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人格化内涵

2023-05-30 19:43:31王倩李胜清
文学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人格化李清照

王倩 李胜清

内容摘要:李清照受传统比兴手法的影响和熏陶,她的词作中出现了许多花意象,这与其女性特质、人生经历以及前人固有的文学传统有关。这些花意象种类十分丰富,而且有其独特之处,不仅充满女性的阴柔美,还歌颂爱情,寄托相思。其笔下的花儿,有着各自不同的人格化内涵,词人不仅以花自喻,也借花抒怀,托花言志。这些花儿也随时间、地点、词人心态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姿态,传达不同的情感。

关键词:李清照 花意象 人格化

南宋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她出身高贵,知书达理,同时,她也命运多舛。因国破南渡,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琴瑟和鸣的美好生活被无情打破,后又因再嫁不幸而含冤入狱,以致抑郁而终。陈立红先生曾在他的《李清照诗词全鉴》中说道:“读李清照的词,真是别有一番滋味。这或许跟她传奇坎坷的经历密不可分,又或许她本身就是一位杰出得无人媲美的‘千古第一才女。”[1]李清照词的艺术造诣在宋代婉约词坛上可谓登峰造极,因而她被尊誉为“婉约词之宗”。她一生中创作了多首咏花词,其笔下的花儿历经时代沧桑依然鲜活别致,穿越千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情、温婉的女词人形象。

一.李清照词作与花意象

李清照的女性特质使她与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花代表着美,自古花就与美人相呼应,既有“灿如春华,皎若秋月”(《诗经》),也有“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洛神赋》),都是用花的特性来描写女性。李清照常常以花自喻,即以花之美暗喻己之美,以花之凋零暗喻己之憔悴。

李清照之所以傾心于众多花意象,也是由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宋代特定的社会背景。李清照的一生是悲苦的,国家的破碎、爱情的幻灭、家庭的变故,这一系列重大的打击对一个多愁善感的女人来说,是多么沉痛。花的命运与之相似,并不是每朵花都能被黛玉所葬,绝大部分也只得陷入泥潭。身心的折磨更易造就思想的深邃,杜甫就因身处浊世,忧国忧民,终成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苏轼就因其夫人逝世,才写出感动千古的悼亡词。如果没有国破家亡的惨剧,李清照也不会对命运与其相似的花意象产生如此深切的共鸣,她也不会成为这般杰出的女词人。

除了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之外,李清照对花意象的深爱还与前人固有的文学传统有关。花意象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屈原在《离骚》《九歌》中用大量笔墨歌咏各类花草,开后世之先河。唐代文人亦钟情于繁花的姹紫嫣红,牡丹的贵丽、桃李的妖艳,与盛唐昌盛华贵的气象相吻合。至宋代,文人风骨更倾向于淳朴、高洁、冷峻,因此梅、桂、菊等更受宋人的青睐。“据前人统计:苏轼,选取梅10次,菊9次;秦观,选取梅15次,菊3次;辛弃疾,选取梅65次,菊40次。”[2]可见,在他们的作品中,梅花出现的次数几乎是最多的,菊花次之。因此,李清照词中出现得最多的花意象是梅也无可厚非。

二.花意象的种类及特色

李清照曾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指出词与诗源同而流异,词应有别于诗。在该理论的影响下,她笔下的意象种类并不丰富,但经统计,在其被确定的40多首词中,有35首写到了花,明确提到过的花有8种,分别为梅、荷、菊、桂、梨花、海棠、芭蕉、荼蘼,其中有9首为专门的咏花词。在这些词中,有11首提到了梅花,其次为菊花、荷花、桂花各4首,海棠2首。由此可知,花意象在其词作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有着其独特之处。她虽继承了宋代词人咏花词“重神轻形”“遗貌取神”的特点,但却有别于历代男性词人直截爽利的情绪表达,取而代之的是婉转、含蓄的内心抒发,充满了女性独有的阴柔美。以菊花为例,屈原就曾以“夕餐秋菊之落英”展现自己卓然不群的高洁志趣,陶渊明也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平淡直白地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而在李清照的词中,菊花既象征着高洁,更是女性瘦弱、凄苦的写照。在《声声慢》中,她以“黄花”“憔悴损”来暗喻自己饱受摧残的身心状态,一个凄楚惨淡的女词人形象跃然纸上。

李清照不仅赋予花儿女性的阴柔之美,还把咏花与对丈夫的思念相结合,表达对挚爱深深的怀念。李清照词中对爱情的歌颂,是历代男性词人咏花词中少有的。以梅花为例,陆游曾在《卜算子·咏梅》中以“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梅花暗喻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以“无意苦争春”“零落成泥碾作尘”暗喻自己不愿随俗浮沉的高洁志趣。梅的精神就是陆游孤傲清高品格的表征。林逋曾在《山园小梅》中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描写梅花的姿态和清香,“梅妻鹤子”的他,借梅花的清神逸韵寄寓自己高洁的文人风骨。与陆游和林逋等男性词人不同,李清照在《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中借梅花寄寓自己的内心情怀,既蕴含着对丈夫的牵挂、对爱情的歌颂,又饱含难以排解的郁闷闲愁。

