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5年11月底,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标志着农垦改革进入新阶段。在推进改革进程中,垦区集团化成为海南农垦改革的主导方向。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海南农垦集团市场竞争力和自我发展在融入市场经济、综合竞争力等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需进一步优化海南农垦在人才、产业、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改革策略,不断提高海南农垦企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集团化 海南农垦 现代企业制度 多元化 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3-131-03
一、引言
农垦源于特定历史背景,建于特殊制度框架,其经营方式是以国有土地为依托、以农业生产为主业,本质上是既包含经济性,也包含社会性、区域性的国有企业。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农垦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新时期农垦制度的独特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在改革开放前期,高度集中、行政管理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全国农垦系统主要采取的运行模式,这在既要屯垦戍边,又要开荒创业的特殊历史时期,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发挥得比较充分。但在改革开放后期,其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弊端又逐渐显现,特别是搞平均主义使得生产效率得不到激励,管理秩序混乱又导致经营性效益下滑,农垦经济该何去何从就成为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以海南为试点,《国务院关于同意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批复》《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两份文件,及时为农垦系统发展指明了方向,掀开了海南省全面管理海南农垦事业的新篇章。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1号文件的定位,第一次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任务中加入了农垦改革,并作为重点任务推行。《意见》明确要求加快研究出台推进农垦发展的政策措施,把农垦建成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力量。《意见》下发后,海南在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社会职能移交等多方面改革任务上深入推进。然而农垦改革集团化改革进程中面临的体制、机制、人才、产业结构等问题仍需深入研究和破解,以全面释放农垦改革的潜在优势,增强农垦企业在国内国际的发展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历史沿革
农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承担国家使命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49年以后,转业官兵、知识分子、支持边疆建设的青年成为农垦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踏上了大規模开办国有农场征程。海南农垦始于1952年,占据海南半壁江山,是除黑龙江、新疆以外的我国第三大农垦,其改革进程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一)萌芽探索期(1952年至1988年)
这一阶段,海南农垦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将橡胶产业作为主要产业,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基地,为国家打破国外势力封锁和保证国家橡胶供应作出了巨大贡献。从1952年开始,海南省的橡胶垦殖工作先后由中央农垦部、华南垦殖局、广东省等领导,管理体制一直处于转换探索中。
(二)改革适应期(1988年至2008年)
海南农垦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后,为海南农垦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新环境。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为农垦等国营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海南省政府接管海南农垦,实行中央、省级的双重管理,海南农垦的企业化改革开始萌芽。在这一期间,农垦实行“省部共管、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人、事、资产相分离的管理方式不适应企业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
(三)全面加强期(2008年至今)
2008年,农垦管理体制开始下放,海南农垦改革进入加速期。海南省政府同意破除原来“省部共管”的体制壁垒,使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明确了“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要求和“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总体目标,农垦改革进入企业化发展的实质性局面。2011年,海胶集团上市,成为海南农垦集团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为海南农垦整体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15年12月,海南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成为省属国有独资企业,标志着海南农垦结束了“政企合一”历史,实现了体制机制的有力改革,踏上了市场化改革的快车道。
三、海南农垦集团化改革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由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和Threats(威胁)四个英文首字母组成,即态势分析法。运用SWOT分析法,梳理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内外部条件,进而分析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可帮助海南农垦改革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锻长板,达到资源配置质效不断提升的目的。
(一)海南农垦集团化改革的优势(Strength)
