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迁移就业能力视角的经管类大学生就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探究

2023-05-30 02:35黄富国陈霖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

黄富国 陈霖

【摘要】本文基于经管类大学生和专业教师有关就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培养可迁移就业能力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植入个人素质、人际技能、概念技能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可迁移就业能力,并指出经营类专业教师实施可迁移就业能力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树立统一的“专就融合”目标、将专业教学内容与就业教育内容融合、打造“专就融合”的师资队伍,并提高管理融合力度。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 专业教学与就业教育融合 可迁移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6-0083-04

著名管理学家罗伯特·卡兹提出,管理者应具备三大基本管理技能,即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按照这个理论,针对经管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可以概括为个人素质、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技术技能、知识水平。在这些就业能力中,技术技能和知识水平实际上是专业能力,能从专业教学习得;个人素质、人际技能、概念技能等属于可迁移的就业能力,这些能力的传统培养方式是通过社会化活动和第二课堂习得。但是,这些能力是否能通过融合专业教学获得呢?若可以,效果如何呢?为此,课题组在两所应用型高校经管类院系组织了学生和专业课教师进行问卷和访谈,拟通过问卷和访谈探讨实施基于可迁移就业能力的经管类大学生就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策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研究小组分别对经管类大学生及其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接受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学生共93人,其中,大二20人,大三42人,大四31人;男生25人,占26.88%;女生68人,占73.12%。接受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教师有35人,均为经管类专业课教师,其中,男教师11人,占31.43%;女教师24人,占68.57%。师生比约为38∶100。本次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

二、对学生调查的内容及其数据分析

为了更好地调查了解情况,课题组针对学生设置了7个问题,前3个问题为基本情况(省略),后4个问题为核心问题,具体如下。

第4题:是否认可将可迁移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合于专业课学习中。

第5题: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是否经常传授提高个人素质教育内容,强调个人素质培养(比如,身体素质、敬业精神、形象气质、道德与诚信的重要性等)。

第6题:专业教师是否经常对学生训练概念技能(比如,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等)。

第7题:专业教师是否经常对学生训练和强调人际技能(比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受压能力等)。

调查得到的均为有效数据,数据如表1所示(见下页)。

从表1中可知,100%的学生赞同将可迁移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合于专业课学习中。这说明大学生求知欲望很强,他们希望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将可迁移就业能力培养融合于专业教学与训练中。学生的这个想法给高校专业教学提出了挑战。

题5的调查结果显示,“非常不同意”的占31.18%,“不太同意”的占24.73%,两者合计55.91%;“非常同意”的占10.75%。这说明目前专业教师在开展专业课教学时不太重视向学生传授和强调个人素质。

题6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达67.74%的学生反映专业课教师完全未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训练概念技能,这说明经管类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授课中对学生训练概念技能方面的意识不强。

题7的调查数据显示,约有55.91%的学生反映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授课中对学生训练了人际技能,同时也有44.09%的学生反映专业课教师并未有如此行为。

三、对教师调查的内容及其数据分析

课题组针对经管类专业课教师也设置了7个问题,其中前3个问题为基本情况(省略),后4个问题为核心问题,具体如下。

第4题:是否认可将迁移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合于专业课教学中。

第5题:在专业课教学中是否可以同时向学生传授提高个人素质的教育内容和强调个人素质的重要性(比如,身体素质、敬业精神、形象气质、道德与诚信的重要性等)。

第6题:在专业课教学中是否可以同时对学生训练概念技能(比如,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等)。

第7题:在专业课教学中是否可以对学生训练和强调人际技能(比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受压能力等)。

调查得到的数据均为有效数据,如表2所示。

题4的调查数据显示,有88.57%的专业教师表示“非常同意”“同意”或者“勉强同意”,反映专业课教师认为该措施可行。这反过来倒逼学校管理者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迁移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合于专业课教学中的问题。

