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对策研究

2023-05-30 10:39李晓亭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6期
关键词:提升对策公共文化服务

李晓亭

摘 要:近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中小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数量大、分布广等特点,在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与很多大型博物馆相比,服务意识不到位、陈列展览单一陈旧、社教活动同质化严重等诸多问题成为提升中小博物馆服务水平的掣肘。为改变这一现状,中小博物馆应主要从陈列展览推陈出新、打造精品社教活动、文创产品开发等几个方面着手;另外从长远来看,还可以通过探索独立策展人制度、加强人才培养、实施“博物馆+”战略等方式来促进各中小博物馆提升自身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关键词:中小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对策;德州地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6.023

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满足着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博物馆事业良好发展的态势下,部分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与供给上存在明显不足。如何立足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宜中小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之路,提高中小博物馆的力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 德州市博物馆事业发展现状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隋唐大运河的开通造就了德州灿烂的运河文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这座城市作为鲁西北重要的旅游城市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1年德州地区游客总人数达2000万人,旅游总收入多达100亿元。

随着德州市文旅融合节奏不断加快,博物馆事业整体水平也得到了一定提升。自2000年齐河县时传祥纪念馆设立以来,截至2022年10月份,德州市共有已备案博物馆17家,其中包括国有博物馆8家、非国有博物馆9家。2021年全市博物馆共举办展览90余次、社教活动约1500余次、接待参观群众54万人次。随着博物馆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办馆水平的提升,德州市逐渐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但是与其他地市相比,德州市博物馆事业起步相对较晚,数量在全省排名中也相对落后,这些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

2 德州市中小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面临问题

根据《博物馆建筑规范》中对于大中小型博物馆的规定①,德州市的博物馆均属于中小型博物馆。与大型博物馆相比,中小博物馆在服务意识、展览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并不尽如人意,这直接影响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发挥与提升。

2.1 服务意识不到位

德州地区部分中小博物馆服务意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开放时长不够与接待能力有限两个方面。在开放时长方面,《博物馆管理办法》中规定“无正当理由,国有博物馆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10个月,非国有博物馆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8个月”。但是德州市部分博物馆存在闭馆或开放时长不够的问题,如东方齐鲁文化博物馆因为场地原因长时间处于闭馆状态。开放时间的减少甚至闭馆将会直接影响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在接待能力方面,有的博物馆尤其是非国有博物馆接待游客多以团体预约为主,接待對象多为宾客、同行,对于没有预约的散客接待服务则稍显不足,无法为散客提供讲解服务。

2.2 陈列展览单一陈旧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对外展示的窗口,也是博物馆展示自身文化魅力的物质载体。中小博物馆受到展览面积与展品数量的制约,除去常设展览所需的展示面积与藏品外,剩余展示面积与藏品很难再满足一个临时展览所需。德州地区多数博物馆陈列展览以常设展览为主,临时展览较少甚至没有,有的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常设展览便没有做过大的调整,很难做到与时俱进。例如,2021年德州地区只有德州市博物馆举办了“听党指挥永葆信念—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历史文化展”“寻觅,那一抹蓝—烟台市博物馆藏金属胎珐琅器精品展”等几场规模较大的馆际合作临时展览,同时对常设展览中第二展厅尾厅部分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造,推出了“德州瓷”展览。大多数博物馆除常设展览外,没有举办过临时展览。另外,这些博物馆大多采用比较传统的展览方式,运用图片、灯光对文物进行静态展示,缺乏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展览形式与展示手段的单一陈旧造成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下降。

2.3 专业人才缺乏

“十四五”时期,博物馆面临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专业人才缺乏成为制约中小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因素。博物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展览策划、讲解、社教等环节都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是目前很多中小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多为“半路出家”,没有相关专业的学习背景或知识储备,在展览策划、社教活动等方面能力稍显不足,这就容易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各个环节很难与时俱进,同质化现象严重。

除此之外,很多中小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员长期安于现状,服务热情不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讲解这一环节,讲解人员多使用单一的专业术语进行解说,无法照顾到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参观人员,使参观过程流于表面,严重影响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发挥。

