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助职涯教育“去虚向实”

2023-05-30 05:06宝国坤冯如愿
人力资源 2023年3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职业生涯价值观

宝国坤 冯如愿

一个人越早接受职业生涯启蒙教育,就会越早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越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精准发力。但在现实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较为薄弱的一环,这就导致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无所适从,找不到明确的职业目标。各高校虽然在大一期间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往往流于形式、“虚”多于“实”,未能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锚定职业方向的作用。实践证明,将积极心理学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融合,能够弥补传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不足,促进职业生涯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临的三大难题

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尽早对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尽早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更积极、高效地度过大学时光,未来能够更乐观地步入职场、更快速地适应职场,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但是,当前普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未取得理想效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价值观引导缺失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高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广告无孔不入,这让人们产生一种“连幸福都可以在市场中买到”的错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消费作为寻找生活意义的主要方式。他们追求享乐、追求物质、追求功利等。但是消费不能提供深层、持续的生活意义,因此,很多大学生出现强迫性购物、进食障碍、抑郁症等自我空虚的表现。大学阶段是年轻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价值观教育的载体,通过教育教学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

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课程讲授形式单一,教师按照预先设定的内容自主完成授课即可,教师之间对课程内容缺乏沟通、整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反馈;教师处于强势、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这种过度强化教师权威性的教学形式,使大学生因为缺乏主体参与感而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产生排斥。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践育人模式可延伸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

●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视不足

当前中国各高校大多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大学生必修课程,并规定了相应学分,但大多数高校并未配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有的高校将该课程交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讲授,有的高校则由负责学工的辅导员讲授,且大多为授课时间较短的年轻教师。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学生层面,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不够重视。

面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高校应积极探索新路径,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注重对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引导,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就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积极心理学的能动性

美国学者史蒂夫·鲍姆加德纳提出:积极心理学是对促进美好生活的个人品质、生活环境、生活选择和社会文化条件的科学研究,并以身体和心理健康、幸福、生活有意义和美德为界定标准。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幸福、成就、自豪、乐观、期待等,具有动力、强化、调节、感染、疏导等多方面的功能。

●积极情绪能扩展人的思维行动体系

研究表明,消极情绪会缩窄人们的思维,使人们在面对情绪诱发性情境时将思维局限在有限的可能性当中。例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或恐惧时,会更加关注自我,并且被情绪所左右。这会导致我们目光短浅,难以自由地、创造性地思考,也很难做出长远选择。与之相反,积极情绪会打开人们的思维,思考更广泛的可能行动。

●积极情绪能增强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是指人们从应激事件中恢复、重新展开生活并获得幸福感的能力。对人们的健康起重要作用的身体资源或生理资源涉及四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大脑、整个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这些系统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例如,当你在公众面前演讲时,焦虑的心理状态会造成手掌出汗、口干舌燥等身体变化。心理学家发现,随着经验改变我们的大脑和思维(心理),我们的生理状态也随之改变。消极情绪会降低免疫系统的活动,心情低落的人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积极情绪会提高身体产生抗体和重要的免疫细胞——NK细胞的能力。积极情绪能够抵消由应激体验所造成的消极情绪的后果,提高人们的心理弹性和应对能力。

●积极情绪能建构资源并提高幸福感

美国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提出了积极情绪扩展和建构理论,指出积极情绪会在短时间内提升个人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对个人建构和积累长期的发展资源具有正向影响,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重要作用,进而带来更多的积极情绪,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戴维·迈尔斯提出,自尊是个人幸福感的最佳预测因素之一。有关自尊的一个重要理论叫自我肯定理论,该理论将自尊看作一种能在挑战性情境下利用的心理资源。当生活打击了我们的自我形象时,高自尊能让我们迅速恢复,继续前进,并且继续维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高自尊的人通常比低自尊的人更快乐、自我感觉更好,并有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能更好地应付压力性情境,身体也更健康。

给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

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对200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要求他们列出最重要的八个个人目标。学生们的目标包括取得好成绩、加入某社团、交到新朋友、保持体重以及每周与父母联系等。研究者对学生上大学的原因进行了测量和分类。有的学生认为上大学是因为来自父母的压力——别人都上大学,或者他们认为大学是获得高薪职业的唯一方式(外在动因);而有的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为了面临独立生活的挑战、接受新知识、认识新朋友和实现人生目标等(内在动因)。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有自我一致性目标(内在动因)的学生要比那些自我一致性目标较低的学生表现更好。树立符合自我条件的人生目标能够转变人对压力体验的思考,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

心理學实证研究提出,树立符合自我条件的人生目标能够转变人对压力体验的思考,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当行为与目标联结时,会增强人们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大学生尚处于自我能力的探索期和提升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关于目标管理的实践方法,从内因寻找职业目标,既是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能力提升的需要。

●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

有些大学生受成长环境影响,心理抗压能力较弱,不具备良好的性格品质,难以在就业竞争中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教师应以积极心理学性格塑造方法为载体,帮助大学生构筑良好的心理、思想安全防线,改变学生对就业发展的错误认知,使学生增强心理弹性,减少外部负面干扰对其心理环境的影响,树立就业竞争意识,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充分发现自身优势。

●树立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当前,多数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单一低效,主要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方法,强行向学生灌输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未能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高校应将通识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场域,在通识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价值塑造、价值整合和价值传递。

●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提升

大学生就业的最佳状态是自我能力实现与职业需求的相互统一。学生只有对自身能力特征深入了解,才能进行恰当的职业适配。据笔者对本校某专业学生的调查,超过40%的学生并不十分清楚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发现自身潜质和兴趣点,使大学生更加自尊、自信,改善迷茫从众的消极心理状态,有效地适应就业发展环境,提升职场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方法,通过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构建丰富多元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促进教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职业生涯教育开拓了新思路,有效弥补了传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促进了职业生涯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项目: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模型构建及大数据现状调查(NGJGH2021155)]

作者单位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职业生涯价值观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积极情绪相关研究综述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走近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中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