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荣 蒋毓娴
编者按: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我们迎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回望历史长河,无数巾帼英烈和妇女运动的先驱者用担当和奉献绽放芳华。她们的名字,让我们充满敬意,她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砥砺奋进!
雨花台烈士陵园是革命历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我党早期女共产党员张应春的生平事迹。从她求学立志、结交良友、参加革命、从事妇女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最终英勇牺牲的人生轨迹中,既可以窥见我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之路,也可以感受到独属巾帼英烈的那份柔韧不屈的力量。
农谚云:“十月芙蓉应小春”,她的名“应春”二字由此而来。张应春1901年11月11日出生于江南水乡吴江汾湖畔,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之一,1925年8月,张应春当选为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长。1925年秋,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柳亚子、侯绍裘的协助下,张应春在上海创办了《吴江妇女》(月刊),并任主编,是我们党早期爱国妇女运动事业先驱。
张应春生在孟冬期间一段温暖如春的天气里,也用自己的行动将活力洋溢的春风带进旧社会中无数仍在隆冬一般的蒙昧中挣扎的同胞,尤其是女同胞们的心中。她接受五四运动以来的全新思潮,为强国身先士卒,考取女子体育师范学校,投身教育工作,走上革命道路,主持妇女运动,编写进步报刊,当选妇女代表……直至被捕牺牲。张应春烈士在雨花台牺牲时,是一个春天,生命所定格的年纪,27岁,也正值她生命的春天。
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线条感分明、带着英气的脸庞上生着一双透着青春活力的眼睛,嘴角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如拂面而来的一股年轻而坚韧的春風,这便是照片上张应春烈士的形象。
她陨落于芳华年岁,一生虽短暂却熠熠生辉。她的革命道路贯穿一生,从其幼年时期便可以开始追溯。
张应春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张家长女。在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几千年的古训。但父亲张农思想开明,力主女孩应该去上学,知书识理。由于父亲的支持,幼年的张应春进入了私塾,成为了当时十分罕见的一名女学生。
1916年,张应春前往黎里就读。少年时期的应春,就十分关心时势,立志要争女权,要以天下为己任,要推翻封建的旧社会。是年,窃国大盗袁世凯复辟帝制后,改用“洪宪”纪年。张应春所在的黎里女子小学也未能摆脱影响,由于政治压力,小学被迫要求学生在记载课堂日志时,将“民国”改为“洪宪”。张应春听说这件事后,坚决反对,毅然在课堂日志上写下“民国五年”的落款日期,与此同时,公开痛骂袁世凯卖国贼的倒行逆施,一时舆论哗然。
彼时旧中国国力羸弱,列强横行,他们甚至将国人污名化为“东亚病夫”。上海当地一些有识之士对此十分愤怒,振臂高呼要求体育兴国。张应春深受强国体育先行之精神思想的感染,1920年夏从黎里女校毕业后,毅然报名考入上海中国女子体育学校。被传统观念视为一介弱女子的张应春,用实际行动呼应了强国之召唤。
在上海这个刚刚接受过五四运动洗礼的城市,张应春的家国情怀和革命热情得到了升华。在学校里,张应春践行体育强国的思想,除了完成正常的课业外,还“舞刀弄枪”,强身健体。她要以行动打破世人对女子的偏见,击碎封建观念的冰山。
在张应春革命的道路上,不得不提的一位人物就是南社的发起人柳亚子先生。张应春与柳亚子本是同乡,两人之间亦颇有渊源。
张应春的父亲张农,曾在柳亚子家中担任过塾师。在柳家,张农教柳亚子的三妹柳公权专修国文。至黎里小学任教后,张农是柳亚子四妹柳均权的老师。在黎里小学读书的张应春,与同在此校的柳均权成了同桌,二人结为好友。1922年夏天,通过柳均权的介绍,张应春结识了柳亚子。
柳亚子虽长张应春14岁,但二人却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共同语言颇多”(柳均权《忆同窗好友张应春烈士》)。二人就此熟识,并在之后结下了深刻的革命友谊。
柳亚子欣赏张应春不畏强权的果敢坚强和为国为民的满腔抱负,张应春正式参加革命工作是他推荐的。于应春而言,柳亚子是她革命的引路人,也是良师益友。
张应春加入革命工作后,经常咨询柳亚子的意见。在她写给柳亚子的几封信中,除了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以及自己的一些感受之外,还有诚恳地向柳亚子求教的内容。由此可见,柳亚子深得张应春的敬重和信赖。而柳亚子在张应春的工作上也给予了很大帮助,柳亚子本人甚至被侯绍裘戏称为“妇女部的秘书”。与此同时,张应春也尽己所能,对不善料理日常生活的柳亚子多加照料。
