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新建
“两汉文化看徐州”。徐州,古称彭城,素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是两汉文化的桑梓之地,文脉绵长,胜迹浩繁,汉文化遗存总量和规模居全国之首。徐州,自古便是帝王之州、征战之地,内生出刚强雄浑、崇武尚文、重情重义的汉文化特征,建构出江苏“南有吴韵、北有汉风”的鲜明文化特点。
帝王之州 争战之地
徐州“东襟大海,西据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在东夷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以楚文化为主的周边文化,形成了多元特征的独特地域文化,后在秦汉大一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特色汉文化。刘邦、项羽皆为楚人,秦灭,项羽称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辖西楚九郡;刘邦以布衣之身,亲历翦秦灭楚之壮举,楚汉争霸,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在自春秋末以来近600年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新的王朝。
汉朝大一统后,徐州地区一直为楚地,置楚国。西汉楚国自汉立建置以来,先后经历了汉初异姓楚王韩信、汉高祖弟刘交及汉宣帝子刘嚣,共计3个不同支系,传王13代。东汉时期,又封为楚国,后封为彭城国、下邳国,又历时200年。由于这一地区的特殊性,受到汉王朝的高度重视,历经数十位诸侯王的统治,徐州成为两汉时期最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两汉时期,汉文化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融合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文化精髓,形成了全国的“大一统汉文化”。汉王朝发展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两汉文化开创了汉乐舞、汉乐府、汉赋等文艺先河,留传了“楚河汉界”“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文化历史典故。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汉人、汉族、汉字、汉服、汉俗等特定称谓,成为中华民族永久的民族文化归属。一个“汉”字,占尽天下风流,成为中华民族最为醒目的图腾,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是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光辉典范。
因此,作为中华文化“核心文化”的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下仍将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尚武雄风 人文荟萃
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兴盛为徐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徐州是全国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展现汉文化辉煌的汉代文物在徐州境内荟萃,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国内首屈一指,在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的背后是两汉壮士的尚武雄风和彭城文人的思想荟萃。
两汉历史名人众多,影响巨大。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之际,刘邦率丰沛乡党逐鹿中原,“以布衣提三尺之剑取天下”,开创中国第一个强盛而统一的封建帝国。徐州走出了高唱“大风歌”的汉高祖刘邦;留住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涌现出一批风云志士,如萧何、张良、曹参、樊哙、王陵等,为建立大汉王朝发挥了股肱之功;成就了一批文坛巨子,如著有《讽谏诗》诗人韦孟;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我国豆腐的创始人刘安,其所著《离骚体》是我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西汉经学家、文献学家、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他们的著作对后世古文学家的影响颇深;南宋文学家刘义庆,一生著述甚丰,计有《宣验记》30卷、《幽明录》30卷、《世说新语》10卷、《小说》10卷、《徐州先贤传》10卷、《文集》8卷,其中,《世说新语》是中国第一步笔记小说;史学评论家刘知几撰写《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我国文学史上著名词家、南唐后主李煜,他的词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唱赞美,所传世的30阕词作,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还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著名女诗人和琵琶的发明者刘细君(乌孙公主)及刘解忧(解忧公主),为了维护汉朝和乌孙的和亲联盟,先后出嫁西域的乌孙国,其奉献精神为西域各民族的大团结、大稳定、大融合和大交流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两汉文学成就辉煌,影响深远。在《史记》《汉书》中均有大量关于徐州两汉文化的记载,列出专门的纪传,如《汉书·高帝纪》《汉书·楚元王传》;诗词歌赋有项羽的绝命之作《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还有刘邦还乡之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均为楚歌的代表作,流传千年,经久不衰。楚歌作为一种抒情性的民间曲调,被称为俗乐,由于汉统治者的喜爱与倡导,逐渐成为宫廷雅乐,开创了俗乐兴盛时代。汉武帝创作《秋风辞》《瓠子之歌》,汉昭帝吟出《黄鹄歌》,唐山夫人留下《房中祠樂》,刘向还通过创作改编赋体,借整理文献编选了被后世誉为“总集之祖”的《楚辞》。汉高祖的孙子刘安主持编写了巨著《淮南子》,是当时道家最成熟的著作。汉赋,是汉代“一代之文学”的代表。枚乘在楚都彭城看望楚元王太子辟非时创作的《七发》,则拉开了由骚体赋向汉大赋转变的序幕,在汉赋创作上曾一度引领全国。《汉书·艺文志》录赋1004篇,其中徐州有赋137篇,陆贾以赋抒发情志,为徐州地区汉赋的创作揭开了序幕。以刘向、刘歆父子为代表的在目录学、校勘学、天文律历等方面都做出了标志性成果,刘向撰成《别录》,为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刘歆编成《七略》,为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他们开创了我国古代目录学、校勘学、分类学的先河,影响着后世近两千年来图书事业和学术思想的研究。刘歆还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接近正确的交食周期的天文学家。当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说:“西汉后期,继司马迁而起的刘向、刘歆父子,做了一项对古代文化有巨大贡献的事业。”
