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梦境,也是现实

2023-05-30 02:27董丽仙
课外语文·上 2023年4期
关键词:梦游官场梦境

董丽仙

要说诗歌,唐诗绝对不能被逾越,因为这个朝代是诗歌文化的集大成者;要说唐朝的诗人,李白也是一个不能被逾越的标志性人物。李白其人豪迈乐观、豁达不羁且傲世独立,使他的诗歌天马行空、意境奇妙、浪漫飘逸,往往让人读之欲罢不能,读之如坠梦幻之中,如简单的一首《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瑰丽的想象,造就了别样的如梦境般的仙境。但如果结合诗人的生平和经历,细品他的诗歌又会有如梦初醒般的恍然大悟,让人在朦朦胧胧与大彻大悟之间徘徊,更让人在点点滴滴与大雨倾盆之中感慨。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他的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感受其亦幻亦真的绝妙境界。

一、其人,其诗,其背景

李白是一个有抱负的人,青年时期常抱济世之怀,以心怀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由于李白的名声太盛,受到了唐玄宗的接见并委以重任,但是他的个性孤傲,从不愿与达官贵人同流合污,一个人立于朝廷之上总是一副清高的面孔,总是高高在上目中无人,这样的人唐玄宗当然不会喜欢,最终被皇帝“赐金放还”。不做官之后,李白反而落得个清闲,与好友到处游山玩水,但这跟柳宗元、苏轼那种借山水来排解心里的郁闷不同,李白并不是为了排解内心的郁闷,而是不断去寻觅属于自己的一片乐土、一个空间,于是在《行路难》中面对好友的慰藉,他会高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此的豪迈,如此的激昂,就是因为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因为他有更崇高的追求,这个追求超凡脱俗。其实,像他这种才华横溢的诗人,只有诗意的山水才是他最终的归属,而不会是混浊的官场,于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横空出世。这篇诗歌应该写于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去游吴越之时,与自己好友分别时写的杂言诗,标题本身的“别”已经表明了这个意思,但是这首诗突破了一般送别诗那种惜别伤感的老掉牙的“曲调”,是表明自己虽被罢免,内心却是“不事权贵”的高傲,“须行即骑”的洒脱。

二、其诗,其境,其内容

这是一首记梦诗,记叙了自己梦游天姥山仙境的过程,虽然是梦境,但其实更贴近现实生活,也就是说,这首杂言诗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是李白现实理想与现实追求在梦境的反映,可谓亦幻亦真。

(一)虚无缥缈的梦境

诗歌开篇写天姥山的恢宏壮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诗人经常听见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古代东海的三座仙山之一),但是这个地方实在是子虚乌有的东西,不如谈谈“天姥山”吧。天姥山是一座真实的山,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神仙天姥在山顶唱歌。说它真实,又说它是神仙,这就为李白的叙说铺垫了亦幻亦真的色彩。李白如何描述这座山峰呢?这座山啊高峰入云,巍峨挺拔——“云霞明灭或可睹”;它的山势比中华五岳都要高——“势拔五岳掩赤城”;规模更是了不起,连“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都要臣服于它,不愧为天下名山。实际上,真实的天姥山确实“层峦叠嶂,苍然天表,千姿万壮”,那就更让人觉得李白这首诗似梦非梦。

诗的第二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部分是诗人梦境的开始。诗人听到了天姥山的传说,诗人在梦中居然到了吴越一带,一天光景就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直达剡溪,在这里“我”看见了谢灵運当年住的地方,湖水泛着碧绿的清波,四周都是猿猴的啼叫声。这时候的“我”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还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原来,这是诗人在梦境中的早晨,字里行间满是闲适、悠闲,与往日官场的尔虞我诈相比,简直是天渊之别,并且这一切都由诗人在主宰。

第二部分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列缺霹雳,丘峦崩摧”。这部分是诗人开始攀登天姥山所见。只见重岩叠嶂,道路盘旋弯曲,忽然被山间的野花吸引,依偎着石头看了一眼,但一下子天就暗了下来,时间变化太大了;并且空间也在变化,诗人一下子仿佛坠落在黑暗的、恐怖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熊在怒吼、龙在长鸣、泉水在激响,这些声音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天空中的云层黑沉沉的,电光闪闪,雷电轰鸣,连山峰仿佛都在崩塌。整个描绘的过程实在是太诡异了,时间在变化、空间在扭曲,想象奇绝!