1924年初,张应春参加了改组后的国民党,正式走上革命的道路。1925年8月,在国共合作背景下,张应春经柳亚子的介绍,出任了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长一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坚定的妇女运动倡导者。
1925年秋天,张应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片丹心就此托付,她革命的新篇章从此开启。
不久,她受命前往南京、徐州、苏州指导党的工作。在一次示威游行时,张应春被军警追捕。亏得她心思缜密又胆识过人,在危急关头躲开了军警。人身安全的威胁丝毫没有动摇她革命的决心,她仍坚守在妇女运动的前线。截至次年4月,江苏各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市、县党部妇女部和妇女运动社、妇女协会等。
除此之外,她还为妇女运动四处奔走,参与游行、发表演讲、撰写文章等等。柳亚子主编的进步报刊《新黎里》上先后刊登了张应春多篇宣传妇女解放的进步文章。她在《对于本区女同胞的几句话》说道:“大家要知道人的美观不美观,是应该在精神和身心方面着想的,不该拿形式和外观来批评的。”在《怎样可以补救我们年长失学的妇女们》一文中,她更是振臂高呼:“只要青年们自己在家庭里争取到身体自由权和男女平等待遇的条件,就不怕没有求学的机会了!”字字在理,句句箴言,痛批封建礼教陈规陋习,呼吁新时代新女性新风貌,为妇女的觉醒和解放吹响了嘹亮的号角。
1925年7月,张应春积极办学,创办暑期妇女学校,任主任教师,亲自为广大妇女同胞们补习文化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张应春认识到革命舆论的重要性,觉得妇女运动迫切需要一个舆论阵地。在柳亚子的协助下,张应春于1926年3月8日,创办并主编了《吴江妇女》,在创刊号上,张应春发表了《国际妇女纪念日于吴江妇女》一文,以纪念和宣传国际妇女节,呼吁妇女们站起来反抗一切不平等与压迫。《吴江妇女》月刊共编辑五期,付印发行四期,期期针砭时弊,内容涉及新闻界泰斗邵飘萍夫人之死、五卅惨案等,言辞犀利,慷慨人心,在当时受到了上海和江苏许多妇女读者的欢迎,如今已然成为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一份珍贵的资料。
1927年3月下旬,蒋介石密谋发动反共事变。情势危急,张应春不顾身体尚未康复,毅然前往南京。当时的南京城,乌云障日、杀机四伏,张应春参加紧急会议时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酷刑审讯和威逼利诱,张应春同志始终坚贞不屈,无怨无悔,从始至终只有一句 “我是共产党员”。敌人明白无法从她这里获得任何信息,遂起了杀心。在一天深夜,将她捆绑着塞进装有石灰的麻袋中,用刺刀活活戳死,投入了滚滚秦淮河。
可以想见,张应春是何等的身体力行,以天下为己任,践行自己解放妇女的目标与理念。在那个妇女仍活在“父权”“夫权”礼教大山重压下的时代,她无惧世人的质疑,毅然决然强身健体,以自身打破“弱女子”的观念,可见其勇气与决心;她创办学校、发行刊物,认识到思想解放的重要性,可见其目光之长远。她是当之无愧的妇女運动的伟大先驱,有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当代女性能够拥有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这些开拓者与先锋功不可没。张应春烈士走了,但革命事业永远有人前赴后继,她生命的目标正如自己所言的那样:“我们誓死要从红色的血泊里,找到光明的途路,建设起光华灿烂的社会来。”这是生命的誓言,坚心守志,令人动容。
张应春的牺牲给了蒋介石政府一记响亮的耳光。全国各地的革命者更加坚定了与反革命派斗争到底的信念。尸骨未存的结局留给了亲朋好友和革命同仁太多的悲痛和遗憾。1928年,远避日本的柳亚子回国,寻求张应春尸骨未寻得,只能与南社的好友商量,决定在其故乡北联荡滩建成衣冠冢以示悼念。
青山埋忠骨,绿水留英魂。如今,在张应春的家乡吴江,烈士的衣冠冢仍在,后人还为她建了纪念馆,树了纪念碑。每逢清明,人们都自发前来缅怀这位家乡的先烈。
回顾张应春烈士的一生,本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她,放弃了保守安逸的生活,为了民族独立,为了心中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了广大妇女同胞们的解放,她奋勇向前,直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她入党后写给柳亚子书信中的一句话:“我认为入了党,当然以党为前提,一切都可以牺牲的。”
张应春是百年党史中的巾帼力量,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开拓者。她展现的作为女性的自信、勇敢、果断和为中国妇女运动抛头颅洒热血的坚贞使她永远地活在历史的长河里,活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心中。
如今,我们已步入了新时代,这无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希望之春,此时再度重温张应春等雨花烈士们的事迹,心中的钦佩与骄傲更是油然而生。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是如何坚定地相信隆冬终会过去,春光必将来临。
春应有时,春必有时。如今正值太平盛世,我辈后人必将自强,莫辜负这大好春光!
作者单位:江苏省档案馆、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