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爱静
如果你问幼儿:“在幼儿园里你最喜欢做什么?”那么,很多幼兒可能会这样回答:“唱歌,跳舞,做游戏!”其实音乐活动和游戏活动是相通的,即都可以让幼儿在自由的氛围中大胆创造,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愉悦。如何才能让幼儿和音乐一起玩起来,在音乐活动中玩得开心且有所收获呢?
在以往的歌唱活动中,活动流程是固定的,先熟悉歌词,接着学习旋律,然后就是一遍一遍地学唱,直到学会为止。在此过程中,幼儿能做的仅是机械式地重复,索然无味,所以幼儿的兴致也不高。为了打破这个僵局,笔者进行了尝试和调整。
1.歌词故事化,让幼儿快乐理解歌词
在歌唱活动中,歌词记忆是幼儿学唱歌曲的重要条件。幼儿记忆的特点是理解记忆大大优于机械记忆,因此只有正确理解歌词,才能有效识记歌词。鉴于幼儿都比较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教师将歌词串联成有趣的故事,引导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理解歌词含义,把握歌曲情感。例如,歌曲《小树叶》的歌词串联起来就是一个“小树叶的奇妙旅行”的故事,幼儿通过故事明白了秋风起来的时候小树叶离开妈妈去旅行了,因为这是小树叶是第一次离开妈妈,所以心里会有些害怕。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记住了歌词,还初步了解了在演唱歌曲时需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2.旋律节奏化,让幼儿快乐熟悉旋律
歌唱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歌曲旋律。当遇到带有附点音符、休止符的一些特殊旋律时,幼儿对节奏的把控就有些困难了。为此,教师尝试将旋律具象化,引导幼儿通过拟声、拍手、拍腿、跺脚等多种声势动作来表现旋律节奏的变化,从而突破难点。例如在学习《秋叶》中的附点音符部分时,教师尝试用拍腿和吧嗒嘴打拍子的方式启发幼儿,幼儿很快就理解了附点音符的含义。
3.背景情境化,让幼儿快乐融入歌曲
在歌词理解的部分,很多时候幼儿对于情感的把握还有赖于亲身体验,因此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会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很有必要。例如学唱《迷路的小花鸭》时,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幼儿通过扮演迷路的小花鸭,真正体验到小花鸭迷路后找不到妈妈时的害怕和难过,以及找到妈妈时喜悦的心情。正是因为有了现实的体验,幼儿知道了唱第一段时要节奏稍慢,情绪是低沉的,音量要低,而第二段则应节奏明快,情绪饱满,音量稍高。
提起韵律活动,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随音乐旋律做动作,所以大部分的韵律活动是幼儿被动学习动作的过程。实际上,这种认识违背了“韵律”的真正含义。真正的韵律活动是幼儿在对音乐旋律理解感知的基础上,自由自主地进行大胆表现的过程。
在围绕乐曲《采茶扑蝶》展开的韵律活动中,教师将活动的权力交给幼儿,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幼儿自己创编了各种采茶动作,同时还提出准备扑蝶时要踮起脚尖,轻轻地走过去,扑蝶时要迅速。集体讨论时,幼儿举手选出最能表现音乐情感的动作,按顺序编在一起。最后,幼儿在音乐声中跳起自编的舞蹈动作,那份快乐与满足无可言喻。
打击乐活动一直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活动,但是固有的看图谱、看指挥进行演奏的活动开展模式忽视了幼儿的感受,也削弱了打击乐活动的灵活性和艺术性。假如能将“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融入其中,那么打击乐活动一定会魅力大增。
例如,学习打击乐《瑶族舞曲》时,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设计图谱,旋律舒缓优美的A段幼儿用脚尖图和空心圆圈来表现,旋律欢快的B段则用脚跟图和实心圆圈来表现。幼儿还自制了很多特别的打击乐器,如一根小木棒加一个瓷碗,一根铅笔加一个铁盒,一个空的薯片筒……其中一部分乐器被用到了乐曲的演奏中,如脚尖图的部分幼儿用小棒敲击瓷碗,空心圆圈的部分用串铃,脚跟图的部分用手拍薯片筒,实心圆圈则用大鼓。不仅如此,幼儿在指挥中也融入了创新元素,不再是单一的手势指挥,而是将优美的舞蹈和手势指挥相结合。一场打击乐活动成为了幼儿展示自己的小舞台!
音乐活动中,欣赏活动是个特例,它更注重幼儿各种音乐能力的融合。所以要想开展好一场音乐欣赏活动,组织形式要足够丰富,可以让幼儿在情境中感知音乐,也可以运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还可以用乐器来抒发情感,等等。
例如,在欣赏《七士进阶》时,幼儿通过撕报纸感知音乐力度阶梯性的递增,通过“拍蚊子”的游戏进一步理解音乐内涵。在倾听《库企企》时,幼儿通过有趣的寻宝故事表现音乐中的艺术形象,又通过自己设计的图谱来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最后通过玩小精灵和仙女的游戏享受音乐的律动。这一切,都使幼儿在欣赏活动中真正玩起来,并乐在其中。
当然,音乐活动并不仅仅只有以上几种形式,还有音乐游戏、音乐剧等,以上的分享旨在抛砖引玉,期待着在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指导下,幼儿园音乐活动能大放异彩,也期待着幼儿能真正实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真正做到“我和音乐一起玩”。
(责任编辑:李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