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佳利
心理健康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现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探寻更优的教育模式成为当前各大高校的第一要务。笔者调查发现,在信息化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成长环境日趋复杂,部分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学生汲取能量的主渠道,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为基础、以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如何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作用为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赋能,成为广大一线教师亟待思考和探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笔者深入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探讨有效、多样的教育实施路径,以期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更为从容地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各项挑战。
一、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形势下,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内容。2018年,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各大高校提出了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的指导思想。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2021年11月召开的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提出了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源头治理,强化过程管理,完善综合保障的教育要求。上述文件精神均体现了在“大思政”“大健康”背景下,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应然。
(二)助力高校教育体系建设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高校教育体系的有力举措,对于强化高校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第一,提高教育站位能够助力高校教育体系建设。在大力倡导学生全面化、素质化、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新时期,高校教育不再拘泥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战略高度出发,营造和谐、稳定、健康的校园氛围,为高校实施人才建设赋能。第二,优化管理模式能够助力高校教育体系建设。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追求标新立异,是时代的弄潮儿,但是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出现理想信念缺失、责任感薄弱等认知和行为矛盾的情况,这无疑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品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这有助于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能够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有序有效开展,达到教育提质增效的目的。
(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保证学生迅速成长、持续发展的基础,高校根据学生需求优化、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至关重要。具体而言,人的綜合素养涵盖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多个层面,而心理素质发挥杠杆作用,是撬动人综合素质发展的支点。一方面,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是驱使学生在专业领域深入研学的动力,更有助于促使学生树立整体发展观,形成更为开阔、长远的学习视角,从多个维度完成自我塑造;另一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能让学生形成强大的内心,以正确的、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激发学生认知潜能,从而不断挑战、突破自我,使学生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这能促使学生形成客观的自我认知,正确面对得失,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由此可见,高校将心理健康置于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也是驱动学生全面发展、开发学生潜能的基本动力。
二、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落实“三全育人”教育体系
1.加强朋辈心理互助,鼓励全员参与。笔者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感到困扰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寻求专业心理教育教师或是心理咨询专家的帮助,而是选择向亲朋好友倾诉。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建立朋辈心理健康互助模式,构建一体化教育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人性化的心理支持。首先,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牵头,以辅导员为辅助,加上各专业教师、心理委员会、班级干部和寝室长等人,组建一支朋辈心理救助队伍,以便及时发现、疏导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朋辈心理救助队伍成员在加入团队时需要经过精心筛选,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敏锐的感知力以及耐心、爱心等素质的人才可加入。其次,发挥不同身份人员的优势,提供层次化的帮扶。例如,班干部和寝室长能够以学生的视角看问题,朝夕相处的同学、朋友关系更容易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能够及时发现其心理健康问题。当有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班干部、寝室长等人在提供必要的疏导、给予更多关心的同时,应向心理委员会或辅导员反映情况,寻求更专业的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综合各方反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出初步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互助方案。通过加强朋辈心理互助,高校能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实落地,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2.建立持续教育机制,落实全程跟踪。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会展现出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正因如此,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建立持续教育机制,落实全程跟踪,使心理教育具有连贯性,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第一,要做好心理健康测评工作。高校应在每个学年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通过调查问卷、一对一交流、日常观察等方式,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根据心理普查结果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记录初始测评情况和每个成长节点的心理变化情况,以此为依据健全日常预警防控机制,挖掘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二,制定阶段性心理教育计划。高校应综合考虑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采取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的方式,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干预,加强教育辅导的针对性。在学生刚入学时,学校可组织辅导员和相关教师围绕环境与角色的转变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引导学生确立长远学习目标,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更快地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要以发展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为主要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意志力和辨析能力,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教师则要以压力管理心理学、就业心理辅导为主,缓解学生的焦虑、迷茫情绪,引导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3.展开综合心理教育,实施全方位干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也不是被动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是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疏导。因此,高校应整合各方资源,实施全方位干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前瞻性和实效性。第一,创建和谐的身心成长环境。高校应通过课堂、网络、广播、活动等多种渠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拓宽认知边界,学会捕捉自身与身边人的心理波动,并掌握基础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同时,加强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例如,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以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质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第二,开展团体与个体心理咨询。受社会阅历、自我认知、专业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部分学生很难通过自我疏导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支持。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开展团体辅导,围绕时下热点问题和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帮助正在经历相同困扰的学生找到解决办法,让尚未受到类似困扰的学生有效规避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开设心理咨询教室,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帮扶。隐秘的环境更容易让学生敞开心扉,通过倾诉的方式缓解心中的消极情绪。
(二)打造丰富多样教育载体
1.发挥课堂优势,推行文化育人。教师要发挥课堂的优势,推行文化育人,通过优化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了解程度。第一,教师的教学内容包括了专业知识、心理体验与心理调节三个层次。其中专业知识应以理论为抓手,让学生熟悉各种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重视程度,并学习丰富的知识用于武装头脑,学会各种排解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降低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概率。心理体验则是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感受情境中的人物、事件、场面、氛围和情绪,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心理调节则注重实操技能训练,教师通过这一方法能引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掌握调节自我情绪的方法。第二,从教学方法而言,教师要改变机械的知识灌输式教学,加强课堂的多维互动。例如,采取项目式学习方式,从热点现象中提炼出项目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通过群策群力的方式收集资料、分析现象、交流认知、得出结论。教师作为辅助者与指导者,应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提供必要的点拨,达到加深学生理解的目的。
2.组织多元活动,注重实践育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停留于纸上谈兵,而是要开辟实践教育渠道,依托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第一,高校可组建心理社团,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学领域展开深入探究,以兴趣为驱动唤醒学生的认知自觉,从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真实的社会。学生通过社会调研的方式了解不同阶层、不同岗位、不同职责的人群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并撰写心理体验报告,这一方式能够促成客观社会现实和学生主观情感的碰撞、融合,同时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组织主题活动。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趣味化的主题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例如,教师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组织学生参加“珍惜生命、关爱自我”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结合心理健康学习感悟和生活经历,说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心理情景剧演绎大赛,让学生将真实的案例或是搜集到的素材创编成心理情景剧本,将心理健康问题演变过程与解决方法以分角色演绎的方式呈现出来。
结语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笔者认为,目前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因此,教师应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结合时代特点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采取有趣、有效、合适的教育方式,深化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永城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