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智浩
将采泥器中的海底沉积物收集起来后,我们小组的所有同学蹲在甲板上,一起“玩泥巴”。
在实践中,泥巴共有两种不同的玩法。其一是“泥里淘金”。我们需要先将箱式采泥器直插海底,从大海深处收集新鲜的海底淤泥,将泥巴与泥巴中的所有生物“一铲打尽”,带回船上。同学们小心地将这些采到的“金沙”置于筛网上,一边慢慢地晃动纱网,一边用水管清洗掉上面的淤泥。我们脚蹬劳保鞋,着橡胶手套,很快,衣物、脸颊、手臂上便都溅上了泥,成了名副其实的“小泥人”。
冲尽所有泥沙,露出潜藏在泥巴中的各种生物,我们开始“淘金”。在这一过程中,大家需要从一大团刚从海底采出的新鲜淤泥中细心探寻一切肉眼可見的生物,包括但不限于海蛇尾、海胆与虾。只有眼神超好才能发现那些稍有不慎就会随水逃走的各类蠕虫与混杂在大量贝壳碎片中的双壳纲幸存者。想要在一大坨淤泥里淘出各种生物,耐心、高超的手法、敏锐的眼神缺一不可。尽管所有参与“淘金”的人都期盼能找出淤泥中所有的生物,但仍无可避免地有各种“漏网之鱼”随着冲洗的海水顺着排水口重返海洋。“有一只沙虫,还在动!”“我找到了一个小贝壳!”虽然一直在和海泥打交道,但是每当在岩芯特殊层有新的发现,以及发现海洋小生物,总会让我们的心一下子激动起来。有时是不知名小虫,有的时候挖出来的是一些碎屑,也会被误认为是生物。挖泥巴的过程中,甲板上每隔几分钟便会爆发出阵阵欢呼、赞叹声。冲洗完两大箱泥巴后,最终我们挖到了贝壳、海蛇尾、沙虫,其中还有不能辨别的生物若干种。最后,我们辨识并统计尚存于筛网上的生物以粗略估计海底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并把它们固定为标本供日后研究使用。
泥巴的第二种玩法便是关注泥巴本身。通过对沉积柱,即采集得到的海底柱状沉积物进行分析,来反演泥巴以及泥巴之上的底栖生物的前世今生。在这个玩法里,大家将以不同的方式与泥巴亲密接触。
我们需要小心地将泥巴置于管中,以求能一探泥巴的最原始形态,即完整的沉积序列与剖面。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受限于设备与技术,我们很难得到理想状态下的完整泥巴。不过仅对残余的泥巴进行观察分析,大家同样可以得到很多有趣的结论。
当我们用铲子或玻片轻轻刮去沉积柱表层泥巴的新鲜表面,沉淀于其中的历史便一目了然。沉积柱分层两侧不同颜色、不同粒度的泥巴表明了海底沉积环境的变化。泥巴中颜色较深近似黑色的部分表明当时海底生产力旺盛,大量死亡浮游生物的遗体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质。有时我们甚至能发现富集的贝壳碎片,这表明在几十、甚至数百年前这里曾生活过一群底栖生物。
除了肉眼直接观察以外,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泥巴涂片,我们还将看到泥巴的第二形态,或者说是泥巴的组成成分。在宏观视角下外观看似相似的两团泥巴,在显微镜下却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颗粒大小、形态。而组成泥巴的不同矿物晶体的晶形、解理、颜色在正交偏光下呈现出如星星般闪烁的模样,无数大小各异又五彩缤纷的矿物组成了显微镜视野中灿烂的星空。看似平平无奇甚至人见人嫌的泥巴也可以很美丽。
责任编辑:贾倩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