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娟 温静
【摘要】本文论述问题链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提出问题链教学法运用于高校“概论”课的实践路径,包括设计完整规范的问题链、聚焦教学过程的关键点、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获得感,并结合教学实践对“思维导图与问题链如何实现有机融合”“‘主课堂+的教学模式如何实现科学有效”“探求答案的过程如何实现信仰的铸就”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为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相长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问题链教学法 思政课 “概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6-0039-04
办好思政课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勇于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刻回答了学校思政课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大学生读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发展历程的关键课程,也是大学生学深悟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干课程,更是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博大精深的核心课程。
问题链教学法主要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以问题链为纽带、以知识链为衔接、以培养大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以师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其具有互動性、启发性等特征,能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活力。本文从实践价值、过程应用和教学反思等层面对问题链教学法在高校“概论”课中的应用进行全方位探讨,以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办好思政课的要求。
一、问题链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注重问题链设计的导向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这是问题链教学法的基本特征,也是推动衔接式、启发式和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的重要条件,可以实现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间的良性互动,增强学生学习“概论”课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一)导向性
注重问题链的导向性设计是促进大学生参与理论学习的重要燃点,也是实现“概论”课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张耀灿、郑永廷等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提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时还存在着一种与此相反的转化过程,即客体转化为主体思维结构和本质力量的因素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之为客体主体化”,即在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作为主体的教师和作为客体的学生之间的知识转化过程。要有效实现客体主体化,做好问题的设计很关键。大学生的表达、表现欲望比较强烈,但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概论”课教学中对问题链教学法重视不够,导致问题设计陷入针对性不足、随意性添加的尴尬境地,这加大了大学生回答问题的被动性和随意性。“问题链教学的问题只有抓得准,才能真正吸引人,而要抓得准就要提高问题的针对性”。(王静,2021)因此,找准问题,形成问题链,满足大学生成才需要,点燃大学生学习的热情是教师设计问题链的初衷和使命。要让问题成为大学生学习的燃点,要求教师重视问题链的导向性设计,针对教学内容、目标等的需要做好做实三方面的功课。一是教师要全面且准确地把握理论的逻辑关系及精髓,即教师自身要有“真材实料”,这是当好思政课“大先生”的重要前提。二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空间和表达机会,让学生能够想得到问题、提得出问题、回答得了问题,这是破解思政课堂“教”与“学”互动不足难题的有效方法。三是师生的互动要有效,即要让所提问题扣得上、串得起、圆得回,切忌偏题、跑题、窜题,这是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二)逻辑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这表明我们在了解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应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从问题链设计的逻辑体系中探索建立“概论”课的教学支点,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层面上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教学安排。因此,要从“概论”课的整体内容构成、各个知识点构成以及如何发挥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方面进行通盘考量。在形式上,不是只此一问,而是一问接一问、一环扣一环;在内容上,不是一问一答案,而是问问相连、环环相扣;在目标上,不是一问即止,而是举一反三、刨根问底。此外,要明确在设计问题链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干,学生是枝干,应把“教师的精心设计、大学生的用心参与”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注重问题设计的科学性、新颖性,以增强“概论”课的吸引力;也要注重激发大学生参与“概论”课堂的兴趣点、兴奋点,从而激发大学生参与“概论”课的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让“概论”课切实成为启发式、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相互融合、相互呼应的生动课堂。实践表明,将问题链教学法贯穿于“概论”课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链,系统谋划课堂教学过程,从问题设计的逻辑层面提升问题链的科学性,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参与“概论”课教学的热情,从而深化大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感性认识,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三)系统性
如果说强调问题链设计的逻辑性是对教学主体提出的内在要求,那么系统性则是对问题链教学过程及内容提出的根本要求。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应更加注重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灵活安排,更加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即寻求在历史发展之链上建构以问题逻辑为基础的体系,确立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强调历史事件之间严密的逻辑体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陈殿林,2011)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注重问题链的系统性设计,设计问题时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进行探索。只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链设计体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才能让学生在“概论”课教学中更好地收获真知、吸取养分,更好地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概论”课是一门以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为主的课程,要在教学中体现问题链设计的系统性,要求教师重点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逻辑机理是什么?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建设的指导意义?”等系列深层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对其内在的逻辑机理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剖析,让学生在解答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系统性和科学性思维。
二、问题链教学法运用于高校“概论”课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从这一重要论述中提炼“通过提升教学内容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上好课”的关键思路,将问题链教学法运用到“概论”教学中,立足教材、深耕教材,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结合社会热点和焦点,找准大学生兴趣的聚焦点,按照问题和理论的逻辑机理,对教学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编排、组合,从而在互动教学中精准、高效实现教学目标,这是新时代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取得理想成效的重要举措。
(一)设计完整规范的问题链
全面、完整的问题链要求涵盖整门课程的内容,尤其是课程的重点内容。从内容上看,“概论”课涵盖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整个历史过程;从实践上看,“概论”课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问题。因此,对“概论”课问题链的设计,必须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为例,较为全面、完整的问题链设计,应当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历史环境(时间)因素,应从“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是谁(什么组织)让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经历了哪些过程,分别有什么具体的内容”等角度提出问题;二是历史人物因素,应重点考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谁起了推波助澜之作用,为什么是他(他們)”等问题;三是历史事件因素,应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促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决定性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对整个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又有什么重要影响”为问题视角。鉴于此,首先,教师在设计问题链的时候,要完全熟悉教材、准确把握重点和关键点;其次,教师在讲授第一堂课的时候,要积极且正确引导学生了解问题链教学法,让学生对问题链的设计有一定的认知度和参与感;最后,教师要对学生参与问题设计提出要求,引导学生集思广益、民主协商,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进而实现寓教于乐。
