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毓希 张月武 韩梦双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增动能,以创业促就业。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新一轮的科技变革,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文科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对综合性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因此,以学科交叉融合为重点的新文科概念应运而生。目前,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建立学科交叉的师资体系、学生培养体系与考评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为国家输送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新文科;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本科课堂;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2 — 0131 — 04
党的二十大会议指出坚持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全局建设的核心,当前,我国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2018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新文科”的概念,新文科是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进行学科间的交叉重组[1],将理工科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文科知识中,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新路径不谋而合,它们都强调知识融合与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因此,以新文科为背景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势在必行。
一、新文科背景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实困境
(一)师资队伍配置不健全
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建设,师资力量尤为重要,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师需要结合商科、文科以及理工科等多学科的背景,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是由专职教师、校内辅导员,甚至是行政部门教师组成,他们只具备单一的学科背景,在培养兼具专业知识能力与创新创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方面往往捉襟见肘,很难达到专创融合的效果[2]。多数行政教师还需要处理相应的行政事务,难以将全部精力放在授课上。此外,高校教师的教育与实践经历一直在校内,对创新创业的理解更多的仍停留在书本上,教师结构不健全与实践能力不足成为双创教育改革的瓶颈,因此亟须引进和培养综合实力强的师资力量。
(二)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在课程内容上,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多以传统灌输式为主且内容更新缓慢,甚至有部分知识与经济发展现状脱节,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在课程安排上,创新创业课程集中在大三大四学年,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系统连贯的认知,他们对创业多持观望甚至抵触的态度,认为创新创业课程只是为了上满学分,没有实际的用处,功利性思维严重[3]。此外,高校实践课程多为线上模拟实践,对实践课重视程度低,实践培训课程大多流于形式,缺少真正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的过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还不够深入,多数企业不愿学生接触到自身的核心业务,基本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上,无法充分释放校企深度融合的动力,难以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真实的学习场所。
(三)新文科建设中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对学生与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机制沿用了传统的评价方法。对于学生的评级机制仍然以学时学分和理论成绩为主,实践课程、竞赛成绩与校外的创新创业活动不纳入总成绩且多数校外实践课程被占用或取消,导致实践训练多流于形式。教学工作量与论文数量依旧是高校教师需要面对的两座大山,创新创业课程与竞赛成果并不能为专职教师带来任何额外的附加价值,多数教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热情低,不愿花费时间与精力提升教育质量。因此,高校应建立一套系统专业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新文科背景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
本科高校更加注重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导致现阶段大部分本科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影响学生实际的创新创业愿望的实现及能力的提高。因此,本科高校可从培养体系、师资体系与考评体系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做到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并驾齐驱,既要培养学生善于利用现代科技和自身专业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功底,也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增强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具体路径如下:
(一)建立覆盖本科高等教育全过程的“四层次学做一体”培养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重在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两者缺一不可,理论课程即为“学”,实践训练即为“做”。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贯穿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形成“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即从大一开始直到本科或研究生结束,分阶段设计系统有序的课程规划,并在不同时期突出强调不同的培养目标,使用不同的培养手段,使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实训相互衔接,形成不断递进式的“四层次”学做一体创新教育体系[4]。具体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分为四个不同时期,即思想启迪阶段、能力培训阶段、模拟实践阶段,以及实际应用阶段,不同阶段分别对应大一、大二、大三与大四毕业生。
1.思想启迪阶段
高校对于大一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以通识课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他们对于创新创业的兴趣,课堂授课尽量做到生动有趣,突出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他们敢于创新、勇于探索,以及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此外,通识课程的教育还应该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人生观和价值观。
2.能力培训阶段
对于二年级学生,高校应重点进行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相较于传统文科而言,新文科强调学科重组交叉,这与创新创业专创融合思想不谋而合。首先,大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课知识,高校应不断强化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会贯通,促进专业课程知识与创新创业之间进行有效衔接,帮助学生真正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其次,高校应组建由多种学科领域教师组成的队伍,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单独设计创新创业课程,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最后,创新创业班级应遵循“小班制”“团队化”“重案例”原则,即课堂人数尽量控制在30人以内,学生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课堂学习,教师要灵活运用案例进行知识讲解,鼓励新技术融入理论课程,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教育资源。
3.模拟实践阶段
