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丽辉
在一次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值班期间,一位高一学生(男,16岁)过来找我寻求帮助。他着装整洁,略有些拘谨和害羞。来访者表示自己最近很焦虑紧张,于是我请他坐下,并为他倒水。在签订心理咨询知情同意书之后,来访者对我吐露心声,他说:“我在学校的公共厕所小便会很紧张,每次都紧张到尿不出来,只有在厕所基本没人或者临近上课必须回教室的时候才能解决。”进一步询问原因之后,来访者回答:“感觉被别人看到自己上厕所好尴尬,尤其是男生的立式小便池没有隔板,外生殖器会暴露出来,我很害怕别人在厕所看到我就嘲笑我、戏弄我,也很担心我站太久还尿不出来,他们会把我当成异类。”
通过访谈了解了来访者的病史、家庭史和患病就醫史,排除身体疾病以及惊恐症、场所恐惧症等相似病症后,可确定来访者的问题为害羞膀胱综合征,属于社交恐惧症的一种类型。其典型症状是在有他人在场的公共厕所小便时,会感到紧张、恐惧,使得尿道括约肌处于收缩状态而尿不出来。有的人即使在封闭的厕所隔间里,只要感知到外面有人在等候也会焦虑到排不出尿。更有甚者,有的人即使是在自家的厕所小便,只要有人在家,依然无法顺利排尿。
在访谈的过程中,来访者自称小时候学习成绩较好,性格比较内向、敏感。有一次在学校上厕所时,遭到男同学的嘲笑:“呦,好学生也会来上厕所啊!”当时非常害羞、紧张和不知所措,只好提着裤子赶紧离开。此后每当去公共厕所时,只要有他人在,就会激发不愉快的回忆,感到非常紧张、害羞,甚至无法正常排尿。来访者在小学和初中时,学校离家比较近,所以他会选择憋尿,放学后回家再解决,但来访者上高中后,由于高中学校离家较远,就必须面对上学校的公共厕所这一问题。而学校公共厕所的小便池依然没有隔间,对此,来访者如厕时会激发过去不愉快经历,再次害怕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和戏弄,因此无法在公共厕所中小便,而这个情况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比如无法专心听课,影响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来访者希望通过咨询寻求解决办法。
来访者上厕所紧张是由于小时候的创伤经历所致,使得来访者出现了认知扭曲观念,针对这些负性观念,本轮咨询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来进行。首先,采用探问技术、辩驳技术让来访者识别和应对自身的扭曲观念。通过访谈,我发现来访者存在“应该”与“恐怖化”(灾难性思考)的错误思维,具体而言,“应该”想法体现在:我在公共厕所小便应该像其他人一样快;“恐怖化”想法体现在:小便很慢是件很丢脸的事情,会被同学嘲笑。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上厕所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总是认为上厕所速度必须和别人一样快,只会让人更加紧张。当一个人固守“应该”信念却事与愿违时,哪怕一件小事都会让他们感觉是灾难、恐怖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像内心所期望的那样聪明、美丽,我们可能会犯错,不被认同等,当我们越坚定地认为事情不应该以这种方式进行,就越会“灾难性”地思考,从而感受到更多的痛苦。
另一方面,来访者也存在揣测他人心思、草率得出负面结论的错误思维,具体表现为:来访者害怕被别人发现自己上厕所很久,担心别人觉得他很奇怪。然而,让来访者询问三位同学对自己上厕所行为的看法后发现,别人其实并没有很在意和关注这件事。人们有时会假设自己知道他人的想法,因此会出现草率得出结论的行为。我们通常假设他人对自己有负面评价,而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绝大多数人(家庭成员和好朋友除外)并不会太关注我们。
因此,与来访者共同探讨,以积极、灵活的角度看待因自己上厕所时间比较久而怕被别人觉得“奇怪”的错误信念:与别人相比,自己上厕所的时间确实比较慢,从而害怕让别人觉得“奇怪”。但是,这种“奇怪”并不意味着别人就会因此厌恶和排斥自己,因为这种情况并没有影响和伤害任何人,其他人也不太关注这件事情。我们可以把别人可能感到的这种“奇怪”解释为“好奇”,当别人“好奇”时,我们可以与他们沟通解释自己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后续的治疗中,针对来访者小时候上厕所被别人嘲笑这一不愉快经历,采用空椅技术与那些造成不愉快经历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模拟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从中也探索到应对他人嘲笑的方法—— 勇于表达自身的不满与愤怒。后续也与来访者共同制定了属于自己的恐惧层次结构,并从恐惧感较低层次的情景开始由下(几乎没人并且碰不到熟人的公共厕所)至上(人多并且会碰到熟人的公共厕所)进行暴露训练,在接下来的咨询中共进行了五次的暴露脱敏训练。在最后的咨询阶段,来访者上公共厕所紧张害怕的症状有了明显的好转,也勇于和同学朋友表达自己的困扰,人际交往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状态也逐渐转好。
因他人在身边而解不出小便的现象并不少见。由于排尿是人的正常生理需求,当其无法得到满足时,可能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这种困扰应该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同时,也希望借此文给遇到类似案例的咨询师一些咨询思路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