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战场,亦是党外知识分子荟萃之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数量多、层次高、影响大,他们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可为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积极贡献。广大高校应进一步团结凝聚党外知识分子,多层面、多渠道、多举措加强引导,汇聚各方力量,全面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
关键词:高校;统一战线;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简介:李文涛,南京工业大学政策研究与规划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高度重视。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将师生凝聚在党的周围,将青年培养成有用之才,使之既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离不开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高校需立足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1],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国高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坚持立德树人、抓住关键环节、强化思想引领等举措,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方面呈现出持续加强改进、不断向好的态势,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成果和一系列有价值的经验。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高校作为党外知识分子的汇聚地,是展现新时代统一战线法宝作用的重要窗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开展的重要资源。高校应重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作用,有针对性地将其团结凝聚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
二、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是引导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有待健全。高校党内党外知识分子,都承担了立德树人职责。但在工作实际中,如何组织和引导党外知识分子,面向学生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引领,仍需进一步强化相关工作机制。
二是有利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氛围还不浓厚。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大多有较深厚的学术造诣,相当多的人是学科带头人或教学科研骨干,他们能够结合日常工作,把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对时代的认识、对社会大势的把握,及时传递给学生,从而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但部分高校未能高度重视对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及参政议政能力的培养,未能为他们在本职工作以外干事创业,营造有利的环境,进而导致党外知识分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党外知识分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能力培养仍有不足。正确引导和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看待问题视角独特、洞察力强、专业技能突出的比较优势,有助于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贡献力量。但是,有的高校对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的关注还不足,认为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型,对其开展思想政治引领的价值不大,造成党外知识分子自身接受相关培训的机会不多,导致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感和参与度不足。同时,部分高校人员配备不足,教育方法欠妥,没有能够主动结合党外知识分子的特点开展相关培训,导致部分党外知识分子缺乏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三、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有利于党外知识分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调动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协同推进。要广泛发动党外知识分子的力量,著力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孤岛现象”,构建教学、科研、实践、管理、服务、文化、组织等一盘棋的工作体系,共同搭建育人平台,真正实现育人的“协同效应”。
一是落实主体责任。学校党委牵头,聚合全校范围内的资源和力量,推动党外知识分子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在定期组织党外知识分子参加有关统战理论、方针、政策的学习,保证党的统战方针政策和学校有关规定在本单位贯彻落实的同时,可适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培训并部署具体工作任务。既要促其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又要对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项专业知识的培训,从而提高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二是探索有益机制。学校领导带头联系党外知识分子,定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健全领导干部深入一线了解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动态、服务党外知识分子发展的制度性安排。鼓励党外知识分子等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结对共进,着力帮助党外知识分子融入学校“大思政”育人格局,让他们以积极的探索精神和进取精神,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地气、融大局,形成办学实效和教育特色。
三是拓展育人途径。以教育教学等工作为抓手,加强对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整合,促使基于党外知识分子比较优势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平时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与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与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等结合起来,建立相关方面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多措并举促进党外知识分子优势作用发挥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校学习的经历与大学生相近,易于与大学生沟通,进行双向互动。党外知识分子身份相对独立,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意见、给指导,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效补充。要通过建立工作制度、搭建广阔平台、营造良好氛围等措施,注重引导党外知识分子树立理想信念,帮助其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2]。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党外知识分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造良好条件。要及时了解和充分掌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密切同党外知识分子的联系,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在专业领域和公共事务上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强化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坦诚相见、平等待人,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关心照顾,更具针对性地做深做细做实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其顺利成长搭桥铺路。及时反映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和意见建议,更好地营造温馨和谐共进的氛围,帮助他们明晰发展方向、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不断增进共识。善于倾听,善于沟通引导,团结更多的党外知识分子在关键时刻和重大事件上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与学校同心协力。
二是着力加强党外知识分子队伍建设。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为主线,加强学习宣传《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坚决贯彻涉及高校统战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断提高统战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说真话、讲真情,交挚友、交诤友,加强与党外知识分子的互信与交流。积极支持党外知识分子开展建言献策、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建设党外人士“人才库”,重点考察、重点培养,举荐党外优秀骨干参加校内外培训,推荐党外优秀骨干在校内外挂职锻炼,系统优化党外干部履职尽责的内外部环境。
三是支持党外知识分子强化自身建设。利用校内外报刊、网络等媒体,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学校教学工作动态和改革创新举措及相关成果等进行重点宣传。通过舆论引导,促进党外知识分子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关注教育教学改革、投身教书育人工作。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大讨论,引导党外知识分子踊跃参与,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立德树人等工作建言献策。通过舆论宣传,树立教书育人典型,突出教学亮点,促进优良教风、学风的形成,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引导和帮助党外知识分子多途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如何在競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练就一身真本领,是在校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其价值判断的重要基础。由此,要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关切其日常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规律,持续推进教育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式方法创新。注重分类、分层、分段指导,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助他们走出学业、心理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党外知识分子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宗旨,完善开展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引导和帮扶。
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教学纪律管理,让他们在事关政治方向和重大原则的问题上,必须以正确的观点教育学生。在相关课程中,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国家安全意识、科学精神等融入课堂之中。同时,要鼓励党外知识分子进一步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养成”作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贯穿学生教育全过程,抓住有利契机和重点领域为学生成长注入正能量,让学生在真情实景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增强“获得感”[3]。
一是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教育管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强调学习为例,可以以推进学业辅导为抓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的学生,各有侧重地开展教育。要注重打造特色,将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学养优势,在学生中开展多样化且与专业特征相适应的学术交流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职业竞赛活动,寓教于学、寓教于研、寓教于练。加强学术交流和研讨,举办主题报告会、学术讲座、专业研讨会、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的特色活动。创新学术交流载体,活跃校园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浓厚的专业兴趣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展现他们勤学、善学、乐学、厚学的精神风貌。举办各类特色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围绕基础课程强化、专业知识学习、科技创新教育等内容,搭建学术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学术竞赛和科技创新在学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扩大学生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探索精神。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开拓社会实践基地,丰富实践教育资源,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会责任感,达到以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激情、巩固理论学习成果、促进学风建设的目的。
二是开展综合素养教育。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策,以学习心理、情绪调节、潜能开发为主线,开展心理课堂教育或讲座,引导学生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学会高效学习。可支持党外知识分子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基于自身成长成才经历,开设一些普及性的文娱体育活动,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机会。可以以“适应和了解自我”为主线,通过设立公选课、团体心理辅导等课程,聚焦新生入校后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开展团体辅导和素质拓展等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各类特殊群体,要更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
三是综合利用网络平台。鼓励党外知识分子借助网络等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采用多种有效措施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制作和传播贴近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多媒体、多形式文化创意产品,推动体现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联网上线。可引导党外知识分子着力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试点制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网络化传播,丰富学生网上精神文化生活。鼓励党外知识分子研究网络教学等广受学生欢迎的教育教学形式,选树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建设示范课程或微课视频,与学生开展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 邱华宇.深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J].人民论坛,2019(7): 47.
[3] 吴仁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探析[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2(2):105.
责任编辑: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