载流芳。” [3]铭文载,同治元年壬戌夏,发逆(太平军)窜扰,获贼送县,适发逆陷城,五月十六日不屈殉难。例赠盐运司知事衔,同治十年建坊以旌。朝廷建坊表彰罗廷纬在镇压太平军起义中为国捐躯的行为,以修建牌坊的形式宣扬这种舍身成仁取义的精神。

朱良才、朱鸿才、朱矩才忠义坊横梁铭文“丁卯仲夏之吉,永邑贡生引之朱公卫乡中正士。咸丰辛酉冬,张贼叛乱,盘踞牛滚场,公义形于色,命长子良才、三子鸿才、五子矩才同团,众攻逐杀贼,百余贼奔,因后军不继,贼复聚,鸿、矩战殁,良才力救之,亦被害。夫从父命,孝也。从父之义命,则孝即□义,三子死于义,并死于孝,而良兼以表……”[4]朝廷为三朱战死修筑了三道寨门及数十里石寨。

徽州牌坊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徽歙县城关解放街上的许国八角牌坊。明万历年间,身为三朝元老、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许国因平息云南叛乱,皇上特准他四月假期回家建造牌坊,以光宗耀祖。

初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的鲍象贤尚书坊,是棠樾牌坊群的第七座。工部尚书鲍象贤在云南平定叛乱,两广击退倭寇立大功,牌坊两侧分别刻有“命涣丝纶”“官联台斗”。

可见,忠义坊旌表的都是忠于朝廷,忠于君王,为国捐躯的忠诚义士,传达了朝廷宣扬爱国精神,肯定并赞扬为国捐躯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忠义坊的建立以实物标志性建筑的方式不断对当世及后世的人们宣扬这种忠君爱国的精神,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化作用。

(二)表彰官员爱民、敬业、廉洁,具有较强的社会激励作用

德政坊一般都记载地方官员的德政行为,大写赞美之辞。巴蜀地区现存德政坊9座,是当地百姓为爱民之官而建。

江油市青莲乡牛雪樵德政坊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当地人为纪念“学道” “爱人” “善教” “仁声”的知县牛雪樵而建。牌坊一面正上匾刻“民之父母”四个大字,两侧柱刻“一心怜赤子,万口颂青天”;正门柱刻“为吏犹儒千秋不愧循良目,爱民如子两载深劳抚子心”。牌坊另一面正上匾是“终不可渲”四个大字,侧门柱刻“两袖清风骑来斋马留芳躅;满腔春意化去飞鸮作好音”[5]。充分表现出牛雪樵“以恭俭廉勤率吏民”“绝贿赂内外”、爱民廉洁的优良品质。

隆昌县城南关觉罗国欢德政坊是由当地绅耆士民捐资建立的,纪念有才有德,深受百姓爱戴的县令觉罗国欢。觉罗国欢两次出任隆昌知县,任职期间,克己奉公,处处廉洁,内心清白如水,对百姓德泽厚重,珍惜民脂民膏,从不铺张浪费,就如牌坊侧门柱所言“律己以廉心清似水,养民惟惠泽渥如春”[6]。在南北两面的正上匾额上写有“宣慈惠和” “民悦无疆”八个大字,彰显出地方官员觉罗国欢的德政赫赫和高风亮节。

隆昌县城北关刘光第德政坊,明间正背两面匾额上分别刻有“仁心善政” “政成化洽”八个大字。刘光第先后四次出任隆昌知县,累计任职时间达12年之久,为官清廉,“薄于自奉,出则裁卤簿,居则省厨傅”,但惩盗贼,则除恶必尽。他带头捐出半年的俸禄,修建栖流所,收容乞丐。出巡简从,居家则少用厨师,作风简朴,而关心百姓疾苦。牌坊铭文“前岁甲辰,邻境盗贼充斥,潜入邑之南鄙,侯轻骑往捕。盗以枪炮拒之不得,遂大溃,四境为之肃然。嗣是招集民壮,于农隙讲武,为防卫计,盗不敢犯……”[7]记载了刘光第捕捉盗贼、召集民壮讲武等德政事迹,赞美其为“贤哉邑侯” “抚我黎元,惠我兆庶,不徇不阿,以忠以恕”。

隆昌县城北关还有牛树梅德政坊。隆昌县令牛树梅两年任期内,政绩突出,建立了四川第一个“恤嫠会”,还发起成立了“孤儿院” “敬老院”“养济院”等,大兴教育,减轻徭役,劝民农桑,清理狱讼,打击胥吏,禁止强暴,纯洁民风。一生为官清廉,一身正气,深得民心,获得士绅乡民的拥戴和建坊旌表。

