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导向理念下文学作品教学的差异

2023-05-30 17:29吴玉军
文学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差异

吴玉军

内容摘要:在运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贯穿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分清不同学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并明确相同或类似教学内容所彰显的不同侧重。高校本科与专升本在文学作品教学上的差异表现为:素质提升与技能训练的不同;赏析引领与知识讲授的差别;背景详解与导引简介的分别;纵横探讨与兴趣激发的相异;多面诠释与主旨统一的区别。在明确了两者之间的诸多不同的基础上,可以减少在教学倾向上产生的失误,使目标明确的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 高校本科 文学作品教学 差异

成果导向教育由美国学者斯帕迪(Spady)在1981年提出,并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它把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视同为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也即将人才培养欲达到的最终目标,设定为开展教学活动所考虑的起点,然后审视推定与跟进执行相应的课程组合系统、课程教学制度、教学监督体系等,最终达到原初设定的人才培养质量规格。这是一种以最终培养目标为指向,然后反向推定一切教学活动与其保持一致的科学化教育样式。它推动了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法学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相应革新。在贯彻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背景之下,不同层次的高校学历教育,需要从自身的特征及其社会需求出发,恰如其分地区分并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展开有的放矢的教学活动,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本文所论及的两类不同性质的教学,一类是指高校本科的中文类专业的文学作品教学,另二类是指专升本大学语文的文学作品教学。由于两者所对应的学历层次的总体教学目标不同,其人才培养与教学倾向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致形成对于作品的解读方式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需要弄清文学作品教学所对应的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尤其是对于那些两者均在使用的相同或类似的文学作品而言,更应该做出明确的区分。由此我们才能制定更为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对文学作品的讲解为载体,培养出不同层次类型的人才。有鉴于此,两类不同性质的文学作品教学,应该在分清彼此教学侧重的情形之下,随之采用不同的解析方法。由此我们需要明确区分两者不同的教学特征。

一.素质提升与技能训练的不同

相较而言,中文类本科教学与专升本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重在对学生的素质提升;后者重在对学生的技能训练。素质提升是指中文类本科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的逐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感悟能力的增强,以及相应的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形成。技能训练是指按照传统的语文学习所牵涉的相关知识的系统练习,其目的在于把握文学与文体的基础知识,把握文章的结构、主旨及语言修辞等,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本科专业办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中文类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 “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运用母语进行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①要求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需要达到较高的水平,并且其基本功扎实,四种能力过硬。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是:“牢固掌握专业知识,例如语言知识、文字知识、中国文学史知识。”要求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把握准确。在能力上的要求是:“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评价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②要求学生在现实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作品或现象进行正确的解读。最后从最终所形成的素质上,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了解国家关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及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主动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基本素质。”③学生需要在掌握了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之后,具备按照社会要求,从社会中不断获取与更新自身知识的能力。由以上相关的国家标准可知,在我们面对本科的文学作品教学时,非常明晰地要求学生,对语言文学知识的掌握要做到准确且系统化,而更多地侧重于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与审美评鉴能力的关注,教学重在对于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升。

面对专升本大学语文中的文学作品,延续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关注角度,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强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在《2022年陕西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考试<大学语文>考试说明》中,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为:背诵文学作品中的名言与名句;识记作品的作者姓名、國别及文体特征;“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旨,认识其思想意义。”“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并归纳其大意。”④把握作品的创作特色、表现手法及其修辞;对精彩词句与段落的含义与表情达意作用做出分析。这样,在考试说明中,将背诵与识记作为对文学作品学习的基础起点,为进一步对其领会与理解提供了可能性,进而需要把握作品主旨、理清结构、归纳特色,对作品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另外,还要对精彩语句与段落进行分析,增强自身对于句段特征的重点把握的能力,附带提升炼句谋篇能力。除了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做出概括性的要求之外,还在某些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要求,比如对于作家作品的识记,其要求如下:“熟记作家姓名、笔名、所处时代、思想倾向、文学主张、创作风格、所属文学流派及团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作品集名称。”⑤