三.花意象的人格化内涵

(一)以花自喻

在李清照笔下,她常常认为花就是自己。无论是活泼娇羞、自然率真的少女时期,还是甜蜜美好、情思不断的少妇时期,抑或是国仇家恨、孤独无依的嫠妇时期,她笔下的花儿都是自己容貌、心性的写照。这些花儿时而娇美,时而灿烂,时而残败,隐喻着她不同时期的心态变化和感情状态,也隐喻着她灿烂而又悲楚的一生。

1.梅花:天真娇媚

李清照酷爱咏梅,其笔下的咏梅词,约占其现存词作的七分之一,比例不可谓不大。她曾在《孤燕儿》序中说:“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3]虽然她也知道咏梅词难以成就不俗之作,但依然对红梅一往情深。例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隐喻的便是她新婚初期的娇媚与俏美。“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从词中可以看出一位女子在巷中买得一枝花后,在赏花、赞花、比花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怜自矜与天真娇媚,在李清照的笔下显得妙趣横生。纵观全词,虚实相映,既以花拟人也以人比花,花人融为一体,皆无比娇艳。词人“将梅的‘花容与人的‘娇颜进行比较,以花衬人,展现了少女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4],将爱美、好胜、天真、娇媚的女性情怀展现得恰到好处。

2.海棠:憔悴感伤

海棠多于仲春间开花,花的凋落预示着春尽夏至,因此海棠往往表达伤怀幽怨之感。《如梦令》中的海棠便体现了李清照对红颜易损、青春易逝的感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词写自李清照南渡之前,故词中不乏饮酒作乐的生活闲趣。词人写自己带醉入眠,经一宿沉睡,醉意渐退,便向侍女询问窗外的海棠花如何。一“试”字欲问还休,害怕闻其凋零,表明了她对海棠的怜爱。“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又以诘问之式,进一步抒发她深切的惜花之情。自古以来,此句就被视为上品词句,张綖曾在《草堂诗余别录》中评道:“《如梦令》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3]其中“绿肥红瘦”语出惊人,以“肥”饰“绿”,可见风雨之后绿叶丰腴之态,用“瘦”饰“红”,更显风雨过后花朵的残败之姿。词人不仅惜花,更是伤己,借海棠花自喻,以“红瘦”形容自己的身形憔悴。

3.菊花:因愁而瘦

菊花,清寒傲雪,李清照对其也尤为喜爱。在她笔下,菊花不再仅仅是高洁的标志,它憔悴、孱弱的姿态被放大,具有了瘦弱女性的气质,是词人凄苦自身的写照。例如《醉花阴》,此词作于词人婚后夫妻分居之时,独居闺宅的李清照深切地思念着远方的挚爱。待到佳节重阳,她便写下这首词赠予丈夫赵明诚,不仅表达了寂寞相思的情怀,也暗喻自己因这份情愁而日渐消瘦。其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借菊花残败枯黄的形态比喻人消瘦的体态,以菊花的颜色之黄暗比自己面容蜡黄。萧瑟秋风中的黄菊与憔悴孱弱的女子交相辉映,展现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其独到的艺术匠心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借花抒怀

“花”这一意象既展现着女性娇媚优雅的特征,也符合李清照细腻温婉的气质。因此,李清照乐于将其与自身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借花抒怀。不同的花寄托不同的情感,同一种花,在不同时期与心境下所传达的感情也不尽相同。李清照在描写花时,擅于找准各花的特点,使其与自身产生强烈共鸣,促進人花感情的相统一。

1.梨花:离愁别绪

梨花,自古就因其素净的芳姿倍受文人喜爱,并且,“梨”与“离”谐音双关,故用梨花可以表达离愁别绪。李清照在婚后所作的闺怨词《忆王孙·帝里春晚》,就借梨花表达了浓浓的离恨之思。词的上片写暮春之际,自己独守深院,连天空中往日行经的大雁也不见踪影。没了大雁,“楼上远信谁传?”这幽幽离愁只能积在心底,绵绵无绝期。词末尾三句“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极佳,情景交融,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卷:夜深人静,初升的月亮斜挂天边,照得枝头梨花晶莹剔透,如同浸在水中一般。梨花如雪散落,仿佛是闺中人心底悄然飘落的片片忧伤,洒满一地。“梨”“离”谐音,用梨花纷飞比喻离愁肆意,既彰显无尽凄清,更凸显词人内心的孤寂。白居易《长恨歌》中“梨花一枝春带雨”将眼泪比作梨花,暗含杨贵妃对唐玄宗深深的思念之情,与李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梨花仿若粒粒泪珠,不知不觉间令读者脑海中浮现离人满牟含泪的形象。