徽州龙川奕世尚书牌坊是明朝时期朝廷为旌表户部尚书胡富和兵部尚书胡宗宪建造的一座功名坊。胡富任南京大理寺评事,掌管案件,平反众多冤狱。任福建全事,清理福宁滞狱积案,释放二百余人。改任南京大理寺卿后,又揭露刘瑾受贿及支持豪势夺取民田的劣行,开释误谪戍边平民二十余人。任南京户部尚书,疏通京都粮食渠道,整顿粮仓。虽隐家园,又屡捐所蓄,修桥补路,福泽桑梓。

以上可见,德政坊记录的均为那些曾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为保境安民,为地方发展等做出突出贡献的地方官员的事迹,每一位坊主生前均有过出众的业绩或表现才得以立坊旌表。德政坊倡导的是为官要忠君爱民的职业精神。

(三)表彰孝子节妇,教导民众尽孝节烈,具有较强的道德榜样作用

贞孝节烈坊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展示了我国古代的礼制和传统道德观念。现存牌坊中贞孝节烈坊数量最多。巴蜀地区现存明清时期牌坊180座中,貞孝节烈坊就有近70座,占巴蜀地区现存明清牌坊总数的38%[8]。徽州地区,仅歙县地区贞节牌坊就达到37座[9]。贞孝节烈坊分为男性坊和女性坊。男性坊分为孝子坊和孝义坊。女性坊分为节孝专坊、贞节专坊、贞孝专坊、烈女专坊以及节孝双人坊、节孝三人坊和贞孝节烈总坊。

“孝”在封建道德伦理思想中占据核心地位。徽州棠樾牌坊群中的鲍灿孝行坊建于明嘉靖初年,旨在旌表鲍灿侍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的孝行。又如巴蜀隆昌县城北关孝子总坊为旌表陈先典、朱佐耀、刘腾龙、华远容、晏绍景五位孝子而建。从牌坊铭文中可见,旌表制度中的孝行主要是指子女对长辈的尊敬与侍奉,收到旌表的孝子往往具备“训孝” “睦族” “奖节” “刻书”“乐施” “惜字” “友爱” “抚孤寡”[10]等品行。在封建社会中,节孝观念深入人心。明清时期,朝廷大多从儒家伦理道德的角度肯定“节妇”,而不赞成烈妇轻生的行为。在地方社会,官方旌表所赋予的荣誉,将直接影响到贞孝节烈妇女在家族和地方的地位,让她们有可能因此而获得家族的赡养,以及在熟人社会中受到尊敬,而贞孝节烈妇女所属的家族一般也会获得相应的声望和荣誉。孀妇守节尽孝的风气在清代社会盛行,节孝妇女人数大增。官方尤其推崇为家庭延续和兴旺做出贡献,并在地方社会产生良好影响的节妇。朝廷与地方士绅对节妇的具体行为有明确的道德期望,即妇女在丈夫死后,应承担起家庭责任,尽到抚育子女,赡养长辈的义务,有的甚至还要突破家庭的范围,周济乡里,为地方所尊重。如巴蜀隆昌县城北关油坊街郭陈氏节孝坊铭文就记载了坊主的表弟对坊主郭陈氏的评价“孺人哀痛弗生,又念亲老子幼,俯仰无依,爰矢志守贞,妇供子职,母兼父道,初终不渝焉。孺人有弱弟,亲为教养、婚娶,不惮辛勤。至其慈惠恭俭、不苟言笑、赒恤贫乏,则又天性独优也。”[11]又如徽州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旌表26岁守寡后的江氏“立节完孤”,把儿子集成培养成歙县名医。寡妇守节,培养后嗣,被宗法社会认为是最大的孝行。

可见,在封建社会,妇女的德行被认为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之一,不仅为当地百姓和士绅所重视,更被各级官府视为其治下礼俗风教的具体体现。贞孝节烈坊旌表孝子孝行和妇女贞节,教民众尽孝节烈,使尊老敬老奉老的孝道观念和妇女节孝观深入人心。

(四)倡导为民应乐善好施,对民众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功德坊、五世同堂坊倡导为民应积极行善,乐善好施,有助于优化社会风气,潜移默化地促成社会良好民风民俗的形成。巴蜀牌坊中的功德坊即是对热心地方公益者进行旌表。清代旌表制度中对“乐善好施”的基本定义是“养恤孤贫,实于地方有裨益者”。

