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传统文化公益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23-05-30 10:48郑琳
东方娱乐周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实践

郑琳

[ 关键词] 乡村传统文化;乡村教育;公益教育;实践

基于城镇化的发展,大量乡村人口办理乡村走入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农村逐渐衰落,乡村文化逐渐消失,优秀传统文化难以得到弘扬和传承。当前,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缓慢,大量青年劳动力缺乏知识,受教育程度较低,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导致乡村传统文化无法实现有效弘扬和传承。基于此,为推动乡村教育振兴,本文基于乡村公益教育事业,从乡村传统文化入手,分析推进乡村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旨在于通过本次研究提升乡村人才综合素质,达到促进乡村振兴目的。

一、当前乡村教育面临困境

(一)教育质量与城市教育有差距

与城市不同,乡村教育模式继续加以改进和创新,城乡教育差距较大,乡村教育资源缺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难度较高。受地域环境和交通条件制约,乡村教育资源较差,面临较大短板,是城乡二元结构之中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对比来看,乡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呈现弱势,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教育、医疗环境亟须加以完善。当前,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优势十分明显,但乡村地区因网络覆盖率有限、网络普及程度不足,部分地区难以有效获取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资源,从而整体教育水平难以有效提升。其次,多数农村家庭尚未认识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忽视学生教育问题,部分学生仍然存在没有学上的情况,严重制约乡村教育发展。基于以上种种因素,最终导致乡村教育质量较低、发展难度较高。

(二)乡土传统文化培养缺失

部分农村地区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间出现裂痕,忽视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导致大量乡土文化丢失。所谓乡土文化,即乡风、乡情、乡音等,承载浓厚的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的凝聚,是生存精神的体现,是乡村人民的精神表征。当前,农村地区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地区青年人口较少,老龄化问题相对突出,乡村教育令人担忧,多数学生离开家乡进城上学,乡村地区教育难以发展。长此以往,农村地区学生对本土文化缺乏了解,对乡土传统文化缺乏认知,优秀的传统文化无法有效传承,导致乡风民俗成了记忆,难以发挥其文化育人作用,乡土教育存在“无根”情况,大量学生缺乏文化自信,乡村地区缺乏传统文化的培养环境,乡风民俗难以有效传承。

二、推进乡村传统文化公益教育的重要意义

要打破城乡教育差距、推动乡村教育发展,就应加快推进公益教育的发展,以公益教育助力乡村教育,以乡村传统文化为核心,为乡村教育赋予新的价值,实现乡土文化与教育的融合,推进乡村教育发展。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乡村建设优良民风的有效手段,是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举措,是实现乡村文明发展的必然抉择,通过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以公益教育为载体,可为乡村地区培养大量人才,提供乡村人才支撑,从而有效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要求,促进乡土文化的新发展。

(一)传统文化教育是强化人才支撑的重要基础

近年,我国发展迅速,大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条件有效改善,在经济高速发展下文化发展相对缓慢,劳动力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城乡差距相对较大,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上,应加大推进农村发展,以公益教育为助力,弘扬乡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育人,不断提升乡村地区劳动力综合素质,促进乡村现代化发展。基于乡村振兴要求可知,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有效动力。然而,当前乡村教育严重忽视乡土文化的挖掘,教育内容“离农”色彩浓厚,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融入不足,传统文化与教育对方有效融合,乡村教育存在“无魂”问题。基于此,基于当前乡村教育发展现状,要推进乡村教育发展,就应自己推进公益教育建设,以公益教育为基点,大量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将词语教育融合,为乡村教育赋予新的内容,发挥教育作用,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首先,在推进公益教育过程中,应重点挖掘乡土科学文化知识,重点培养乡村青年生产技能,实现传统农业知识与现代理论的结合,不断提高农村地区青年文化素养,促进乡村地区现代化发展。其次,乡村教育应打破惯性思维,创新教育理念,挖掘乡风民俗,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促进乡村教育发展。

(二)传统文化教育是营造文明乡风的有力抓手

要改变农村地区青年综合素质较低问题,就应重视文明乡风的建设,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农村地区青年人文素养,营造文明乡风,有效改善乡村精神面貌,激励乡村青年勇于进取,将传统文化与公益教育结合,提高乡村人才综合素质。当前,乡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条件改善,但人文素养相对较低,综合素质仍然有待提升,功利性思想较为严重,部分地区存在诚信缺失、道德失衡等问题,对乡村地区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应从教育入手,大力推动公益教育发展,以传统文化为有力抓手,不断提升乡村地区青年综合素质,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同推进,有效延续乡村传统文化。乡村学校应立足当地实际,挖掘乡土资源,从乡村世界出发,实现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重视学生社会公德、个人道德的培养,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引导学生形成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良好品德,以优秀的乡土精神武装乡村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此外,优秀传统文化可发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营造乡村地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促进乡村整体精神的完善,有助于乡村地区形成文明礼貌、诚信友善的社会氛围,促进乡村地區教育发展。由此可见,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应重视公益教育建设,正视城乡地区交易差距,以公益教育为助力,不断提高乡村地区教学水平,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公益教育的融合,为乡村地区储备现代化人才,建设良好乡风。

