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伤心、失望、迷茫是正常反应,家长出言安慰理所应当。但是,家长要明白,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感受,知道他痛苦的根源,才能有效地安慰孩子,否则,不但不能安慰孩子,反而有可能伤害孩子。
那么,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安慰孩子,给孩子切实的帮助呢?心理学研究显示,完美的安慰要依次完成以下四个步骤,一个都不能少。
1.用心倾听
倾听,是安慰孩子的第一步,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步——注意,倾听不是安慰的前提,而是安慰的实施步骤,因为倾听本身就是安慰。
看到孩子深陷痛苦之中,多数家长会本能地充当拯救者,希望三言两语点醒孩子,同时显示自己见多识广,很少有家长愿意静下心来做倾听者。事实上,倾听比说教更重要。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发现自己内在的力量,比从家长那里获得能量要重要得多。多数情况下,孩子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被情绪干扰,心里出现了一层迷雾,让他茫然无措,而家长的倾听,正是帮助他拨开迷雾的好方式。
如果孩子一边讲述一边哭泣,家长会心疼,出言安慰:“快别伤心了。”事实上,如果家长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情感体验,仅一味地劝孩子不要伤心难过,无异于隔靴搔痒。
当孩子感到痛苦,找家长倾诉时,一般处于兴奋状态,滔滔不绝地说自己的伤心事。这时,家长最好不要马上发表看法,让孩子把心中的不快宣泄出来。如果家长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孩子正在强忍痛苦,最好让他哭出声来,因为哭泣可以疗伤,可以让孩子摘下面具,正视现实。
如果家长忍不住想做点什么,那就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吧:给孩子一个拥抱、抚摸孩子的头、握住孩子的手、拍拍孩子的肩膀……都能起到很好的安慰作用。
2.表达共情
共情是安慰孩子的第二步。所谓共情,即家长站在孩子的立场,了解孩子的思维模式和感受。共情的本质不是要求家长去赞同孩子,而是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孩子,要求家长用眼睛看,用心体会。
孩子倾诉完毕,不管孩子遇到的麻烦有多简单,家长都要马上表示理解:“这件事的确很难应付,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孩子阅历、能力都有限,在家长看来很简单的小事,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无解的大事。家长不可用权威的口吻说教,否则孩子会自卑,认为自己无能且可笑。
如果孩子遇到的麻烦很棘手,家长不可胡乱应付,而应该诚实地面对:“这种事我没有经历过,但我能感觉到你现在很难受。”只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他的痛苦就能有效地缓解。
心理学研究显示,每个人,包括孩子,都渴望被别人“看见”。孩子愿意向家长倾诉,就是想通过倾诉,让家长“看见”他内心的痛苦,让家长在意他。所以,世界上最好的安慰,是知道有人“看见”了他,而“看见”,就是共情。
3.深入探讨
无论孩子是五六岁还是十五六岁,都会因为认知能力有限,加上情绪激动,使讲述的内容支离破碎;即使讲述得条理清晰、内容完整,但对事件的看法也往往浮于表面。所以,家长有必要发挥成年人的优势,引导孩子对事件进行深入探讨。这是安慰孩子的第三步。
切记,深入探讨的关键是引导,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的本质,而不是家长凭经验告诉孩子正确答案。家长可以问孩子,“你想再深入聊聊吗”“这个细节我有点疑惑,你可以再说说吗”“你现在最关心的事是什么”,等等。就像拼图游戏那样,让孩子尽量多讲述,找回遗失的拼块,嵌入情节,让事件慢慢趋于完整,为制订解决方案打好基础。
4.给出建议
安慰孩子的第四步是给出建议——要领是不要轻易给孩子建议,除非孩子明确提出这个要求。
有时候,孩子会感叹:“我真的没辙了,您说我该怎么办呢?”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孩子这样说只是在表达一种心情,并不一定是在向家长讨主意。這时,家长可以笑而不语,表示理解,或者反问:“你觉得呢?”试探孩子究竟是在感叹问题太难,还是真心求助。
如果孩子是真心求助,家长可以讲一讲自己的类似经历,以及自己的解决办法,但仅限于建议,不要替孩子拿主意,要把决定权交给孩子。毕竟,家长的办法对孩子未必适用。
积极倾听、表达共情、深入探讨、给出建议是安慰孩子的四个环节,其中,积极倾听最为重要,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要先让孩子哭一会儿,或许孩子哭完,问题也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