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大年 贾方方
我原来是一名公办中学校长,38岁那年辞职办学,2011年创办昆明丑小鸭中学,至今已有12年。在外人眼中,丑小鸭中学是专门招收父母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的。我给“问题孩子”打引号,是因为在我看来,“问题孩子”都是被误解的白天鹅,他们需要的不是改变,而是帮助。
有些问题不是真问题,只是孩子遇到了难题而已
被送到丑小鸭中学的孩子,都是家长管不了、学校没法管的,在大人眼中,这些孩子有很多“问题”:爱玩手机、沉迷游戏、打架斗殴、厌学弃学……单看这些字眼是不是已经感觉很让人头疼了?在和2000多个“问题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时候有些问题只是表象,真相是孩子遇到了难题无法解决。
我至少和1000个“不想上学”的孩子接触过,至今没有遇到一个真正“不想上学”的。他们渴望上学,喜欢校园,热衷和同伴一起学习、玩耍,其中不乏一些聪明、有才的孩子。只是,他们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不被认可、被嘲笑、被排挤、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困难等,没有办法解决,只能通过不上学来应对。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和孩子交流,看到他们的难处,帮助他们解决真正的问题,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奔向学校。你知道吗,那些曾经弃学的孩子从丑小鸭中学毕业后,如今有的已经大学毕业,有的在读研究生,有的已成为单位的骨干,也有的已结婚生子。
当孩子不想上学时,很多父母和老师首先思考的不是“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而是“孩子不上学怎么办”,采取的行动不是和孩子沟通,寻找病因、对症下药,而是从结果出发,逼孩子上学,寻找机构给孩子戒网瘾,硬是把没问题的孩子逼成了“问题孩子”。
有些问题本不是问题,而是成人的自以为是
另有一种情况,有些问题本是正常状态,却因成人的自以为是被误判成了问题。
有些表现是生命过程中的正常情况,但是,成人不理解、不接受。有位妈妈说女儿上初中后出现了很多问题:每天都在逃离父母的边缘疯狂试探;特别爱管事,在学校担任很多职务,耽误学习;有两副面孔,在老师面前既乖又熱心,在父母面前既无恒心又不踏实。遇上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家长和这位妈妈一样焦虑,觉得孩子问题太多。其实,所有这些都是青春期孩子正常的生长状态,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孩子会变得叛逆,对抗父母,挑战规则,尤其喜欢表现自我。
不只是青春期,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幼儿园时期注意力难以集中,小学阶段兴趣不持久……这是孩子的正常生长状态,怎么就被看成是“问题”了呢?因为成人在乎的是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孩子,而非孩子本身是什么样。
很多问题出在大人身上,孩子需要的是帮助而非改变
很多问题只是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本质并不是孩子的问题,问题大多出在了成人身上。
事实上,不少父母只顾着让孩子好好学习,家庭也仅保留了教育功能,却忘了履行最基本的家庭功能,包括吃饭、睡觉、娱乐、情感支持等。其实,只要家庭功能正常了,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他就能正常成长,状态自然就好了。
学校教育主要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是标准统一的教育,但家庭教育是人文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父母不能把家庭教育变成学校教育,只盯着孩子的成绩,而要看到孩子这个人,不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和孩子站在统一战线上。同时,父母要明确告诉孩子,上学就是为了寻找玩伴,把上学和玩耍、快乐、成长、收获连接起来,孩子会更有动力去学校。
有人会问,这么做,孩子一定会改变吗?我想说的是,我们要做的从来都不是改变孩子,而是帮助孩子。在我看来,帮助和改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改变,我是主体,孩子是客体,我要改变孩子;帮助,孩子是主体,他遇到了困难,我来帮助他。改变是设定孩子有问题,帮助则没有设定孩子有问题。
看到这儿,有人可能会觉得不知道该从哪入手。其实,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一件事:帮助孩子恢复到正常的生命状态——正常吃饭、正常睡觉、正常交往。人的状态好了,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