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文传学院新闻系调研团队
编者按:2021年,在谭云明教授的带领下,中央财经大学新闻系的8位同学赴湖北宜昌开展有关野生稻米品牌瓦仓米的实地调研。调研队前往远安县茅坪场镇瓦仓村,见到了湖北瓦仓谷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宗平,了解了他的创业故事、经营理念、如何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胡须上的饭是吃不饱的
除了政府政策支持之外,汪宗平表示,在他的创业过程中,还得到了很多贵人的帮助。时至今日,汪宗平在谈起这些贵人时,仍旧心存感激。但与此同时,汪宗平也清醒地认识到,一味依赖外界的帮助,企业是无法长期生存与良性发展的。正如鄂西地区的一句俗语所说“胡须上的饭是吃不饱的”,“等靠要”更是难以取得实际成果的。为此,汪宗平从当地农业发展、乡村振兴以及瓦仓谷香公司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得出目前公司所面临的最大难点与痛点在于:走不出的产业,走不进的人才。
一方面,是走不出的产业。瓦仓大米虽然有着稳定、高水平的品质,但瓦仓大米的知名度、市场影响力和主要销售地,目前仍局限在湖北省内,而外省的线下销售渠道几乎没有。同时,受到知名度与交通发展程度等因素影响,线上销售业绩也不佳,这些都导致企业很难实现规模扩张与产业升级。除此之外,瓦仓大米作为当地的纯天然老谷种稻米,其每亩产量相较杂交水稻低了近1/3,加之种植基地的田地总面积并不算很大,目前公司的产销量已基本达到了动态平衡的状态。如果盲目通过加大宣传来实现销量增加的话,很可能会打破这一平衡。如此一来,倘若出现客户购买却无法收到货的情况,必然会导致公司口碑下降。因此,无论是从种植、加工,还是销售环节,瓦仓谷香公司都很难在近期有重大改进,以实现产业升级“走出去”,这几乎形成了一个各环节相互掣肘的发展困境。
另一方面,走不进的人才。远安是湖北宜昌的一个小县城,面临绝大多数县城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的难题——缺少各行业所需的专业化人才。而这对于致力于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的瓦仓谷香公司而言更是一大痛点。就微观而言,公司目前的规模与行业影响度有限,即使有当地政府的帮扶与支持,公司也很重视专业人才的薪资待遇问题,给出的待遇条件远高于远安县平均薪资水平,但还是很难与一线城市相提并论,对专业化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就宏观方面,远安县作为一个县城,其能够提供给专业化人才的发展平台、发展机会与日常生活条件等,都很难与大城市相提并论。因此,不少人才仍旧会选择去大城市工作生活。如此一来,便会造成目前公司员工只能硬着头皮上,在学习专业技术与使用现代化农耕设备时,经常会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从而造成效率相对低下,无法实现现代化农业在技术与装备加持下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虽然瓦仓谷香公司的发展面临产业与人才的两大困境,但是汪宗平没有表现出丝毫消极应对的态度。对于产业难以走出去的难题,公司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目前的规模状态,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造福当地百姓,也不能为了挣快钱而弄虚作假,置品牌口碑与社会责任于不顾。同时,在提高线上销售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如积极寻求与《三峡日报》等地市级媒体合作,学习直播带货等,力求在供给量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稻米销量。针对现代化农业技术专业人才缺乏问题,瓦仓谷香公司也在不断探索改进路径,比如,公司管理人员亲自参与设备、技术的培训学习,以便更好地对员工进行培训管理。
汪宗平带领调研团队参观现代化农业装备设施时说:“这些机器设备,我都是学会了使用方法后,亲自上手安装的。”在参观过程中,汪宗平详细清晰地向我们介绍了插秧机、施肥无人机等多种现代化设备的工作原理与注意事项。
为何只买“久保田”?
汪宗平带着我们驱车前往一处瓦仓大米种植基地,透过车窗,一块又一块绿色的稻田映入眼帘。
谈及这些稻苗,汪宗平的脸上溢满了笑容,他俯身田间,轻轻用手拨弄着田埂一侧的稻苗,“有香味的,你们可以闻一下”,在汪宗平的心中,每一块稻田都是有着生命。当我们问及这些秧苗是人工播种还是机器播种的时候,汪宗平笑着说出了“久保田”三个字,那台“久保田”牌育秧播种机再次勾起了汪宗平的热情,他主动邀请我们前往瓦仓大米的育种基地参观,那里不仅有试验育种田,还有插秧机、育种机、用于飞防的无人机等一系列现代化机器。
“自己办基地,水稻品质才有保障。”汪宗平说,要种出好米,技术和管理必不可少。公司积极与省农科院开展技术合作,选用专家推荐的玉珍香、鄂中5号等高端稻种,实行工厂化育秧。在管理模式上,公司严格实行“统一提供品种、统一育秧服务、统一机械插秧、统一管理技术、统一粮食收购”。前期的育秧服务,便依托于那块基地,那台“久保田”牌育秧播种机更是不得不提的主角。
当我们好奇地问汪宗平,为何只选择“久保田”时,他解释说:“种子培育不好是会耽误播种季节的,季节从不等人,我选择‘久保田这一品牌,是因为它能培育出我需要的优质种苗。”汪宗平感叹道,“生态农业的发展,没有科技的支撑,几乎是寸步难行啊!”
碾米工艺也有专利
“我们根据不同消费群体开发了多个系列产品,有的产品1公斤能卖到几十元。”汪宗平告诉我们,这几年“瓦仓米”迈开了步子,公司发展得越来越好。从普通百姓的口粮,到加工出晶莹剔透的好米,再到发展成带动百姓增收的好产业,瓦仓米终于找到了一条“明白路”。“这一粒米是越种越明白,越种越养人了。”汪宗平感慨道。
米的種植培育固然重要,后期的加工效率也不容忽视。多功能石碾机的使用,便是为了提高碾米效率。我们从汪宗平的口中得知,他们使用的多功能石碾机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成功投入使用后,公司还申请了生态石碾米生产设施的发明专利。
“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汪宗平说:“农业生产有细节,也讲究行业精神。我举个征收大米的例子,如果每亩地少征收50斤,那么3万亩地可想而知,这背后该是多大的损失。抓细节很重要,我每天都会去基地转转,和农户说说话,告诉他们什么时候要施肥、什么时候要打药……”
“加工大米的时候,细节不仅仅体现在多功能石碾机、包装机等物件上,机器虽然重要,但也离不开人力。生产车间的管理,更要紧抓细节。”
“我去基地、去大米加工厂看看,有两个作用:第一,农户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监督下会变得更高。第二,检查工作、检查机器,这样才能更早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谈及未来,汪宗平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