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隆昌县城南关郭王氏功德坊铭文记载“郭王氏捐银二千两,置买田业,作为育婴之费”,还设置栖留所,捡验亭,收留无家可归的流民,故此坊刻有“乐善好施”四字。

徽州棠樾鲍氏家族乐善好施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鲍氏家族鲍濑芳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捐粮捐银,修筑河堤,发放军饷,其善行获朝廷恩准赐建“好善乐施” “义”字坊以光宗耀祖。

综上所述,明清褒扬人物类牌坊体现了为官要忠君爱民,为民要节孝行善的社会主流思想与价值取向。通过牌坊这种物态形式,自上而下地大力宣扬所倡导的思想价值观,具有较强的激励和社会示范作用,对民众有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将朝廷的政治意图和倡导的思想价值观念内化为民众的一种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从而有力地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统治。

二、传统牌坊遗产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2],并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3]。这是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方针。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14]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具体方法。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5]。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传统牌坊文化呢?传统牌坊文化所传递的封建官方意图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需求,所体现出的儒家教化思想也已不再是中国思想道德观念的主流,但传统牌坊及铭文所宣扬的一些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如提倡奉上能孝、御下能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妯娌相亲如娣、夫妻相敬如宾、互相谦让、家庭和睦、爱民、乐善好施、尊老敬老、热心公益、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等观念,在当代仍然被视为美德,应该大力传承和弘扬。某些教化内容、传播途径和方式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科学分析明清褒扬人物类牌坊的遗产价值,坚守“推陈出新”的原则,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正确取舍,抛弃其糟粕,吸收其合理有用的内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积极推进传统牌坊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16]

(一)推动传统牌坊教化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1.传承“为官为民”的思想观念,创新新时代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明清褒扬人物类牌坊通过大量褒扬地方官员爱民、亲民、为民的事迹,大力宣扬为官为民的思想观念。新时代应大力推进这种为官为民观念的传承与弘扬,德政坊坊主“爱民” “爱岗”的敬业精神和“廉洁高尚”的道德情操理应成为当代为政者学习的榜样。为官者理应学习隆昌三任知县觉罗国欢“律己以廉心清似水,养民惟惠泽渥如春”;刘光第“仁心善政” “政成化洽”;牛树梅建“恤嫠会” “孤儿院” “敬老院” “养济院”,为官清廉,一身正气,深得民心的事迹。学习徽州龙川户部尚书胡富为民清理积案、平反冤案、整顿粮仓、捐资修桥的事迹。传承他们为官为民,有作为、敢担当的精神,学习他们廉洁高尚的品格。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真挚执着的人民情怀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守正创新,大力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有效推进基层干部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建设,创新新时代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2.创新“以民为本”思想,夯实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群众基础

传统牌坊文化体现出的民本思想虽然是为当时君主专制统治阶级服务的,旨在维护封建国家的安定稳固,但牌坊文化有根可生,特别是德政坊坊主为官重民爱民、利民富民、忧民恤民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之所以能被广大普通百姓认可,让百姓主动筹资建坊,主要原因就是其所倡导的思想价值观念符合了百姓的利益和诉求。可见,国家权利必须反映群众所思、所想、所呼和所困,与百姓心相连相通,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政府利益不能与群众和百姓利益相冲突,只有符合人民利益的价值观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才能上升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我们理应积极思考如何创新传统的“以民为本”思想,增强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文化力量和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7]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高度,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要求“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18],明确了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群众方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9]今天我们在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理应传承和弘扬传统民本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结合新时代的要求,思考民众所需所想,以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为奋斗目标,大力丰富和拓展群众教育的形式和载体,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度,大力夯实党的群众基础。

(二)推动传统牌坊教化内容的转化与创新

1.转化传统忠孝观,发展新时代忠孝观

在传统封建社会,“忠孝”是治国的根本,忠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褒扬人物类牌坊大力倡导忠孝观,即为民为官要忠于君王,孝亲敬老,宣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思想观念。新时代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传承传统忠孝文化非常重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的今天,更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力弘扬忠孝文化的合理价值,使其成为人们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