1.区位优势十分显著。(1)自然方面。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2度到26度之间,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在世界排名中名列前茅。多年来海南农垦内部不断深耕建设,为农业经营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经济地理。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处于东亚经济圈和东南亚经济圈的交汇处,对两地经济发展都具有虹吸作用。近年来,随着海南岛自由贸易港建设加速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CP)落地实施,海南区位优势进一步放大,为海南农垦发展外向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产业格局优势明显。例如,海南农垦休闲拥有着丰富且特色十分明显的旅游资源,森林、农田、湖泊、绿地、溪水、小镇、农田、瀑布等遍布海南农垦区域,有着其他地域无法比拟的度假休闲优势。宜人的气候也利于作物植被全年生长,为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农业资源提供了优质条件,为农垦集团实施多元化市场发展战略提供了便利条件。
3.企业品牌逐渐树立。2022年是海南农垦成立发展70周年。70年来,经过几代人耕耘奋斗,海南农垦品牌化战略深入实施,“海南农垦”已经成为海南省和全国农业发展领域一张亮丽名片。特别是建设海南自贸港以后,海南农垦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在较短时间内推进了一批量质皆优的重点项目建设,国内、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了特有的“海南品牌”优势。
(二)海南农垦集团化改革的劣势(Weakness)
1.农业产业仍有短板。虽然农业发展是海南农垦集团一直以来关注发展的领域,但其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始终存在着基础优势不足的情况。除天然橡胶得益于地域优势一支独大,一二三产业尽管市场主体不断增多,但体量、层次、附加值仍没有形成综合优势,偏小、偏低、不高的情况,也导致其品牌影响力不够、市场竞争力不足。如,广东省利用农垦集团体制优势,以经济上的相互合作为主要方式,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优势,形成了统一收购、销售的良好态势,成立的广东省广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也做大做强成为龙头企业,以农场为基地,形成了集加工、市场销售于一体的大型产业链,不仅降低了风险,更取得了最大化的利益收入。而海南省农垦企业无论是与广东相比、还是与国际大公司相比,都不具备体量优势。国际竞争中优势不足,容易在众多企业对比竞争、竞相竞争中败下阵来。
2.人才队伍还有不足。在以生产作为主要方向的农垦区,市场化的影响还没有深入人心,与现代企业经营要求的高效投资、成本控制等先进理念还存在差距。干部队伍中又以年龄偏大的中层干部居多,创新能力不强,求稳意识不同程度存在,直接影响政策执行力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土地潜能仍需释放。海南农垦区是一个政府与企业难舍难分的经济社会单元,农场职工承包经营是垦区土地的主要经营方式,这加剧了垦区土地使用权的分散,由此管理不到位、碎片化的弊端也日趋显现,产业规模始终难以形成。同时,由于海南省“多规合一”的限制,加上土地性质是国家统一划拨使用,二三产业没有得到优质有效的发展。
4.投资主体不多,投资来源渠道少,产权制度落后,尚未达到现代化农业目标。目前,政策对农垦系统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龙头企业的扶植力度不够。由于投资体制不顺,投资渠道不畅,环境不优和政策支持不够,海南垦区大多数龙头企业难以得到有关部门在产业化方面的大资金投入和大力度优惠,加之农垦系统龙头企业融资渠道窄,国家、省及地方政府出台并实施的扶植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未能促进多元化投资格局形成,造成有效投入少,技术资金落后,发展后劲乏力。
(三)海南农垦集团化改革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y)
1.中央、省級优惠政策提供了广阔产业发展空间。《国务院关于同意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批复》《海南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同意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批复的通知》,“两个文件”为海南农垦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对海南农垦改革进程提供资金、政策等多方面要素保障。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也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海南农垦改革纳入海南自贸港建设等战略建设布局,为海南农垦集团化改革提供了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
2.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托起改革发展纵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多方面优势依然存在,总体上讲机遇大于挑战。这也是海南农垦集团化改革的大背景和最大底气所在。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最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条,外贸外资稳居世界首位,同时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为海南农垦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巨大的消费群体、完善的产业配套、充足的发展纵深。
3.农垦改革正积聚良好发展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农垦改革逐步走向深入,橡胶、热带农业、旅游等多领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随着海南自贸港战略深入实施,海内外大量资金、技术、人才、数据涌入岛内,不仅推动了产业链供应链革新,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也补齐了长期以来农垦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短板。海南农垦集团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产业方向、发展资金、目标统一三个最重要条件的具备,使农垦集团化改革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四)海南农垦集团化改革面对的挑战(Threats)
1.农垦领域市场竞争激烈。相比较于我国其他省份农垦集团,尤其是东北、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海南农垦集团化改革存在着天然劣势。东北地区土地广袤、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市场认可度领先,发展农垦业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人口众多、科技水平国内领先,强烈的市场需求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带动了农垦领域事业快速发展。而当前,海南省人口仍然较少,城镇化水平不高,人均收入仍处于全国中下水平,客观经济基础不能为农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制约了海南农垦集团化改革进程。
2.客源市场认知度偏低。虽然借助海南国际旅游港建设、海南自贸港建设东风,海南农垦集团市场化发展取得长足进展,海南农垦产品在周边地区收获了一定市场份额,但海南农垦的品牌效应,在较远地区和国际上的影响力不够。从相关调查访谈结果看,海南农垦面向国际国内市场、面向一线消费者的品牌推广力度仍然存在明显不足。