3 德州市中小博物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策分析

2021年,中央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机构职能的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州市的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晚,要快速提高其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应该把工作着力点优先放在陈列展览、社教活动、文创开发等环节。

3.1 结合地域文化推陈出新

德州历史悠久,地域文化浓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德州扒鸡、德州黑陶、宁津杂技、剧种“一勾勾”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堤吹腔、宁津斗蟋风俗、德州跑驴、绣球灯舞、德平大秧歌等民俗文化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德州还拥有中国仅有的两座外国君主陵墓之一—苏禄王墓,该墓于1988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博物馆的展览推陈出新提供了有力的载体,各博物馆在更新常设展览或推出临时展览时,可以立足实际,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增强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使其真正成为当地“文化的绿洲”。以位于夏津县的齐鲁棉花博物馆为例,该县种植棉花的历史由来已久,素有“银夏津”“棉都”之称。该馆的陈列展览涵盖了棉花的种植、采摘、加工等各个环节,将中国和夏津县的棉花发展历史向人们娓娓道来,2021年该馆新增加一个传统手工纺织体验区,添置了传统手摇纺车3台、传统手工织布机3台、手工缝制被子体验台3个,这些展陈设施的更新提高了展览质量,可以让游客更加直观地感受过去老百姓纺线织布的情景,在一丝一缕、一针一线的穿梭中感受到棉花带给人们的温情。

3.2 打造精品社教活动

很多中小博物馆在策划本馆社教活动时,很难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面临这一困境,德州市部分博物馆率先进行实践探索,打造了一批高品质、接地气的社教活动。以德州市博物馆为例,自2019年开始,该馆联合德州市广播电视台少儿部共同面向社会开展“少儿文博正当时”讲解小明星选拔培训活动,并制作了精品电视节目《我爱博物馆》,不仅充分调动广大青少年参与到热爱博物馆的行列中来,而且大大增加了文物宣传的覆盖面。另外还开设了“德博大讲堂”、德州市博物馆志愿者精品社教课程科普项目、德州市博物馆考古工地现场公开课等活动,其中“德博大讲堂”主要结合馆内常设展览、临时展览与德州本土地域文化开展讲座活动,如“齐鲁世家望族—德州田氏”“海丝文化与运河文化的结晶—苏禄王及其后裔”“德州街巷地名的由来”等,使参与者在了解博物馆的同时,加深对德州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博物馆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云课堂”服务,打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拓宽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范围。

3.3 做好文创产品开发

文化创意产品是博物馆文化内涵的延伸与拓展,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鼓励文物博物馆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其所得收入按规定纳入本单位预算统一管理,可用于公共服务、藏品征集、对符合规定的人员予以绩效奖励等。”由此可见,文创产品既是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体现,又会反过来促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受政策与消费水平的影响,德州地区的博物馆在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与销售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缺环,很多博物馆没有开发文创产品,而且开发文创产品的博物馆普遍存在售卖不理想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博物馆一方面需要向文创产品开发走在前列的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强在文创产品设计、研发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要找准自身定位,深入挖掘自身藏品的文化内涵,开发具备自身特色的创意产品。与此同时要考虑到中小博物馆所在地区的消费水平与消费群体,更加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如文具、玩具、饰品等,使其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4 未来展望

纵观今后一个历史阶段,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枢纽,将会在增强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中小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跟行业趋势,除了在展览、社教等方面深耕自身业务领域外,也应努力打破桎梏、拓宽思路,促进高质量、深层次发展。

4.1 探索独立策展人制度

博物馆独立策展人(independent curator)与常设策展人(curator)相对,在博物馆领域常设策展人是指专门负责藏品研究、保管或策划陈列展览的专业人员;独立策展人是指可以不受博物馆体制的约束,整合各方面资源,独立策划、设计陈列展览的团体或个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的文化娱乐方式愈加多样化,对文化产品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常规的展览策划难以满足大众多样化的需求,独立策展人则可以灵活把握市场脉搏,掌握全国甚至全球最新的文物、展览信息,在策划陈列展览时对于主题的选择、观众的需求、媒体宣传等方面往往比博物馆的常设策展人更加机制灵活,能够有效盘活馆藏资源,提高展览质量。这也意味着“独立策展人”不仅要懂文物、懂设计,还要熟悉市场运营、展后评估,但是我国博物馆领域的“独立策展人”制度还不甚成熟,文物展览的市场占有率较低,尤其是对于中小博物馆来说,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观众认可度等很多因素成为其发展的阻力。因此,目前独立策展人与常设策展人之间还需加强合作,互相借智发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博物馆馆情的发展之路。