题5的调查数据显示,有62.86%的专业教师“非常同意”或“同意”,表示中立的专业教师占31.43%,仅有5.76%的专业教师表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这些数据同样反映该措施可以实施。

题6的调查数据显示,有34.29%的专业教师表示“非常同意”或“同意”,28.57%的专业教师表示中立,高达37.14%的专业教师表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反映部分专业教师认为可行,部分专业教师认为在专业课教学中无法兼顾概念技能的训练。

题7的调查数据显示,有60%的专业教师“非常同意”或“同意”,有11.42%的专业教师表示“不同意”,28.58%的专业教师表示中立。这个数据同样反映,该措施可以实施。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普遍希望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植入可迁移就业能力,而专业教师同意在专业课教学中植入个人素質、人际技能,但对植入概念技能则有所顾虑。

四、经营类专业教师实施可迁移就业能力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面临的问题

对经管类大学生而言,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植入可迁移就业能力是可行的。不过,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还需要高校的顶层设计以及系部的具体落实。先要有“专(业)就(业)融合”“课程就业”的观念,有了这样的观念或者说教育教学理念后,才能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培训得力的“专就融合”师资队伍,从而使教师能够在专业课教学课堂与第二课堂中一道双向培养可迁移就业能力,提升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

目前,经营类专业教师在实施可迁移就业能力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时面临四个问题:一是高校领导普遍缺乏“专就融合”观念。大学生就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受制于学校领导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专业教学模式、就业教育模式等顶层设计,具体表现为教育观念落后,忽略就业教育的作用,对可迁移就业能力培养缺乏统一方案,导致专业课教师缺乏“专就融合”意识,各行其是。二是高校缺乏专业特色的“专就融合”管理机构。管理层面的融合是实现大学生就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保障。目前,很多高校在此方面并未建立专门就业教育机构,更谈不上建立以就业教育为导向且兼具专业特色的管理机构,这种特色机构是确保大学生将就业能力培养融入专业学习中的重要保障。三是缺乏统一的“专就融合”实施方案。当前高校领导普遍缺乏“专就融合”“课程就业”的观念,且未真正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管理机构,从而无从实施相应的“专就融合”方案,导致就业教育简化为指导如何制作简历以及如何面试等面上的工作,缺乏实质性培养,就业教育完全与专业教学隔离开,达不到预设的“专就融合”目标。四是缺乏“专就融合”师资队伍。由于缺乏“专就融合”师资队伍,多数师资只能临时拼凑,大学生就业教育层次很低。有些高校甚至让学生看慕课获取就业教育的学分。可想而知,其效果不会理想。若是有一支“专就融合”的师资队伍,将专题教学与就业教育融合,那么学生就可从专业课学习中获得就业能力,而且这样的就业能力会更加有用。

五、针对经管类大学生有效实施就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策略

学校要想针对经管类大学生实施可迁移就业能力的培养,可从目标、内容、师资、管理四个方面着手。

(一)目标融合:树立统一的“专就融合”目标

教育教学目标层面的融合是实现就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专业教学与就业能力教育的目标统一起来,才能促使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自觉地将专业教学与可迁移就业能力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实现目标。而教育教学目标有赖于顶层设计,若高校和系部领导观念一致,学校则能建立统一协调的领导机构、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形成统一的“专就融合”目标。

按照目标源理论标准,目标的实现由意识层上升到理论层最后上升到实践层。学校可通过“专就融合”教育方案(理论层)使专业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植入可迁移就业能力的相关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经管类大学生可迁移就业能力(实践层)。

(二)内容融合: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就业教育

内容融合是实施就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关键。如何将个人素质、人际技能、概念技能这些可迁移就业能力融入专业教学中,是实现就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关键。这需要学校顶层设计、系部统一规划,在不同课程教学中植入不同就业能力元素,并通过良好的师资队伍落实于实践中。