(二)聚焦教学过程的关键点
首先,把握好重点。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两条途径明确“概论”课每个章节的教学重点。一是教师直接从教学辅导用书确认,这是编写组给出的最具权威的重点;二是教师从教学过程中总结确认,这包括了教师对教学难点的理解和教师破解教学难点后的总结、提炼。通过这两条途径明确的教学重点,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支点,也是设计问题链的关键点。其次,把握好焦点。“概论”课教学对象是学生,教师设计教学问题要以学生为出发点,通过抛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获得抛砖引玉的效果。在教师抛出的“砖”中,必须有学生关注的焦点,这些焦点可以激活课堂的氛围。教师在设计问题链的过程中聚焦关键点,实际上是教学相长中重要的一环。最后,把握好难点。如何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是有效开展思政课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推动思政课走深走实的难点所在。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则必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简单来说就是“以大学生为本”,教师真正扮演“人师”角色,努力把大学生往“我要学”的方向上引导,使其想学、真学和会学。
(三)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获得感
提升学生参与“概论”课的获得感,关键在教师、核心在问题、根本在学生,迫切要求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通过问题链教学法这一纽带推动“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使学生在教学互动中收获知识、深化感悟。传统的高校思政课堂中,不少教师的角色定位停留在“经师”层面,认为思政课教学只要讴歌、灌输、解读相关先进思想与理论即可,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在“概论”课教学中只告诉学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今天的成就”,缺乏对“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今天的成就”的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导致学生学习的获得感不强。而针对该教学内容采用问题链教学法,可以通过问题实现层层剖析,使学生既知其“果”,也理解其“因”,使理论入脑入心。运用问题链教学法提升学生参与“概论”课获得感,必须要把握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点和“教”与“学”的结合点。首先,教师是关键。教师是问题链设计的关键,起到校正、稳固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不仅要有“经师”的水平,更要有“人师”的境界。其次,问题是核心,也是连接教学过程的重要基点,设计问题时要体现严密的逻辑机理,通过“一环扣一环、一问接一问”设问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最后,学生是根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普遍喜好以及成长成才客观需要,通过问题链教学法的创新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也是高校思政课实现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目标的价值体现。
三、问题链教学法运用于高校“概论”课的教学反思
问题链教学法运用于高校“概论”课,能有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及体会,对运用问题链教学法上好“概论”课仍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反思。
(一)思维导图与问题链如何实现有机融合
20世纪80年代思维导图传入中国,它作为一种实用性思维工具,最初是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人学习,后来广泛应用于工商界,后经教育界专家学者的研究、实践及改进,形成了“学科思维导图”并运用于学科教学中。近年来,在教学中推广使用思维导图,已成为许多国家实施教育改革的策略之一。在设计问题链的过程中将思维导图与问题链有机融合,通过思维导图把“概论”课的各章节内容串联起来,使学生在思维导图与问题链的结合中更加立体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在逻辑、演进机理、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及指导意义,使“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所提高,推动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的过渡和转化。基于这一目标转化,教师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推动思维导图与问题链有机融合。首先,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通过思维导图勾勒问题链的整体轮廓,组成庞大的问题组群,这有助于教师厘清思路、廓清知识结构、明确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积极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理顺各个理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以帮助学生在设定的范围内发散思维,参与问题链的设计;最后,思维导图与问题链融合发挥作用有赖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和把控,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建议教师自觉加强学习,在积累深厚学识基础上练就“过硬本领”,谨防问题链教学陷入无的放矢或一发不可收拾的困局。
(二)“主课堂+”的教学模式如何实现科学有效
让“主课堂+”与问题链教学法产生交集,是因材施教的要求。通常我们理解的“主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主课堂+专业”“主课堂+实践”“主课堂+活动”等,是比较普遍的教学模式。但是,基于问题链教学法的“主课堂+”,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针对学生的需求而“+”,如“+兴趣”“+焦点”等。例如,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他们更应该知道体育强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意义,“体育能”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关系,“体育好”与“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关系,因此可以实施“主课堂+思政教育”;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他们更应该知道艺术是不同民族、国家的共同语言,艺术是联通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因此可以实施“主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未来的问题链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在设计问题链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属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群体的兴趣、需求,让课堂氛围“燃”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切实增强学生学习“概论”课的有效性。
(三)探求答案的过程如何实现信仰的铸就
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问题链教学法,实际上就是探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相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既要从理论上溯源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要从教学实践当中阐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增進大学生在“概论”课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使大学生更加自觉地捍卫“两个确立”、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那么,如何在探求答案的过程实现信仰的铸就?激发思政课堂共鸣点是关键。共鸣点的伏笔在问题链设计之初就要开始谋划,要求师生互动共创。当完整的问题链在课堂上呈现,学生都跃跃欲试探索问题,争相回答问题。如此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进一步坚定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铸就学生伟大的共产主义信仰。
总而言之,“概论”课的任务是讲明、讲透、讲实“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根本问题,引导学生系统深刻掌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采用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同时,运用问题链教学法进行高校“概论”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不断反思和检视,实现守正创新,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保持踔厉奋发精神状态的关键举措,也是新时代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办好思政课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王静.高校思政课问题链教学法的运用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1).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陈殿林.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问题链教学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的运用研究”(GXGZJG2021B0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金娟(1987— ),广西隆安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温静(1989— ),广西柳州市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