三、推进乡村传统文化公益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加大教育扶贫专项资金投入

要推进乡村传统文化公益教育发展,首先应加大教育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为公益教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后续工作有序开展,不断推进乡村教育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增加资金投入、扩大融资渠道,发挥各级政府作用,承担各部门相应责任,从乡村地区发展考虑,有效整合各项资金,助力乡村传统文化公益教育发展。各级政府应落实各方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做好责任分配,推进乡村教育发展。首先,财政部门应履行职责,积极整合各项资金,增加资金投入,设立教育经费专项费用,确保经费使用落到实处,做好经费使用监督,保证专款专用,防止出现经费浪费问题,让教育资金在阳光下接受监督。其次,应发挥互联网作用,加快建设信息化平台,对教育资金进行有效管理,促进“互联网+ 教育”发展,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为乡村地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有效缩短城乡教育差距,弥补乡村教育短板。

(二)互联网助力形成多元主体参与

从社会治理理论来看,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一元化社会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及其协同配合成为社会治理实践新的方式选择,教育治理也不例外。社会协同就是将多元主体的利益进行协调整合,充分发挥各类社会治理主体的协同作用,真正实现政府与各类社会主体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许多社会问题政府无法单方面解决,市场的调控也无法有效解决,而只有让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进社会治理中才能有效克服,这些因素都催生着社会治理协同机制的建立。同理,教育治理协同机制也势在必行。教育治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会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内容,从而形成以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更好地调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治理积极性,激发学校的活力,发挥全社会的作用。

农村教育需要以创新的态度和精神积极投身变革,以创新推动公平,农村教育发展需要资源支持,特别是通过低成本创新和机制性创新,找出农村教育潜在优势,发现农村教育的内在特点,激发农村教育优势的创新,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以创新促进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政府、企业与社会合力共同助力乡村教育提升。通过互联网,最优质的课程可以传递到最偏僻的地方,让乡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没有距离。目前多元化社会治理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相互协调和配合的能力不强,尤其是整合社会、集合影响力的现实状况不容客观,多数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较大的社会公益组织联盟,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如何激发社会力量,发挥社会企业在解决问题中的效率和实力以及具有非营利性、公益性特征的社会组织专业性,成为关键点。

(三)大力弘扬乡土文化

要推动乡村地区发展,应从文化层面入手,推动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落实乡村振兴要求。乡村地区有其独特的乡土文化,凝聚了当地民风民俗,是当地人民的精神载体,与当地具有紧密联系,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元素。因此,要促进乡村发展,就应大力弘扬乡土文化,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公益教育的结合,大力推动公益教育发展,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在推动乡村公益教育发展的同时,应注重乡土文化的挖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将乡土文化与其融合,注重传承农耕文化,促进乡土文化在新时期获得新发展,有效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弘扬淳朴民风民俗,不断推动乡土文化的传承。首先,应热爱本土文化,将其与教育融合,实现文化的传承。在乡村公益教育中,应做好传统文化的普及,将乡土文化与教育融合,以乡风乡情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发扬传统乡村文化,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文化魅力,热爱本土文化,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激发学习欲望,获得归属感。其次,在推进公益教育建设过程中,不可盲目照搬城市教育,应立足本土实际,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保留自身特色和风格,推进乡村传统文化公益教育发展。在编制教材时,可适当融入乡土文化,加入一些农言俚语,增加本土文化特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断优化乡村教育。此外,应重視公益教育与传统文化间的衔接,要让公益教育与农村融为一体,让公益教育更接地气,留住乡村记忆。通过这一方式,将乡村传统文化融入于公益教育建设中,以文化为核心,让公益教育本土化,促进乡村发展,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下,乡村建设是当前工作的重要,推动乡村文化发展是促进乡村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举措。因此,应加强对乡村教育的重视,积极推进乡村传统文化公益教育建设,探究公益教育建设路径。首先,应明确当前乡村教育存在的不足,如:教育质量较差、忽视乡村传统文化培养等,在此基础上探究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公益教育发展有效策略,通过: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发挥互联网优势、大力弘扬乡土文化等方式,有效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实践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乡村教育要重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