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探索

2023-05-30 01:14朱俭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黄河流域古籍

朱俭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进入文明社会后,黄河文化得到不断传承与发展,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加大对黄河文化的保护力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黄河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黄河在甘肃两进两出,浩浩荡荡奔涌913千米,留下了丰富灿烂的黄河文化。随着《甘肃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正式印发实施,甘肃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甘肃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一)丰富黄河文化内涵

甘肃文化遗产是整个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的缩影。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凝聚着中华儿女几千年的智慧。千百年来,生活在甘肃的人们在黄河沿线创造出了绚丽的黄河文化。新时期,甘肃黄河文化遗产亟待从纵深双向进一步挖掘,这也将进一步丰富黄河文化内涵。

(二)促进当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经济转型,促使黄河流域相关产业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升级。随着“敦煌风”“黄河风”在互联网兴起,国内外民众开始对黄河文化产生兴趣,纷纷汇聚于黄河流域,走进甘肃走进敦煌莫高窟,感受悠久的黄河文化。甘肃省政府正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对甘肃黄河文化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甘肃省的文化影响力。

甘肃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一)文物开发利用不足

根据相关调查,甘肃境内有着国内外闻名的珍贵文化古迹和文物珍品,例如敦煌莫高窟,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璀璨宝库,更是古老丝绸之路上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其文化价值不可估量。但目前,甘肃有关部门对文物的开发力度尚存不足,在相关文化遗址的开发与保护中存在技术或政策性缺失,致使甘肃众多黄河文化遗产的价值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古籍保存现状堪忧

甘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甘肃现存的古籍中记载着不少丝绸之路历史的书籍。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这些古籍没有得到良好保存,部分古籍损毁严重。据了解,甘肃大多数市级图书馆中都有许多古籍珍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但当地博物馆多以封闭式管理为主要保存方式,且很少有人动用科技手段对这些古籍进行修复,致使这些古籍被束之高阁。同时这些古籍也很少展览,导致人们难以有机会了解到古籍中所记载的甘肃省的辉煌历史。

另外,甘肃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最为复杂的一个地区,其位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交汇地带,过于复杂的气候使甘肃省境内自然环境恶劣。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多历史文物、古籍饱受恶劣气候的影响,极易在传承过程中被破坏甚至于逐渐消失。

(三)保护传承力度不足

由于黄河流域一带文化繁多,民族聚集庞杂,加之古代各民族间语言不同,使文化传承难度较大。甘肃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境内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因此更需要加大对这些文化的传承力度。目前,甘肃对于黄河文化传承的支持力度不够,对文化古迹考古、科研、开发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不够,最终衍生出严重的文化断层现象,导致不少传统文化逐渐消失,使得甘肃黄河文化的传承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在文化宣传方面,甘肃对于省内的历史文化宣传力度不足,尚未将文物古迹作为省内宣传重点,也未成功打造国内历史旅游胜地。在宣传手段日趋多元的背景下,甘肃必须加大文化宣传力度,让更多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世人熟知。

(四)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不足

黄河流经甘肃范围广,既有汉族聚集地,也有少数民族聚集地。同时,甘肃与多个省份接壤,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因此当地文化体系也呈现出多样化格局。少数民族流传下来的古籍文献、民风民俗都与汉族有所不同,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都存在差异。熟知少数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较为稀缺,这加大了对黄河流域多元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难度。

不同于文物古迹这种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流域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古以来,甘肃就是少数民族聚集处,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与融合,少数民族创作出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天祝土族的《格萨尔》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代代人来传承。但由于人们缺乏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很少有人能够沉下心来去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上老一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逐渐老去,导致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断层的危险。

甘肃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一)加大文物开发与保护力度

甘肃作为我国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途经之处,留下了许多璀璨文明。例如,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明璀璨的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的佛像、壁画描绘了中国古代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盛况,可以帮助当代人了解黄河流域甘肃一带在古代的宗教信仰、民族融合情况,对历史学者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此外,由于甘肃自然地理环境恶劣,导致很多历史文化古迹与文物遭到破坏,這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来说是极大的损失。近年来,国家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科学家们也在积极地寻求针对甘肃境内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治理的办法,如种植合适的树木防止水土流失,建造合适的生态保护区进行环境保护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甘肃境内的自然地理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也有利于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二)加大对古籍的保存与修复力度

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中心,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从古至今黄河流域留下了不少古籍文献,这些古籍文献记载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但由于历经数千年,黄河流域的古籍文献遭到了破坏。在此背景下,甘肃要加大对现有古籍的保护力度,同时不断利用先进技术加强对破损古籍文献的修复,利用科技手段让这些深藏于博物馆、图书馆中的古籍文献能够被世人所熟知。甘肃很多石雕、壁画经过历史的洗礼都已经褪去了原本的颜色,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对这些色彩进行还原,通过3D打印技术进行1:1还原,重新恢复这些历史文物的本来面貌。

(三)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与整理

甘肃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些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与文化,因此在对黄河流域的文化进行研究时,需要对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整理,将其语言翻译成汉语,并深入研究其中的文化。甘肃应将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按地区、按民族进行划分,加大研究力度,促进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四)加大对甘肃文化的宣传力度

可以通过拍摄纪录片等方式将甘肃文化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文化宣传,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倡导文化自信,例如央视的《国家宝藏》、河南卫视推出的春晚、中秋奇妙游等节目都带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因此甘肃可以借鉴《国家宝藏》节目推广经验,利用科技手段让千百年前的甘肃古人穿越至今,让尘封地下多年的历史文物开口讲述自身的传奇故事,借鉴创新技术形式,讲好新时期甘肃黄河故事,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五)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面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消失的困境,政府应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立专门的学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促使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保留传承下去。例如对于传统刺绣的保护,政府在各地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召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通过开设学校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承,使得传统的刺绣文化能够保留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借助此种方式加以传承。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中心。当前,由于千百年历史的洗礼,甘肃的许多文化面临断层。甘肃应加大对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利用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通过开设学校的方式传承黄河文化遗产,加大对于黄河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努力打造文化景区,落实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黄河流域古籍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