汉文化遗迹众多,特色鲜明。徐州作为汉代开朝皇帝汉高祖刘邦的故乡,跟随他开疆拓土的多是丰沛人,他们在此留下许多遗存、遗迹和历史典故传说。徐州地区已知的汉代城址有10座,在徐州城区周围还藏有大量的汉墓群,在徐州发掘的汉墓多达3000多座,其中在中国汉代考古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西汉陵墓有9处20多座,狮子山楚王陵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此后又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大发现”之一。徐州城市周围相邻百公里范围内,丰县有金刘寨的刘邦祖陵、刘邦出生地中阳里、丰西泽、汉高祖庙等遗迹;沛县有刘邦任泗水亭长的泗水亭,衣锦还乡作大风歌的歌风台,樊井等,五里三诸侯(安国侯王陵、降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的安国乡;睢宁有张良进履求书的古邳圮桥,刘、项彭城之役溺死汉军十万的濉水。东邻宿迁项羽祖地故居;南邻萧县刘邦避难的皇藏峪;西邻刘邦斩蛇起义的芒砀山等,在一个区域内分布如此众多的两汉文化遗存,全国实属罕见。每一个遗迹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历史故事,这些地方,也为徐州汉文化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楚汉风韵 文化名城
徐州汉文化秉承本土文化优势,吸纳众多文化特色,融合而成大一统的汉朝文化,对于传承徐州历史文化,塑造新时代徐州城市精神仍然具有极强的价值意义。
楚汉风韵塑造城市精神。“楚汉风韵”一直是徐州城市人文精神的独特标志,有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帝王气势,有项羽、樊哙“拔山盖世”的猛夫勇士,也有张良、萧何那样才高智广的文臣谋士。樊哙在“鸿门宴”上持剑盾闯入项羽营帐,以“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的粗豪威猛、凛然无畏,舍身救主的英姿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鸿门宴上,范增雖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而项羽视而不见,对“鸿门谢罪”的刘邦网开一面,这既是项羽答应项伯善待刘邦的诺言,也展现项羽光明磊落、豪爽真诚的一面,项羽虽然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败者,但其表现出的豪爽守信、杀身成仁的精神,千百年来为世人所景仰。曹参低微时与萧何关系好,待到萧何为相时有隙,至萧何将死,举荐的唯有曹参,曹继任丞相后“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一切公务,悉照旧章,这是“萧规曹随”成语的由来,对后人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这种帝王之气、情义为本、忠义至上的底色千百年来积淀为魂,养育了徐州人质朴雄健、重义轻生、大气豪迈、敢作敢为的性格。2004年11月,“有情有义、诚实守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的徐州城市精神成为徐州文化发展史上的结晶,其中“有情有义、诚实守信”充分蕴含了两汉历史文化的精髓,展现出徐州城市精神最深厚的历史底蕴。
奋勇争先激发内生动力。徐州被称为“帝王之乡”“九朝帝王徐州籍”,历史上曾诞生3个开国皇帝——西汉刘邦、南朝刘裕、南唐刘昇。秦始皇平定天下,志得意满之时,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陈胜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率八千江东子弟驰骋中原所向披靡,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取秦而代之,终成西楚霸业,即使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也悲壮激烈,“死亦为鬼雄”。刘邦出身布衣,斩白蛇起义,终战胜项羽而“威加海内”,成为西汉帝国的开创者。令人称奇的是,刘邦众多将相中,除张良出身名门外,其次张苍是秦朝御史,叔孙通乃秦朝儒生,其余萧何、韩信、樊哙、周勃、王陵等,大多出身低微,无外乎狱卒、小吏、平民、屠夫、吹鼓手、车夫,都处于社会的底层,但在腥风血雨的战场上,经过战争的洗礼,出将入相,成为汉朝初期著名的布衣将相,应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预言。新时代,徐州人民奋发进取,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转型促进全面振兴、增进民生福祉,成功实现了老工业基地向国家产业转型示范区的凤凰涅槃,资源枯竭型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华丽转身,“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蝶变重生,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荣膺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走出了具有徐州特色的转型发展新路子。
两汉文化走出徐州,走向世界。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历史上属兵家必争地,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古遗迹中狮子山楚王陵的雄霸之气,北洞山楚王陵的精巧之工,项羽戏马台的沧桑之变,刘邦歌风台的猛士之声,在历史的发展中久久回响。龟山汉墓墓道的施工精度之谜、星宿分布图之谜、“楚王迎宾”崖壁画之谜等特色汉文化内涵,打造了具有显著徐州特色的城市名片。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两汉文物为主体的徐州文物相继走出徐州、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在澳大利亚、日本、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家举办了“中国徐州文物珍品展”“中国徐州汉代文物珍品展”“中国国宝展”“王的守护者——中国汉代陶俑艺术珍品展”等活动,让世界人民了解徐州、了解两汉文化,架起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坚定了文化自信。新时代,徐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和视察徐州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优势,担负起建设文化创造创新城市的使命,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推动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朝着“楚风汉韵相辉映,文化经济共繁荣”的目标迈进,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徐州力量。
(作者系徐州市史志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王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