2.菊花:哀愁凄凉

南渡之后,家亡、夫丧、国破,李清照的身体与心灵都遭到了巨大摧残,因此在其后期词中出现的花意象大多都是残花败花。例如《声声慢》中,李清照以凋残的菊花来比喻自己曲折的命运和破碎的心灵。此词以叠字起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形成了急切的叙事节奏,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此时的李清照孑然一身,孤苦伶仃。“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当看到满地残败的菊花时,她不由得以其自比。“憔悴损”的不仅仅是菊花,更是自己。“黄花”即“菊花”,在此有多重含义,既可理解为词人自己因忧伤慨叹而容颜逝去;“也可以理解成北宋穿着‘黄金甲的士兵,兵败南逃如那满地残花散落”[5]。陈玉兰教授曾说:“南渡后李清照词核心意象的转换以及所抒之愁内质的变异,这正是国破家亡的离乱人生促成的。”[6]因此,当后人看到病殃殃的菊花就会想到李清照那凄楚惨淡的形象。

3.荷花:安逸闲适

李清照笔下的荷花代表着美好、闲适的生活,比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词大致作于李清照青年时期。词人因酣然畅饮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不知归路”,后知后觉想起要回家了,却因暮色遮掩来路,“误入”荷塘深处,然而天色已晚不得不归,便只能撑一小舟与茂盛的荷花“争渡”。词中“误入”与“不知归路”前后呼应,尽显尽兴而归之闲适。“争渡”二字充满俏皮意味,少女的纯真可爱溢于其中。同时,惊起的水鸟扇动翅膀与池中的荷花交相辉映,宛若一幅优美动人的写意画。词人在沉醉忘路,暮色愈黑的情况下并没有急急忙忙,而是率性地与荷花争道,传达出词人安逸闲适、潇洒自在之态,也凸显其生活的美好与安然。

(三)托花言志

中国古代文人都爱好托物言志,他们往往采用象征或起兴的修辞手法,借某一客观事物来传达感情或揭示主旨。李清照也热衷于这一表现手法,在她的词作中,有大量通过花意象来表达自己高尚人格与志向的词句。她以女性的细腻笔法将个人之“志”依托于繁花,“花之志”即“人之志”,表露自己可与屈原媲美的高风亮节。

1.梅花:卓然傲骨

梅花,因其高洁、坚强的品性,历来为人所称颂。李清照也爱好梅花,想托梅花言说自己的志向。《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作于李清照于出嫁前夕,她在词中托梅言志,通过对梅花的赞美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描写了在白雪皑皑的冰雪世界里,唯有寒梅傲然挺立,这坚韧的品性恰巧与李清照卓然不群的气质相契合。在这玉树琼花般的梅花身上,词人感受到了春天即将来临的气息。元代杨维桢也曾用“一树独先天下春”(《道梅之气节》)赞誉过腊梅,可见梅花确实凌霜傲雪、孤高俊逸。词的末句“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为点睛之笔,直率坦白地赞美其为众花之魁。李清照借梅喻人,而又悄无痕迹,梅花的孤傲高洁正是少女时代词人自己的写照。

2.桂花:花中一流

李清照的咏花词众多,但是桂花却脱颖而出,获得“花中第一流”的高度赞誉,并成为词人诠释自己高尚道德志趣的凭借。例如在《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中,李清照开篇就对桂花进行白描,用“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赞美桂花虽没有鲜艳的颜色、富贵的体形,但凭其馥郁芬芳和高贵品质,便是花中一流。李清照之所以给予桂花如此高的评价,一方面是因其高洁的品性;另一方面则更是因为词人认为这种品性是自身的写照,以此赞美自己的才学,这第一流不仅桂花当得,她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其中“冠中秋”三字更是直白地表达对桂花的赞誉。词人在结句“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中,为屈原未在《楚辞》里咏及桂花而感到不平,借贬屈原情思不足而突显自己别样的审美品位,彰显桂花的卓尔不群。

李清照因其坎坷的身世,难免有满腔愁苦,无处诉说。因此,她借花儿将人生的爱恨情愁倾吐而下,创作出了众多千古名篇。其词中的花意象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有着不同的人格化内涵。她既以花自喻,也借花抒怀,托花言志。她笔下的众花,绝非一姿一态,一情一怀,而是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锦绣花园。

参考文献

[1]陈立红.李清照诗词全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2.

[2]张彩霞,宋世勇.论李清照词花意象[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4.

[3]马玮.李清照诗词赏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9:181,10.

[4]杨冬梅.花:李清照自我情感的外在表征[J].学术交流,2006,(3):140.

[5]唐斌,王肖丽.易安词中“花”意象的认知解读[J].语文建设,2014,(35):69.

[6]陈玉兰.论李清照南渡词核心意象之转换及其象征意义[J].文学遗产,2008,(3):82.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重点项目“新世纪中国形象文学书写的传统文化元素研究”(XSP18ZDI009)。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人格化李清照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北方音乐(2020年12期)2020-07-09 03:16:26
一剪梅
当代音乐(2019年7期)2019-07-09 05:38:14
喝醉的李清照
小布老虎(2017年1期)2017-07-18 10:57:26
如何让播音主持更具个性化、人格化和亲和力
新媒体研究(2017年6期)2017-05-12 07:08:55
李清照改嫁辨证
“服务应特色化、人格化、生态化”——孙瑞哲谈中国服装行业服务升级
民营企业发展人格化模式简析
从个性化、人格化和亲和力来探究播音主持的艺术
新闻传播(2015年12期)2015-07-18 11:02:40
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