四、推进海南农垦集团化改革发展的主要策略
(一)探索“纵向一体化”现代企业集团
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加速理念更新转变,以“纵向一体化”为引导,通过整合重组等方法着力打造一支大型“企业航母舰队”,比如,第一层,打造核心层企业,探索根据《公司法》将行政性企业改为公司制企业;第二层,形成控股层企业,农垦全资或互相持股;第三层,拓展参股层企业、各类联营企业等;第四层,发展关联层企业,同农垦产销有关的企业合作等。加快垦区内外国有资产纵向重组,专业化产业公司重组,整合资源、革新股份制,改变加工公司、商贸企业和集体农场等分散经营的情形,打造“集团总公司—产业公司”模式。运用资本等优势强化总公司和子公司的紧密联系,形成具备现代企业特点的制度机制,实施“实业+资本”双轮驱动,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打造“横向多元化”特色产业
充分利用海南省资源禀赋优势,围绕党中央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考虑、科学谋划作出战略决策;围绕海南省“十四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业转型提质升级,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数字经济、石油化工新材料、现代生物医药等;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产业、现代金融业、教育文体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实现其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坚定不移推进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旅游文化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国内、国际一体化机制高效运行。
(三)融入“市场国际化”形势变化
用好海南自贸区(港)的政策扶持优势,在“一带一路”中建链、延链、强链,积极尝试并购投资,用好高素质专业人才、先进技术经验,力争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以RECP签署落地为契机,积极布局东南亚市场,加强种业这一“农业芯片”等关键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打造核心品牌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农垦领域规则制度建立修改谈判,提升国际市场话语权,逐步形成“抓龙头、走出去、向国际”的发展格局。
(四)推广“项目清单化”发展模式
紧紧围绕垦区产业发展需求,以项目为抓手,从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多要素入手,做大产业空间,做出百亿产业。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增强重要农产品保障供应能力,提高天然橡胶战略保障能力,加快发展“南繁产业”,做强做优做大商贸物流产业,提升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水平。注重抓住全产业链上的优势环节发力,从原料、加工到销售环节资源有效整合,立足海南农垦农业优势,集中精力做好种植养殖龙头。同时以规模化种植养殖支撑加工业发展,实现产品制造链与商品流通链二者有效联结,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在不同区域布局优化,获得成本领先、集中化等竞争优势,培育加工龙头及销售龙头。
(五)强化“产品品牌化”经营意识
在产业发展上打造品牌产品、拳头产品,努力打造“一产业一品牌”,做好产品营销,扩大市场占有率。在产品上,深入分析细分市场,立足自身优势,分中高低端等领域层次,做全产品体系;在价格上,发挥本地优势,学习定价策略,逐步把产品市场做大;在销售上,借鉴优秀企业营销案例,拓展有效渠道,提升覆盖面;在宣传上,用好线上、线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宣传平台,全方位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产品知名度。垦区企业还应以数字化发展为导向,采用技术、产品创新与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等创新型信息技术产业,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产品深加工,强化农产品营销和推广,积极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六)建立“投资闭环化”投入机制
以农垦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采取PPP等多种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吸引民营企业、跨国集团投资合作,助力公司上市。确保国有控股为前提,同时也要避免国有资本独大的局面,多渠道引入战略投资者,稳妥推進垦区集团公司股权多元化,持续在股份制改革上改进优化,与国际企业接轨,打造多元资本模式,合理推进国有独资向多元投资主体的转变,提高企业抗击金融风险能力。逐步在农业企业领域形成有活力、有影响、有效率的产业品牌,增强国有农资企业的竞争实力。依照产业组织发展的战略部署,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养与投资公司、跨国公司以及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延伸并扩展垦区集团产业,充分借鉴吸取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提升垦区企业管理水平,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农垦投资投入主体多元化。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分公司项目“民营橡胶价格保险项目评估”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 熊坚,朱罗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机遇、困境与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21,830(19):162-165.
[2] 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深化改革 转换机制 筑牢根基 推动海南农垦高质量发展[J].中国农垦,2022(1):17.
[3] 闫广林,沈琦.海南农垦发展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93.
[4] 孙兴华.国企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经贸,2020,506(09):29-30.
[5] 王炳程.新中国以来农垦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M].吉林大学,2016.
[6] 许灿光,刘芳,杨雅娜,付秦有,李世豪.农垦品牌建设浅析.[J].世界农业,2021(11)
[7] 陈凯.海南农垦产业发展路径思考[J].中国农垦,2019(9):27.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管理学院 海南海口 570228)
[作者简介:邓齐月,海南大学管理学院学生,曾获2022高教社杯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第十二届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工商管理。]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