由以上分析可知,借助文学作品的教学,在本科学习阶段,欲使学生形成扎实的对于语言文学的解读能力,以及在社会现实中的运用与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专升本则要提升专科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且侧重于通过技能训练的方式,促使学生达到对于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的重点把握。

二.赏析引领与知识讲授的差别

毋庸置疑,对于本科中文类专业的大多数学生来讲,他们有着较好的语言文学基础,在对于知识的学习方面,有着较强的主动性与求知欲,但在对于作家作品的认知、领会与理解方面,缺少系统的知识积淀与深层次的解读赏析能力,需要教师在文学理论教学、美学教学与文学史教学中的讲解与引领。当然,对于一篇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理解,需要首先知晓作品产生时的社会整体风貌、文学发展所处阶段、作家生平经历与思想、作品的艺术风格、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但这些知识的获得,有待于通过教师的中外文学史课堂讲解,使学生在初步了解了相关知识,以及掌握了大致的知识框架之后,再经过他们在课外的多方面自我搜集与扩充,逐步形成较为全面的知识图谱。仅从文学角度提升的解读赏析能力而言,需要学生从以下层面做出赏析的准备,它们是:作品产生背景、作者主旨表达、作品结构层次、语句渗透情感、作品语言特色、地位及影响等,贯穿其中的是学生对于作品的主旨思想及其情感的准确把握,以及对于蕴含其中的艺术之美的深刻认识。有了学生们的充分准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教给他们一般的作品赏析方法,在讲解、指导与点拨中,不断提升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与作品鉴赏能力。然而这些只是通往作品理解之路的一般性要求,与此同时,在对汉语与文学理论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多位教师对范例的多侧面阐释,增强了学生解读作品的助力。在具体的文学理论、美学等课程测试的要求中,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要求运用相关原理,采用问题式的、判断式的,或赏析式的考查方式做出解答,借以考查学生运用原理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学生接受多角度、多策略与多课程的解读指导之后,最终会形成他们综合性的解读赏析能力。

针对专科学生所制定的总体教学目标,兼顾到了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其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特点。为了使其能够达到升入本科的要求,专升本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品讲解,侧重对于基础知识的讲授,体现着传统语文教学向来所秉持的工具性特征。其教学内容包括: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课文阅读分析、作文写作五大部分。其中,在语言知识方面,文言作品的讲解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涵盖常见虚、实词的意义与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现象与句式。另外,还涉及古今作品的修辞手法。这样,语言知识教学包括了对于词语、句子、语法与修辞知识的基本内容。在文学知识方面,要求通过相关讲解,使学生识记有关作家作品的知识,以及认知领会古代诗文常见文体的分类。侧重对于作家作品以及文体类别知识的把握。在文体知识方面,依照对于四类文体的具体要求,也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教学侧重。其中,对论说文,需要讲授有关论说文要素及其论证方法的知识;对于记叙文,需要明确叙述对象、人称及方法内容,并讲清各种描写方法与抒情类别的不同状况。对于诗词曲赋,要求明确不同文体的表现特征。对于小说,需要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的基础上,对具体的要素进行分析。由此可见,专升本大学语文教学侧重于基础性与工具性,它借助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特定内容,贯穿着基础性的知识教学,为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做好基础性的先期准备。

