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景辉
摘要:图画书作为儿童早期发展阶段中接触到的重要媒介,对儿童的性别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儿童图画书中性别形象的研究,探讨儿童图画书中所表现出来的性别意识特点及发展变化,在纵向的扬弃转化和横向的融合创新中,呈现出多元混杂的态势。
关键词:儿童图画书 媒介 性别角色 叙事艺术
据“开卷”的中國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少儿类图书码洋规模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2021年占比为28.2%,其中,儿童图画书码洋规模居少儿细分市场第三位[1]。由此可见,以图画为主要载体进行故事传播的图画书在儿童阅读领域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
性别在生命诞生之初就既定存在,但是儿童的性别意识和态度是后天形成的。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用“图式”来描述人的认知结构的内化,贝姆将这一概念引入到性别研究领域,提出著名的性别图式理论。性别图式是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通过学习社会文化赋予两性的属性,以及在观察中把人的行为和特质进行性别分类的过程中形成的性别认知模式[2]。图画书作为儿童初步认识事物道路上的读物,是儿童了解性别观念、探索性别行为模式的一扇窗,其中呈现的性别特色对儿童性别图式形成的影响、对儿童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值得重视。优秀的图画书不仅应使儿童对自我保护、身体发育、爱与尊重等内容有基本的认识,还应培养儿童男女性共有的优秀品格,而不是粗放地依照社会期望塑造孩子的性别气质。
儿童图画书中的性别模式
早期儿童图画书通过对社会现实进行模式化拟仿,构建出二元对立的性别模式,显示出较为明显的性别观念,虽然其中性别固化的一面可能会造成儿童性别观念的偏激或误判,对其发展有一定的制约性和规定性,但图画书中塑造的两性范例为儿童提供了简化的参考标准,提高了儿童的性别认知效率。
一是图画书中人物角色的职业活动和社会分工存在性别区隔。如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长大干什么》系列幼儿职业启蒙图画书合集,介绍了22种职业的特点和职能,其中警察、消防员、赛车手、足球运动员、建造师、面包师、飞行员、理发师等12种职业对应的是男性角色,这些职业具有冒险、耐力和工作环境危险等特点,更需要男性来担当;医生、护士、老师、考古学家、牙医、兽医等6种职业对应的是女性角色,这些职业更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女性来担当。该合集中职业和性别之间呈现不均衡交互分布的格局,男性主导的职业种类远比女性更为丰富。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职业与性别之间的壁垒正在被不断突破。男性可以成为服务型人才,女性也可以成为出色的技能型劳动者。图画书如果能够完成从“男本位”或“女本位”到“儿童本位”的视角转移,客观地呈现两性角色在社会公共领域的职业活动,儿童便能拥有更自由的成长空间和更宽广的职业机遇。
二是图画书中对人物特质的设计试图传达“男女有别”的观念,以达到约束与教化的目的。图画书中呈现的女性形象通常是贤惠、柔弱、被动、情感丰富、心思细腻的,如韩国作家白希娜《奇怪的妈妈》中细心的仙女妈妈,凯迪克金奖作品《公主的月亮》中体弱多病的公主,美国作家希琳《玛丽太乖了》中腼腆、懂事的玛丽。与之相对应的是,图画书中呈现的男性形象大多有勇有谋、自信、独立,无论是《葫芦兄弟》中的葫芦娃,还是《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都是正义、勇敢的英雄形象。然而整体看来,这些看似完美的人物形象却千篇一律,其个性与特质因缺乏延展性而显得扁平化,基于主配角的性格特点编织出的故事情节也难免落入俗套。
儿童图画书中的性别特色的新变化
传统的性别教育观念中,男性与女性二元对立的秩序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现代社会形形色色的性别观,不能充分体现现代社会中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定位,也不利于培养儿童客观的性别图式。随着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推进,一些图画书作家改写了传统图画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传递出更加平等、多元的性别观念。