课程是实现内容融合的手段。要想实现可迁移的就业能力与专业教学融合的目标,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作支撑。按照我国大学专业教学体制,经管类大学生专业教学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课程,基础课程负责培养意识层面;二是理论课程,理论课程负责提升专业素养;三是实践课程,实践课程负责内化专业知识。教师在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中可以适当植入个人素质教育,比如身体素质、敬业精神、形象气质、道德与诚信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在不同教学环节中植入。实践课程,作为知识内化的课程,它与基础课程、理论课程不同,主要体现如下:第一,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互动、模拟与实训;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再围绕课本,而是主要围绕教师拟定的主题或者学生的综合项目展开,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在教学空间上不局限于高校内部,而可拓展到社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因此,学校要构建结构良好的实验教学体系,比如多学科交融的大型综合实验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训室、创业实训室和训练中心等;要着力提高大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这样的条件和基础,即可在实践课程中大量植入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

(三)师资融合:打造“专就融合”的师资队伍

师资层面的融合是实现就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根本保证。师资层面的融合主要是对专业教学师资和就业指导师资进行整合和开发,着重做好“专就融合”理念的培养,提升专业课教师“专就兼容”的理论水平。目标是使专业课教师领悟到位并善于实施,以此打造过硬的“专就融合”的教师队伍。

另外,由于不少专业教师毕业后直接从高校进高校,缺少职场经验、社会阅历浅、实践知识缺乏,因此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比如定期邀请有行业经验的企业高管与专业教师进行座談,定期召开行业培训会、定向交流等方式加深教师对行业发展状况的了解。或者安排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使其切实参与到行业的日常工作中,更快领悟“专就融合”的理念,从而打造“专就融合”的师资队伍,更好地开展专业教学与迁移就业能力培养融合的教学活动。

(四)管理融合:建立以就业教育为导向兼具专业特色的管理机构

管理层面的融合是实现就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制度保障。可迁移的就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很大程度上依赖完善的管理。没有完善的科学的管理体系,就很难有序地开展教学与培养活动。目前,很多高校虽然都设有就业指导机构,但是这个机构却往往挂在其他部门之下,是这些部门的附属机构,处于比较低的地位,无法行使应有的职能。从现实情况来看,高职院校要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并规定对应的职能,全面开展就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相融合的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实施“专就融合”培养方案,并进行考评,从制度上提供保障。设立这样目标明确的机构,履行相应的职能,以可迁移的就业能力为导向,负责大学生的实践指导、就业规划、方案实施、教育评估与反馈,以及为大学生提供技术咨询、创业帮扶等。这将会极大地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

总而言之,经管类大学生可迁移的就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为完善这一路径,高校需要实现目标融合、内容融合、师资融合、管理融合。在实施四个融合的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必须明确,可迁移的就业能力并非专业教学的附属品,而是人才培养的内容之一,二者同等重要。另外,可迁移的就业能力的所有内容也并非都要与专业教学融合,而应有所侧重。只要顶层设计到位,管理机构发挥作用,专业课教师认真实施,那么经管类大学生可迁移的就业能力就会在专业课程教学与就业教育融合之下不断得到提高,并促进专业知识内化,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艳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探讨[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9(2).

[2]俞洪燕,罗绪强.促进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结合: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J].求知导刊,2022(7).

[3]胡海影.论高校就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2).

[4]姜媛媛.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融合策略就业与保障[J].就业与保障,2021(19).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基于可迁移能力视角经管类大学生就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策略研究”(2022ZJY15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富国(1979— ),广西都安县人,在读博士,高级经济师,现就职于广西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陈霖(1985— ),广西博白人,研究生,高级经济师,现就职于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大学生就业。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经管类专业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浅析
经管类卓越人才校企培养模式
基于CDIO理念的经管类专业《运筹学》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招工招生一体化的高职经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对策研究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课堂教学的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科研优化思考
基于学生社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优化研究
基于招工招生一体化的高职经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现状刍议
基于VBSE创业版创新创业型经管类人才的培养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