三.背景详解与导引简介的分别

在本科的课程教学中,对于文学作品产生背景的讲解较为详细,它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在文学史类课堂上的较为全面的介绍。在这些课堂上,首先会涉及到作者所处的社会与时代的状况。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作家对于社会现象的观感,使之成为文学作品情感的直接来源,作家所产生的喜悦、激愤、超脱达观等真实情感,通过采用记实的或艺术虚构的方式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穿越千古,每个时代均形成有独具特色的文学风范。这些时代特色也必然会映射在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上。其次,进一步介绍作家所受到的宗教、文学、革新等的思想影响。一些作品将浓厚的宗教色彩渗透在字里行间的表情达意之中,另有一些作品会显示出强烈的带有个性特色的文学性倾向,而还有些作品会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或文学创作革新思想。最后会介绍作者的创作主张与艺术风格。的确,文学作品是作家个性化特色的绝佳展示,因此需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第二种是文学理论、写作理论等课堂上较为详尽地讲解文学作品产生的背景。与文学史类课程所不同的是:这些课程的背景引入是作为例证而存在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借以阐释课程中的某一原理,为了能够充分证明所说原理的正确性,于是,需要详尽地介绍与某些文学作品相关的奇闻异事。有的涉及到作家之间的论争;有的涉及到作家的个性特质;有的涉及到作者的家庭、婚姻与生活;有的甚至会涉及到作家的某一段鲜为人知的心理路程等,凡此种种,以求学生在教师对一些现实例子的讲解中,对所讲原理形成更为充分的理解。

专升本教学的介绍文学作品背景一般较为简略与单一,它往往只是大概地交代时代背景的状况,这种做法合乎专升本教学自身的教学倾向性,以及各种相关内容在总体教学任务中的自然占比,这是由以作品知识讲解为核心的角度出发而决定的,而对于作品的讲解,实质上成为了借以加强文学与文体基础知识教学的载体,而背景介绍只是扮演了辅助学习相关知识的角色。但本科教学的背景详尽的展示,是为了服从于系统的文学史志观念或者充分证明某种学术原理,并随之形成的全方位或者单侧面的具体叙述。对于专升本教学的作品背景介绍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其一是教师对于作家进行创作时的社會状况、生活经历、思想追求等的讲解。其目的是:让学生粗线条地了解作家当时所处时代的特点、居住地状况以及其理想志向等因素,从而交代其文学作品创作的根源。其二是说明虚构作品内所塑造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对于作品中所描述的前代景象及其未来世界,教师结合相关背景知识,给学生以充分的穿插介绍,丰富了学生的相关认知。其三是对作品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的附带讲解。为了增进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对作品出现的成语、典故与故事等,教师做出附带的简明扼要的说明。

四.纵横探讨与兴趣激发的相异

对于文学作品的讲解,从本科层次的教学要求出发,可以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在纵的方面,可以对作品自身的产生背景、思想内容、结构层次、语言特色、产生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作品的产生背景大多与时代紧密结合,但有时会牵涉到多种因素。相较而言,一些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为明确单一,而又有一些作品会表现为隐晦难解,尤其是经典作品的常常呈现为多个主题并存。结构层次因作品样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就小说而言,其结构样式有: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等,不同的作品形成了千差万别结构特征。语言特色因不同体裁的作品而异,就诗歌而言,其特色表现多种多样,一般作品有清新、平淡、绚丽、含蓄等的区分,除此之外,不同作家还表现为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比如李白诗歌的飘逸奔放、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等。前代作品往往会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先秦散文对于唐代乃至明清时期文学所存在的推动作用,或因之兴起了文学运动,或因之形成了相应的文学流派。我们可以由作品的产生缘起入手,总结归纳提炼其主旨要义,分析其语言与结构特色,从而把握作品所表现出的内在思想及艺术魅力,延及探讨作品所展示的思想价值以及对于现实社会的价值,还可以探讨在写作方面的可供借鉴之处,从语言、句式、结构等方面学习其优点。在横的方面,可以进行不同时代同类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在多层次的对比中,理清同类作品的不同之处,明确所讲作品在同类作品及其文学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并判别此类文学作品的存在价值。也可以将同类作品归在同类题材的相同主题之下进行解读,使每一个作品成为多侧面反映相同主题中的一极,从而丰富同一主题下所涉及到的内容。还可以进行同类文体的文学史梳理,考察在不同历史阶段文体发展的状况,归纳不同阶段的所彰显的特色。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以及教学目标,专升本文学作品教学应该贯穿着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是在侧重于知识讲解的教学中尤其应该引起注意的地方。在对大量知识的长时间识记、背诵与理解之时,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如果再加上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主动性不强、注意力不够持久等因素的存在,更加大了促使他们掌握既定知识的难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掌握知识的良好效果,在教学设计时就需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些文章。结合所教内容而言,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给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如果能够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将会成为自己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进一步端正其学习态度与明确其学习目标,并使之保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学习劲头。其次,教师要透彻理解文学作品,备足备全相关知识,在讲课时能够做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状况。要让学生感觉到从教师而来的对于知识重难点的把握是轻松的,以及学习知识是充满乐趣的,以教师的情绪带动感染学生的情趣。最后,激活文学作品本身所存在的趣味因素,以及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收获感,兼及他们所逐步树立的对于学习知识的自信心,由此促成讲课过程中轻松活泼的氛围,达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