一是“她”形象的颠覆。近年来,不少经典儿童图画书作品告别了“英雄救美”的传统叙事,清晰地展现了“公主角色”的主体意识和主人意识。《公主的力量》《纸袋公主》《顽皮公主不出嫁》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公主的力量》中,闪电国的酷公主独立自主,凡事都尝试自己解决;机械国的有信心公主有很多好主意,面对别人的质疑时总能坚持做自己;风冻冻国的强壮壮公主虽然弱小,但可以保护自己;圆木国的勇气大公主乐于勇敢尝试,敢做别人觉得很困难的事;金角国的笑哈哈公主遇事沉着冷静,乐观豁达;海贝国的优雅公主端庄大方,充满生活智慧。这一系列故事的圆满结局不在于她们取得了什么成就,而是她们都找到了“自己”。在《纸袋公主》中,公主身穿纸袋勇敢地追赶火龙,营救出被掳走的王子,谁料王子却嫌弃公主衣衫褴褛,公主看清了王子的真面目,最终义无反顾地奔向远方。在《顽皮公主不出嫁》中,顽皮公主身穿夹克,酷爱极限越野,养着各种奇珍异兽作为宠物,但她无心嫁人,过着逍遥自在的单身生活。在这些故事中,公主们不再是被凝视、被救赎、依附于王子的美丽“物品”,而是具有反叛精神和人格魅力的独立个体。
此外,图画书中普通女性的角色也有了被言说的可能。如多次获得凯迪克奖的《玛德琳》系列图画书,书中充满活力的小女孩儿玛德琳不怕老鼠,对老虎嗤之以鼻,生病住院时依然乐观,把病房天花板的裂缝想象成小兔子。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英国作家昆廷·布莱克的《快乐的有办法太太》,书中具有勇往无前精神头的“有办法太太”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总能快速分析出原因,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打破现实困境。还有孑然一身却充满平凡的激情的“花婆婆”,以及《妈妈的红沙发》里勤劳、乐观、善良的祖孙三代,她们的家庭因遭遇火灾一贫如洗,却依然满怀温暖和希望。这些角色在不同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性别规范的生硬界限,试图抵制社会对女性的规训,为女孩的性别认知提供了更为理想的范本。
二是“他”形象的重构。在传统性别规范中,男性被要求坚毅、刚强,不能将情绪的潮汐表露于色。《哭也能做男子汉》《想哭的时候》等图画书告诉男孩们:每个人都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必为伤心难过而羞愧。在《红气球男孩》中,害羞的男主人公在马戏团认识了因为害羞而无法表演的大象,并且帮助大象站上舞台中央,在这个过程中,他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作者通过对“异类”男孩成长经历的描绘完成了男性性别气质的多样态释放。《小熊和最好的爸爸》《我爸爸真酷》《爸爸做的饭》等作品则突破了传统性别角色在家庭场域的局限,赋予“家庭妇男”的身份。区别于以往父亲形象呈现的威严、刚强的男性特质,“家庭煮夫”形象展现的温情、细腻等性格特质具有别样的魅力。
三是“它”形象的设定。有一类图画书作品,其中的角色没有明显的性别指向,为意象解读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例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故事情节,始终围绕着大兔子和小兔子的对话展开,对两只兔子的性别身份进行模糊处理,仅靠充满温情的对话就将爱的气氛和快乐的童趣明确、鲜活地表达出来。《雪孩子》中雪人的性别倾向依旧是不明确的,它是轻灵、纯净的奇幻意象,带着“柔软”和“坚强”双重特质,触发了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男孩和女孩对于有趣而美好的事物有着同样的追求,而善良、独立、乐观、自尊这些美好的属性正是深化儿童图画书阅读内涵的着力点。
图画书作为结合了现实与想象的叙事艺术,既是文化滋养下的产物,同时也在滋养着新一代文化创造者的精神世界。以性别文化为源,图画书性别教育理念常变常新。如今,儿童性别教育的发展越来越着眼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两性的良性互动、群己的相互促进,这不仅折射出现代教育的取向,也是保持童书持久生命力的必然。儿童图画书中的性别特色在纵向的扬弃转化和横向的融合创新中,呈现出多元混合的态势,既有以性别教化为内核的刻板的性别想象,也有以开放包容为导向的性别文化形塑。未来,图画书应不断发扬性别平等精神,在承认两性生理差异的基础上,注重性别角色的多元呈现,从而为儿童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北京开卷. 开卷发布: 2021年图书零售市场报告[EB/OL].(2022-01-06)[2022-12-27].https://mp.weixin.qq.com/s/av5qnT6exm_OH3JYBT3FOQ.
[2] 方刚. 性别心理学[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