对于大三学生应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高校需要建立完整的实践实训体系,即校内校外实践综合应用系统。对于校内实践,高校应建立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创新创业模拟训练、创业模拟经营、ERP沙盘模拟实训、约创云和简创云等仿真虚拟操作[5]。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体化平台进行创新创业大赛的申报和组队。与此同时,高校学生通过平台还可以参加社会企业开展的各类创新大赛以及企业实习,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为学生进行模拟实训的授课,指导学生的参赛作品。一体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能够收录学生信息,将学生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跟踪学生的课程进度与实践偏好,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从而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的指导。校外实践包括创新孵化园、创客空间,以及与企业合作建立的创新创业训练基地等。高校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训活动,学生可以利用真实的场景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实际训练,将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创业过程中。
4.实际应用阶段
本科四年级学生已经接受完整的创新创业理论课教育,并且具有一定的软件操作经验和竞赛经历,应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一方面,高校应完善相应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提供创业需要的相关设备和场地;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与创业企业达成战略联盟,建立校企一体化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基地[6],学校将优秀的创新创业计划引入企业内部,为企业注入新想法新动力,企业为项目实施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加速创新项目尽早步入正轨。
(二)建立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师资体系
新文科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应注重全面性和综合性,本科高校应建立“专业+企业+创新创业”模式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由创新创业专职教师、不同专业教师,以及社会企业人员或创业者共同承担创新创业授课任务,鼓励高水平科研教师承担一线教学任务,及时将最先进的科研技术与创新知识引入课堂[7]。
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专业教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双创”相融合,让学生能够利用专业特长进行创新与创业活动,从而达到专创融合的目的。但专创融合不是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课程的简单相加,是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将创新创业的思想与理论融入到专业知识中,将现代化技术与理工科知识融入到文科领域中,真正做到专业与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8]。
(三)建立学生与教师“双链条”考评体系
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考核评价体系,才能保证“双创”事业的顺利发展。高校应综合考量教师业绩与学生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创新创业成绩,不仅要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表现进行评分,还需要建立新的教师评价标椎[9],如图1:
图1 学生与教师“双链条”考评体系
对学生的考评从两条路径进行,一是学生需要完成与学分挂钩的基础理论课和实践课包括撰写创业计划书,完成实训任务等[10],不仅要对学生每一个阶段的课程进行评分,还应该在本科学制的最后对学生创新创业综合成绩进行评分,得出本科阶段基础学分的成绩,对学生基础学分的考评能够保证高校本科学生熟练掌握相应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操作;二是学校在自愿公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相关的比赛,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互联网+”大赛等。高校根据比赛成绩按比例计入素质拓展分数中,对创新素质拓展分数较高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11];最后,学校将本科学生大学期间基础学分与素质拓展学分的汇总,得出创新创业总分,作为本科期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考核结果。
创新创业教师的考评应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一方面,对教师课堂绩效进行考评,包括结课成绩、课堂讲授情况,以及学生满意度等,定期进行创新课堂授课评比,对认真负责、课堂生动有趣、学生成果优异的教师给予考评高分,考评成绩应计入创新创业教师的工作量作为未来的晋升加分项[12];另一方面,指导创新创业获奖作品的教师应获得相应的竞赛奖励,创新创业教师的课堂绩效和竞赛作品经历应转换成相应工作量和未来评职标准,激励教师以更高的热情和更多的精力投入创新创业事业中。
三、结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3]。新文科的提出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如建立健全“四层次学做一体”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始終,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分阶段分层次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建立综合性教师队伍,促进教育资源跨学科综合发展,推进学科交叉文理相容以培养综合性复合型高校人才,此外,还应建立“双链条”创新创业评价机制,避免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与教师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专业素质过硬又具有领导力的创新创业型新文科人才[14]。
〔参 考 文 献〕
[1]李玮.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优化[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
41(05):48-50.
[2]郭辰,原宇.新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以营口理工学院为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0(04):187-190.
[3]郑立利.“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学分实施现状及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9):115-117.
[4]王琥.基于CDIO理念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08):142-144.
[5]谢兰云,娄道凯,王慧等.高校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体系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21(05):
151-155.
[6]周珍,方云飞,吴鹏.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提升对策[J].海峡科学,2021(01):61-66.
[7]孙颖.新文科与新设计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探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2,29(05):140-142.
[8]张建,公云龙,李效顺.新文科建设下人文社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07):94-96.
[9]屈峰,林雨荷,李晨阳.知识共创视域下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建构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1,23(04):20-22.
[10]杨丽娜.新文科时代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14):
112-114.
[11]江涛涛,王文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商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2021(21):173-176.
[12]王智腾,郝文婷.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模式和评价[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5(01):102-110.
[13]周静,李桂峰.新文科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S1):174-176.
[14]吴国阳.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文科”专业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22,35(01):132-136.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