首先,新的属性就是一种转化。传统忠孝观既有科学性也有保守性,故应进行固本与创新,引入新时代理念,将其转换成适应新时代的新型忠孝观,释放出“正能量”。

其次,反对愚忠愚孝。我们应剔除愚忠、愚孝这些已不合时宜的内容,赋予传统忠孝观新的时代内涵。从传统“亲亲仁民爱物”出发,博施广爱,积极入世,践行责任,建立忠于祖国、孝于亲长的新型忠孝观。将传统牌坊文化所倡导的忠君思想转化为忠于中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中国共产党,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思想。建立青老两代人格平等、尊重双方自由的平等孝道,建立符合新时代特征,民众认同,公众接受的忠孝践行规范。将新时代忠孝文化教育合理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观念中,树立普通民众应忠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共产党员应忠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观念,积极改善家庭和社会养老的结构,形成全民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2.转化传统女性贞洁观,塑造新时代女性道德观

传统牌坊文化所宣扬的节孝观念也有可以扬弃地继承的内容。例如,对配偶的忠诚。又如守节妇女高洁的操守、顽强的意志、严正的气概都值得我们今人学习。

结合新时代女性的特征,将传统女性贞洁观中忠于婚姻,忠于家庭,“婆媳同穴是缘分”的观念进行创造性转化,赋予传统女性家庭道德观新的時代内涵和新的表达方式,积极处理和建立新型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婆媳关系,引导女性充分发挥新时代女性的力量,建立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推动良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建设女性家庭美德和新时代家庭文明新风尚。

(三)推动传统牌坊教化途径的转化

1.重视道德典范作用,大力塑造、凝聚新时代榜样力量

明清褒扬人物类牌坊所表彰的人物形象和事迹提供了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和榜样力量,引导着当时的社会道德风尚。

时代的前进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英雄模范的道德楷模力量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2019年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弘扬道德模范的高尚品格,引导人们向道德模范学习,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20]

今天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评选“感动中国人物”“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重大典型人物形象,就是为了给社会大众树立一个学习的楷模和榜样。然而如何让这些楷模和榜样的形象真正深入人心,获得大众的认可呢?如何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做到知行合一,真正去践行榜样人物和楷模身上所体现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呢?

我们不难发现明清褒扬人物类牌坊中所宣扬的榜样人物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很大,影响力的持续性也很长。究其原因在于,巴蜀牌坊的教化范围非常具体,教化行为也非常及时,榜样形象又很贴近生活。牌坊的建址往往选在大道旁,修建在百姓每天必经的地方,耳濡目染,具有持久的影响力。牌坊中褒扬的人物都是百姓所熟悉和亲近的身边之人,真实性强,很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加之地方官员为了凸显政绩,往往会非常及时地上报表彰当地有突出贡献或符合朝廷表彰标准的人物,这种真实的、贴近生活、及时性的褒扬行为对民众具有非常大的示范和教化作用。

我们应吸取传统牌坊褒扬的及时性、持续性和贴近性等特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和现代化的方式,充分挖掘基层和身边人的先进榜样事迹,大力拓展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方法,利用大众更喜闻乐见的载体及时宣传报道,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的道德典范作用和榜样示范作用,大力塑造和凝聚新时代榜样力量,增强榜样力量的时效性、影响力和引领力。

2.拓展群众教育形式,推进新时代乡村良好民风民俗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明清褒扬人物类牌坊主要是通过牌坊这种物化的方式培养民风民俗,强调良好的乡风民俗对民众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和传播手段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新媒体等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建设,借助公共文化设施和新媒体技术丰富乡村文化活动,积极开展最美媳妇、最美孝子、文明乡村评选、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挖掘身边人优秀事迹,并及时宣扬,大力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作用,优化民风民俗。努力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对人们的影响力,从文化的层面助力完善社区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高效的、系统的基层治理体系。

四、结语

明清褒扬人物类牌坊旌表忠臣义士,教化民众忠君爱国,具有较强的政治教化作用;表彰官员爱民、敬业、廉洁,具有较强的社会激励作用;表彰孝子节妇,教民众尽孝节烈,具有较强的道德榜样作用。在今天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大背景下,应积极推动传统牌坊教化思想的傳承与创新,传承其“为官为民”的思想观念,创新新时代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创新传统“以民为本”思想,夯实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群众基础;积极推动传统牌坊教化内容的转化与创新,转化传统忠孝观,发展新时代忠孝观,转化传统女性贞洁观,塑造新时代女性道德观;积极推动传统牌坊教化途径的转化,重视道德典范作用,大力塑造、凝聚新时代榜样力量,拓展群众教育形式,推进新时代乡村良好民风民俗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文化内涵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