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模式助推小学美术教学高效开展

2023-05-30 23:40盖丽萍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分组美术探究

盖丽萍

导读:合作学习模式契合了小学生的认知习惯,有助于形成互助、协调和彼此借鉴的学习氛围,助力构建高效美术课堂。本文基于对合作学习内涵的简要介绍,阐述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的主要目的,分析了当前实践中的典型问题,针对分组不科学、课前准备不足、欠缺有效引导、教学资源欠缺多样性、评价机制不完善的现象,结合鲁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的教学,逐一探讨了有效的优化策略。

小学美术课程兼具美育、德育和智育功能,对学生审美情趣、创造力和认知能力具有决定性影响。但美术知识具有抽象、感性的特征,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能从课堂上学到的往往停留在理论和技能层次,无法深刻感悟美学原理和作品意蕴,不利于培养自主观察、思考和创造的习惯。合作学习基于科学的学生分组,通过创造适宜合作探究的环境,引导学生合理分工、互助学习,对美术知识、材料和创作技艺进行深入探究,有效提升审美能力、捕捉创作灵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采用合作学习模式的目的

目前,虽然小学美术课程的育人作用得到了更多认可,但由于课时相对较少、个体学习兴趣和美术学习天赋差距巨大等因素,导致美术教学效率堪忧,难以全面体现育人价值。合作学习模式因其利于发挥学习主体能动性、有助于提高课堂参与度等优点,被视为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效率的得力工具。将其引入教学实践,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一)契合素质教育理念,体现美术课程多重育人价值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讲解知识,或训练解题技能、传授学习技巧,而着眼于核心素养发展,发挥每一门课程的全面育人作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掌握多元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创作技能,又要培育创新性思维,促使学生从不同视角观察事物,具备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不断丰富情感体验和人文知识。合作学习模式建立在对学生各方面素养、能力的了解之上,强调发挥个体美术课程学习特长,围绕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契合探究需要的材料和学习资源,引导各组学生展开深度学习。一方面,可以促使美术学习兴趣、天赋不同的学生互助和互补,促进彼此核心素养的发展,契合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另一方面,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会围绕教师设定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必要的分工、协商和交流分享,有助于拓展个体学习视野,提升交际、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发挥美术课程的多重育人价值。

(二)营造理想氛围,发掘个体潜能

小学生乐于和身边同伴交流,易于受到周边气氛的感染。在美术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契合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有助于营造理想的美术课程学习环境。借助挑战性的任务驱动、趣味性和多样化的任务引导,能促使学生出于好奇、好胜心理,發挥想象力丰富、热衷效仿等认知特长,创造性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在实现美术教学目标的同时,深度发掘了个体潜能。例如,在鲁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形体组合》一课中,要求学生采用分组合作模式,每一组通过协商选择感兴趣的观察对象,如校园一角、卡通形象等,自行搜集材料并设计、制作模型,呈现观察对象的形态特征。相比于以学生个人为主体的自主创作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的各类手工制品,汇集了组内成员的创意、智慧和劳动,发挥了组员在观察、设计、造型等方面的潜能,最终展示的作品也更具创意和审美价值。

(三)促进合作交流,提升美术教学效率

美术知识和创作技艺的习得过程,离不开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合作学习模式下,不仅组员间需要围绕学习任务进行沟通、协商和合作,小组之间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展示各自的探究成果,交流各类美术作品的创作体验。相比于传统美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不仅交流形式更多样,深度和广度也有明显拓展,可以有效提升美术课堂教学效率。这是由于美术课程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征,在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作品品鉴和创作技巧探究过程中,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思考、交流和学习的空间,可以更快、更深刻地感悟色彩、造型等艺术语言的内涵,掌握各类创作技艺的运用技巧。例如,针对《色彩的明与暗》一节内容,基于合作学习模式,在理解概念、观察素材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充分交流,分享各自对色彩变化的观感和体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二、构建合作学习模式遇到的典型问题

(一)分组不科学,无法有效提升参与度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是实施合作学习的前提。在实践中,尤其在分组环节,教师往往出现忽视学生意愿和未实现个体特长、兴趣和能力互补的问题。首先,只有了解学生的美术学习基础、趣味、天赋和能力,按照互补原则科学分组,才能形成理想的合作学习氛围,发挥组员个人优势,达到提升美术教学效率和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目的。但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分组前,经常忽视学生个人主观意愿,强调按照客观差异分配组别。虽然理论上可以实现互补、合作,但并不能保证各组学生志同道合。其次,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未做深入调研,只凭借课堂上的交流和观察,就进行自认合理的分组,不利于发掘个体美术学习潜能。

(二)课前准备不足,难以激发合作探究兴趣

为了促使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式探究性学习,教师必须创造契合教学目标的环境,并提供恰当的材料和学习资源,才能促使各组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但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模式存在认知误区,为了体现让学生主导美术教学过程的理念,过度省略了课前准备环节,导致合作学习导入环节缺失,材料准备不足、教学资源单一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例如,在鲁教版教材色彩相关知识的教学中,部分教师把素材收集作为预习任务,忽视了色彩明暗、冷暖等抽象概念的导学,导致各组学生提不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兴趣。搜集素材时也不得要领,找到的图片资料与教学目标缺乏关联,达不到构建高效美术课堂的目的。

(三)欠缺有效引导,合作学习效率不高

小学生不擅长自律,极易受到身边环境影响,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无论起始阶段的兴致多高,都有可能因为遇到学习难点或与同伴没有形成默契,导致合作学习遇阻。所以,要想达到高效开展美术教学的目的,当学生开始合作学习后,教师的有效引导必不可少。但部分美术教师由于不擅长观察,或对自身定位掌握不准,疏于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观察、激励和引导,导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不足。例如,在鲁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风筝的魅力》一课中,当学生按照要求分组合作探究相关知识,尝试设计、制作和放飞风筝时,很多教师没有与各组保持全程互动,而是局限于在课堂上进行最终成果交流,显然无法有效和及时地给予指导,不利于发挥各组学生的创造性。

