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的教育 我们如何面对

2023-05-30 20:51罗克勇
幸福家庭 2023年1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学校

罗克勇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后,上海、浙江率先进行新高考改革试点,推行新高考模式,截至2022年,已有29个省市加入新高考改革的行列。新高考改革有助于高中生实现全面发展、落实教育公平,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保持教育生态平衡的必然选择。推行新高考综合改革,必然要稳中求进,遵循“时间服从质量,进度服从效果”的原则。笔者所在的中学是西部地区的一所县域普通高中,下面,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谈谈教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做好准备。

一、改变教育观念是关键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即培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就要实现从“如何教”到“如何学”的转变,考核评价就要完成从“重知识”到“重素养”的转变。教师应该如何落实新高考课改理念、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怎样把学生从掌握学科知识的人培养成为具备全面素养的人……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去思考和改变教学观念。这需要教师在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科课程定位的根本转型。教师的教学重点应从学科知识转变为学科体系结构,从忙于“教知识”转变为在“教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视“教态度、教方法、教价值观”。教师更应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学校课程建设是根本

面对新高考,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课程建设是指结合国家教育方针和学生学习情况所建构出来的学校课程。学校的课程建设必须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这包括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和批判质疑等十八个要点。学校的课程建设要使学生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不畏困难,形成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形成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使之具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应在深入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让学校课程能够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学校课程体系的育人功能。例如:科技课程的教学内容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就要契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兼顾学生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更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把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健康课程系统并作为重点课程进行教学;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艺术欣赏课程,又要针对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开设专业性更强的课程,在学校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多开设丰富多彩的艺术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学校更要紧扣学科核心素养,根据各校的师资条件进行创设,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优质有效。所有课程的设置既要紧跟时代步伐,又要符合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其中,“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素养;“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出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等素养;“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学生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和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和信息意识等素养;“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素养;“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个体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等素养;“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个体在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等素养。

理解上述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之后,学校构建的课程才能突出学科本质,体现学科特有的学科思想、方法和知识,避免课程设置浅层化;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科体系和结构,体现学科知识的联系性和整体性,避免学科知识碎片化;才更能突出课程的整合性,体现课程设置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意义关联。如果学校的每一门课程都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学校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就能准确地承载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进而发挥育人的作用,实现育人目标。

三、教师队伍建设是重点

教师应该围绕“未来、社会、生存、发展”八个字厘清教育教学思路,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师生情感交流和信息碰撞的场所,变成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和寻找快乐的场所,变成质疑探究、创新实践和感悟道理的场所。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队伍的建设必然成为重点。

首先,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语文学科为例,随着高考改革,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必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常态,只有保持长期阅读习惯的教师才能引领学生的阅读实践,才能解答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出现的质疑和困惑,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起到陪伴和示范的作用。其他学科的教师同樣应该注重阅读积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随着综合素质教育的推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增强,更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较为全面的知识积累。

其次,教师要形成躬身入局的思想。在新高考改革过程中,没有局外人,所有学科的教师都要把自己置身其中,直面挑战,奋不顾身,让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只有真正做到“我的专业我在行”“我的事情我负责”“我的工作请放心”,教师才有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有敢于担责的自省力,课堂才会成为学生“心之所向,路之所往”的地方,学校构建的课程,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最后,建立教师激励机制。任何职业都有倦怠的阶段,学校仅靠制度管理是难以调适教师倦怠心理的,最好的做法是建立教师可触摸可展望的发展愿景。美好的愿景能够激发人发自内心的力量,激发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教师的幸福感来源于物质的满足,更来源于学生的喜欢、家长的满意、社会的认可。学生的成才与成人、感恩与记挂,都会给教师带来感动和欣慰。有了学生的肯定、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尊重,教师才会找到要为之奋斗的不竭动力、才会找到继续努力前行的理由。

四、学校精细化管理是过程

学校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每一位学校的管理者都必须去面对、思考。新高考改革后,人们更追求高质量教育,面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继续提高自己的能力,树立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

(一)学校文化建设方面

学校文化不是单纯的“三风一训”和标语口号,而是浸润于校园生活的文化精神符号,是师生在日常行为中呈现出的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作为管理者,要能够谋划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指明学校的发展方向,描绘学校的发展愿景,挖掘学校的发展潜力,为学校发展注入动力,让全体教职工明白往哪里走、怎么走、走到哪里。因此,学校的办学定位必须清晰、办学目标必须明确、办学理念必须科学、办学特色必须鲜明,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德育活动和教学活动的一致性、有序性,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学校文化应该承载着学校独特的价值追求、独特的教育哲学、独创的学校精神、独到的教育见解,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教育标识,启迪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激发生命活力,绽放生命精彩。若学校管理者能以文化软实力建设为抓手,实现学校文化的塑造与提升,那么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便指日可待了。

(二)管理者的执行力方面

学校管理者要保证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用管理的精度谋求学校发展的高度,全力提升管理团队的执行力,真正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只有这样,学校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才会有人负责、有人检查记录、有人监督评价。也只有这样,学校各个部门的各项工作才会有机联合起来,共同参与到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中,形成完整的育人體系,从而有效完成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育人任务,达成学校的办学目标。当管理者把想法变成计划,把计划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结果的时候,学校的精细化管理也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五、学生积极参与是目标

任何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理念再新、课程再好、教师再优、管理再细、环境再好,没有学生的参与,就形同虚设。学校管理的着力点就是要把学校办成学生向往的教育福地和悦动家园,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因此,学校要有序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更要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把“五育并举”外化于活动中,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收获各种体验,学会与人协作和与人相处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成才的喜悦和成人的快乐。

在面对学生自主选择的学科组合时,每所学校都应全力关注必考学科,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学生高考的成败,也将直接反映出学校综合改革的成效。无论课程体系有多完善,课程设计有多科学,课程内容有多丰富,最后都必然回归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上。在这种状态下,新高考背景下的学习观被粗略概括为“三二法则”,即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要遵循“以生为本,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三个原则,然后教会学生“超前学习”和“深度学习”两种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师和陪伴者。

结语

林语堂先生曾说:“学校应如同一片森林,学生应犹如猴子一般在其间自由跳跃,任意摘吃各种营养丰富的‘坚果’。”这一形象的比喻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明白,再也不能用过去的知识培养生活在今天的学生,而是要让其具备未来世界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教师要从评价、反思、实践等多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为幸福而奋斗,让生命更加鲜活起来。

(作者单位:贵州省大方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学校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
学校推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