五.多面诠释与主旨统一的区别

本科阶段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具有多层面的开放性,它能够包容对于作品的作者、主题、特色等方面所存在的分歧,允许不同认识的并列呈现。的确,从传统的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方法出发,不同的评论家,即使对于同一作品,也有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诠释。仅从作品的主题而言,有时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多种解读。再者,在推进“四新”建设的背景之下,随着新文科建设的逐步加强,学科的融合与交叉成为发展的新方向,多门新型课程的开设为文学作品的解读铺设了新的道路,从社会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文学地理学等视角的解读充满了新意。历史社会学强调在研究社会现象的同时必须考虑历史因素,用之于解读文学作品,则注重作品与社会历史的联系,以及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与功效。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展开全面研究,将之用之于考察文学,则体现为将文学作品看作人类所拥有的部分经验,注重对作品中的原始主义倾向和神话原型做出分析。文化学通过人类本身来探讨文化的起源、演变、传播、本质等问题,用之于作品研习,侧重对于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心理结构、基本模式与传统的分析。文学地理学侧重对文学要素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探讨,将文学作品放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坐标上来考察。这样,从不同门类角度所进行的作品解读,提升了对于作品理解的深度。

提供给专升本进行教学的大部分文学作品,由于其语言平实,修辞运用较少,思想表达较为直接,其主旨显示一般比较清楚明了,师生对其中心的归纳也能够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不会存在争议。然而,也有一些作品,由于其语言表达比较隐晦,思想较为深刻,背景较为复杂,对于主旨的归纳就容易出现分歧,但是,通常对于分歧并不进行开放式的过多讲解,只是一带而过地泛泛交代,转而以传统的大多数人的看法为标准,最终仍旧确定为一个富有倾向性的主题,总体表现为内敛式的概括总结。对于主旨的归纳也基本采用常规的固定模式,不论议论文、记叙文,还是小说与诗词曲赋,通常大致涵盖于如下的几种归纳方式之中:作品通过什么内容,反映与描绘了什么样的社会状况;赞扬、批判或揭露了什么社会现象;揭示或展现了什么样的道理;体现了什么样的观点或思想;表达、抒发或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当然,从语言的表达上,有些作品对于主旨的概括,并不一定选择以上固定的词语或格式,但在本质上等同于其中的某种类型中心大意的归纳倾向。其实,保持作品主旨的统一性是将复杂的事情进行了简单化处理,这本身符合于专升本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基本要求。

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学作品在教学活动中充当着教师达到各种教学目标的载体,通过教学,提升着学生们的内在素养,丰富着他们的多种知识,逐步增强了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但在不同层次的教学中,文学作品又扮演着具有不同倾向性的多种角色,担负着不同的能力形成任务。本科教学与专升本的文学作品教学,存在着许多差别,搞清两者之间的不同特征,区分出他们各自的教学侧重,有利于我们准确定位不同的教学方向,在精准的成果导向之下,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①②③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85;86;86页。

④⑤陕西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编.2022年陕西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考试说明[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2版,第232;227页。

基金资助: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高校本科文學类课程与专升本大学语文的教学对接与互动研究”(课题批准号:SGH20Y1431)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成果导向教育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基于工程认证及成果导向教育的环境工程专业体系构建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化工原理》对分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协同育人理念引领下成果导向式教学在“旅游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电子商务》教学探讨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高校人才培养探索及研究
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