4.2 加快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

要解決中小博物馆人才缺乏的问题,需要从两方面来开展:一是引进专业对口的优秀人才,很多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地点时更倾向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位于经济不甚发达地区的中小博物馆几乎无人问津,人才招不到、留不住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引进人才的待遇,解决引进人才的医疗、教育问题的方式来提高中小博物馆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对中小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博物馆自身要根据从业人员的教育背景与岗位要求制定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尤其对于非国有博物馆来说,尝试建立绩效考核与个人工资水平挂钩制度,充分调动博物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文博专业人才队伍。

4.3 实施“博物馆+”战略

目前跨界融合发展已成为各行各业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博物馆面临这一趋势,不应故步自封、闭门造车,要抓住这一机遇,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推动更高水平、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跨界融合发展。

4.3.1 “博物馆+教育”

1905年张謇在创办南通博物苑时,其办苑宗旨即“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在“双减”背景下,博物馆教育在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与国家级、省级的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在资金、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但是可以发挥地方特色,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方式主动承担起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教育的职能。“引进来”主要指利用馆内丰富的文物资源及多媒体设备向青少年讲授文物背后蕴藏的历史知识与价值,与课本上的文字知识相结合,为青少年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使知识的传授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感染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走出去”主要是指利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传统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以图片展、视频等形式开展“博物馆进校园”活动,向青少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3.2 “博物馆+科技”

科技的快速发展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主动在展陈中融入现代科技元素,与展陈中的文物相结合。参观博物馆的观众来自五湖四海,教育背景不同,对于文物的理解也不同,仅靠说明牌上对文物的描述难以真正理解文物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很难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因此,科技手段的介入能够有效拉近文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如在适当的位置播放视频讲解、引导观众扫描二维码了解文物、设置触摸屏等方式让文物“活”起来,充分调动观众的求知欲,让观众由文物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另外,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推出了“云展览”、虚拟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形式,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民众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博物馆最新展览信息,随时随地观看展览。中小博物馆面对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短板,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馆的科技手段。

4.3.3 “博物馆+旅游”

2018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整合为文化和旅游部,这一举措拉开了文旅融合的大幕。随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单一的旅游观光现下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把旅游注入文化内涵才能使其更具活力。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应主动融入文旅融合的浪潮中去,突破空间局限,推动博物馆服务圈向外围延伸。如在客流量较大的景区设置博物馆的宣传牌、藏品信息、举办展览信息;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把博物馆设为旅游路线中的站点,使游客时刻感受城市文化的魅力。

5 结语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在当前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小博物馆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应主动承担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一重任,同心并力、共建共享,共同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贡献一分力量。

注释

①根据《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第1.0.2条规定,博物馆分为大、中、小型。大型馆(建筑规模大于10000m2)一般適用于中央各部委直属博物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中型馆(建筑规模为4000~10000m2)一般适用于各系统省厅(局)直属博物馆和省辖市(地)博物馆;小型馆(建筑规模小于4000m2)一般适用于各系统市(地)、县(县级市)局直局博物馆和县(县级市)博物馆。

参考文献

[1]陈静,焦鹏航.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博物馆合作模式探索及展望[J].文物春秋,2021(5):86-90.

[2]杨晓俏.如何发挥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以安庆市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3):143-145.

[3]彭文.连接博物馆文物展览与受众的桥梁:“独立策展人”制度探索[J].中原文物,2008(1):108-112.

[4]黄茹虹.论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以石狮市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21):150-152.

[5]陈曾路.更灵活和更智慧:中小博物馆的教育策略[J].中国博物馆,2022(1):10-14,127.

猜你喜欢
提升对策公共文化服务
小学低年级美术色彩画教学实施要点刍谈
大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
体育舞蹈教师再教育对策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青少宫青少年阅读推广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对策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试论如何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