第三部分是“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部分是诗人经历扭曲空间后看见的仙境。仙界的石门打开了,只看见蔚蓝的天空广阔无边,宫阙在日月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这时候诗人看见了山上的神仙,这些神仙穿的是彩虹做的衣裳,乘风而来,还有弹着琴瑟的老虎、驾车的鸾鸟,神兽和仙人们成群结队而来。虽然是梦境,但历历如画,在封建社会,恐怕只有李白才有这样的神力和想象,其实,这样的梦境是有一定的寓意在里面的。

(二)心中向往的世界

李白顿时从梦境中脱离了出来感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原来啊,人世间的欢乐其实都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如果照文字翻译,大家会感觉这句诗有一种消极的意味,其实不然,这句诗的格调是高昂的,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潇洒,不卑不亢,并没有消沉悲观的色调。因为诗人回首昔日在官场的一切,如梦幻泡影般,就好像一场梦境一样;倒不如及时行乐吧,不然美好的时光真的如滔滔江水一去不回了,那就太可惜了,所以这是一句高歌的呐喊之声,发自内心的感叹与《将进酒》中劝人干尽杯中酒的意蕴有异曲同工之妙。友人听罢问道:“别君去兮何时还?”——那么诗人将往何处走?又该何时还?诗人并没有直接地回应友人,只是轻轻一笑,说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诗人间接地告诉友人,自己即将要走访名山,在山水之间回顾自己的人生,寄托自己的理想,言外之意其实在山水之中留下自己的足迹,凭借自己的文采,即使不能在官场中留下丰功伟绩,也要在山水中留下自己的浓墨重彩,为美丽、壮丽的山河歌颂一番,也算是自己对祖国河山的贡献,如此,不也能流芳百世吗?历史的发展果真如此,罢官后的李白纵情山水之间,以情相寄,以心相诉,回归自然,全力追求与自然合一,以期达到古人“天人合一”之境。何必要委屈自己,“摧眉折腰事权贵”呢?说得大义凛然、英风豪气,让人大彻大悟。这种追求,其实与陶渊明、谢灵运的田园山水诗有所不同。因为他们是厌倦了官场而回归自然,但李白追求的是与自然合一,这种境界,无论前人,还是后人,实际上都难以望其项背。

三、其境,其情,其理想

李白心怀天下,渴望干出一番事业。《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歌,其实有一定的意蕴:第一部分,是他青年时代,大约二十岁的时候,他仗剑离蜀国,南极苍梧,东涉溟海,感天地之苍茫,生将相之志,这个时候的梦境是自由自在的;第二部分的梦境大约描绘的是官场生活:四十二岁,临唐朝首都,入职翰林,直达御前,风光无限,但与官僚同仁的相处不太融洽,压力很大,他其实是知道自己的个性跟这个混浊的世界是格格不入的,所以这个时候的梦境是压抑的;第三部分的梦境大约是四十四岁,虽被赐金放还,但纵情山水,留诗无数,诗人也渴望自己能够成仙。他构建了一个虚幻的梦境来安放自己不安定的心灵。在这个虚幻的梦境里,李白无疑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在现实的山水世界,他也是自由的。说到底,在现实的世界里,他其实是一个清醒的追梦人。杜甫说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重读《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笔者也曾感悟:昔日有狂人,梦游天姥山。亦真亦幻梦,惊醒世间人。

猜你喜欢
梦游官场梦境
在梦游的象
梦境改造师
梦境改造师
梦境
梦游东方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苦难中的梦境写作
官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