(四)资源欠缺多样性,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

学生围绕美术知识、创作技艺展开自主探究和学习时,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资源,满足不同组别和不同个体的需求,才能促使其从不同视角出发,运用各自擅长的方式感悟美学常识、领会创作要领。但在实践教学中,多数教师过于依赖教材,没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现实需求,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一方面,在以基础知识学习、手工制作、绘画等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提供的材料品种、类型具有局限性,无法有效发挥个体创造力。例如,在剪纸教学中,提供的纸张材质、色彩缺乏多样性,无法满足各组学生创作个性化作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提供的课件等美术教学资源内容单一,多为教材已有图片或依图文资料制作的PPT,或围绕色彩等知识点展开的讲解视频,没有广泛发掘契合小学生趣味和认知习惯的资源。

(五)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不仅可以准确评价美术核心素养培育成果,还能激励合作学习行为。在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方式、标准和方法比较单一固化,与合作学习模式的要求不符。首先,多数教师侧重于点评学生的自主探究成果,仅根据各组递交的作品、收集的材料,评判任务完成情况,忽略了合作探究过程的引导和激励,不利于保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其次,给作品打分、从美术专业视角评判学生各方面技能的掌握情况时,依然依照传统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合作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创造性、交流组织能力等素养缺乏客观和积极评价,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反映个体美术核心素养发展。

三、优化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基于自愿科学分组

针对分组环节的问题,在鲁教版教材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实践中,应以充分掌握学生特点、遵循自愿原则为前提,根据教材具体章节内容,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首先,美术教研组成员应密切合作,共同建立和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动态评估个体美术知识学习、实践技能运用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情况,了解学生的美术课程学习特长和审美取向,以此作为科学分组的主要依据。其次,在设计各章节合作学习教学方案时,引导学生自愿分组。例如,在《风筝的魅力》一节,分组前利用导学课件,详细介绍具体目标和任务,让学生了解小组成员需要完成哪些任务,便于其根据各自特长和偏好,通过自主交流、协商,寻找志同道合又能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确保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彼此形成默契,发挥组内所有成员的创造力。

(二)以激發合作探究兴趣为原则,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为了让各组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美术教师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一方面,根据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了解,围绕合作学习任务,提供契合个性化需求的材料和导学课件。例如,在《形体组合》一课,广泛搜集学生熟悉的建筑、景观和动物等图片,从不同角度解构其中的基本形体构成,并制作成动画,在课前引导学生领悟形体的概念,掌握观察事物并将其造型抽象化的技巧。有了这样的导学过程,各组学生对完成资料搜索、观察、设计和制作任务都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理,很快就能进入合作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参与课前准备环节也可以有效激发合作学习兴趣。例如,在鲁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美丽的纹样》的课前,引导各组学生以拍照、搜集实物和图片等形式,寻找带有经典纹饰的素材。这既可以训练观察和自主学习能力,又激起了学生探究不同载体、场合下纹样特点和寓意的兴趣,显著提高了合作学习过程的参与度,达到了助推美术教学高效开展的目的。

(三)关注各组探究过程,及时给予恰当引导

为了保持学生的专注度,促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期间,应采用多种形式给予灵活指导,不断推进美术知识和创作技艺的探究。首先,除了利用导学课件引导预习,还要在线与各组保持交流,动态了解各组学生的分工、材料收集情况和作品设计思路,必要时提供指导。其次,在课堂上开展作品创作和成果交流活动时,必须关注个体和每一个组别的动向,判断是否需要提供帮助或指导。此外,当发现学生有独特的创意、或在合作中展现出值得称道的素养时,要第一时间表示赞赏。

(四)利用绘本资源,契合小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学习习惯

鉴于鲁教版小学美术教材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为了提升合作学习效率,满足多元化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需求,在教学中利用了各种风格和内容的绘本资源,发挥其符合小学生审美趣味和认知习惯的优势,达到激发学生探究美术知识兴趣、化抽象概念为具象审美体验的作用。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千姿百态的帽子》一课,使用绘本《世界第一的帽子》作为教学素材,在课堂导学环节,用阅读、品鉴这部作品替代教材阅读。其中有趣的情节和色彩丰富、人物形象鲜活的画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在合作探究做帽子的材料、分组制作和展示作品环节,学生展现出了极强的创造力。

(五)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不断强化合作学习动力

为了客观掌握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情况,不断强化合作学习动力,应优化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标准和方法。首先,在合作学习教学方案设计环节,结合具体任务和目标,设定相应的评价尺度。例如,在《风筝的魅力》一课,将作品造型设计、材料运用、放飞效果作为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创新、环保意识和想象力等素养进行评价。与此同时,将各组学生的参与度、协作意识、团队荣誉感纳入考察范畴。其次,让学生以个人和小组身份,参与教学评价,给其他团队及成员的表现和合作学习成果评分,保证结果公正客观。此外,教师要在分享和总结环节,对各组学生给予言语激励。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体现美术课程的多重育人价值,笔者探索了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基于对实践中学生分组、课前准备、过程引导等环节典型问题的分析,以契合小学生认知习惯和趣味、满足不同组别和个体探究需求为出发点,结合鲁教版教材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优化各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达到了推动美术教学高效展开的目的。

猜你喜欢
分组美术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分组搭配
创意美术
怎么分组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