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霞
[摘 要]地理学科兼具文科和理科的特性,信息繁多复杂而又相对抽象,仅靠机械记忆无法满足处理地理信息的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发现规律;比较勾连,形成体系;关联辨析,把握本质;文理整合,融会贯通;绘制导图,建立体系;联系生活,学以致用。从而将地理知识融会贯通,将地理信息引入生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关键词]地理信息;初中地理;图文结合;比较勾连;文理整合;联系生活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从教材中快速、全面地提取需要的地理信息。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时,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但地理知识较为枯燥且涉及区域广,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认图与识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能够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解读相关信息,并且能够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地理信息反运用于生活实践。
一、图文结合,发现规律
运用图像分析解决地理具体问题是初中阶段地理学习的重要能力要求。然而许多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空间感和敏锐的识图能力,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往往不能在脑海中直接呈现出地理形状与特点,而图文结合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地理抽象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地理规律,对各种地理事物有空间想象,从而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大洲和大洋”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图文结构与地球仪一同进行知识的讲解。地球分为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出,不论学生从哪个角度观察,大洲和大洋的面积都不会变,而且它们的形状各异。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找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并用铅笔在作业本上画出相应大洲大洋的外在轮廓。教师运用地球仪进行本节知识的讲解,可以将文字转化为图形,这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和规律的总结。教师也可以运用教材中的图像帮助学生了解大洲与大洋之间的分界线,以及以哪些山脉或河流为分界点。融合图像的讲解能使学生对分界线有基本的认识,能够一说到这个知识点就立马在脑海中浮现对应的图像,加深了对该章节知识点的理解。七大洲的环境差异大,分布的植物也各具特色,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各大洲的地理要素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串联。例如南极洲四周被海洋环绕,常年冰雪覆盖,是唯一无人居住的大洲。教师通过帮助学生运用图形进行知识的链接,可以进一步深化地理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从而在识图中发现地理规律。
图像是信息表达的重要载体,基于图文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鲜明直观的特点。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地理联想思维,引导学生在图像分析中获得有价值的地理信息,让学生自主找到学习地理的技巧与方式,从而激发他们地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易懂易学、好记好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比较勾连,形成体系
地理学科包含的知识非常广泛,需要学生进行全面分析与思考,所以学生常常会出现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下很快就会忘记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进行知识复盘,帮助學生总结地理规律,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过程加深印象,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积累丰富的知识,将相关联的地理知识有序串联起来,更好地建立与把握地理知识体系。
学习“世界的气候”一课时,教师可以联系相关知识点并进行比较勾连,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的体系。世界的气候复杂多变且不同区域间的气候不一样,学生应当先了解各个地区的气候分类,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旧知识与新知识的串联。教师在讲解世界气候前可以先联系气温与气候的概念,带领学生学习气温和气候的表达方式以及测量方法,然后组织他们统计某个地区的气温与气候条件的变化幅度,判断该地区属于哪种气候类型,并且气候与气温存在什么样的联系。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解等温线的观察方法,让他们依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断气温递变的方向,依据等温线的疏密判断气温差异的大小,依据闭合情况判断高低温的中心分布情况等等。在学生对这些有基本了解后,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点相互联系起来,让他们通过观察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量找到各地区的气候规律,教师再对这些规律进行总结,同时融入气候的概念,可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地理认知体系。学生对气候判断方法了解以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加深学习的难度,让他们依据教材自主寻找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与人类活动有哪些联系等,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比较勾连是地理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已知的地理信息判断未知的地理信息,建立起地理知识框架与结构体系,使他们能够有层次、成体系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不仅如此,比较勾连教学法也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对各地自然地理要素进行联系认知,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意识与能力。
三、关联辨析,把握本质
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在内涵或外延上较为相似的地理概念或地理事物,在提取和应用信息时很容易混淆不清。那么,教师可以就相似、关联的知识内容展开教学,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在区分不同地理概念的基础上深入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把握地理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和形成地理思维方法,真正促使他们提升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及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国的自然环境”一课内容时,学生会接触到两个地理概念:一个是地形,再一个是地势。很多学生会混淆这两个概念,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比较辨析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两个概念。教师可以出示中国地形模型图,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中国的总体地势和地形,并用多媒体链接展示“中国各大地形区”视频,让学生对地形有感性认识,感知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知道我国基本的陆地地形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种。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用读图的方式总结出中国地形特点,让学生结合地图观察我国纵横交错的山脉,感受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同时,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的功能来和学生一起绘制我国的地形地势图,教师可以先和学生描绘出地形“骨架”,再利用白板的拖拽等功能加入在山脉中镶嵌着的高原、平原、盆地等地形,以此来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熟悉我国的地形与地势,并能够理解这两者的不同之处,掌握我国地形的基本特点。
教师在教学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与提升学生理解、运用、探究的能力。通过比较勾连、关联的辨析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比较地理概念的异同时,更好地把握住突出概念本质属性的关键特征,这个分析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判定知识的过程,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及应用能力方面有着积极的效用,是教师可以重点关注的方向。
四、文理整合,融会贯通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地理学科有一定的特殊性。地理学科既有文科的生动性与灵活性,又有理科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利用好地理学科的教学优势,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着重对文科化的知识点进行记忆和巩固,对理科化的知识点进行理解与运用,让学生可以实现知识的内化,在固化结果的过程中得以融会贯通,切实培养与深化学生的地理思维,提升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一章时,教师可以先将教材知识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本章内容的学习可以先从文科类型的知识点入手,例如教师在讲授地形与地势这节课时,可以先对中国的地形地势进行基础讲解,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地势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也可以引导学生在中国地图中填写出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的名称,运用文字类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地势阶梯分界线的记忆。教师在讲解河流这节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流域的特点,分析地理位置对自然资源的影响。而气候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就可以通过计算不同地区的经纬度,由已知的地区温度得出未知地区的平均气温,使地理知识能够得以运用,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降水也是自然要素之一,学生可以观察各地区的降水量统计表,运用数学运算思维去理解降水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地理具体问题的习惯。除此之外,例如日照时间、等值线计算、光照角度等地理要素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要学会提取有用的知识点并要多思考、多总结,加入自己的看法,最终形成个性化的地理思维。
地理是一门综合的课程,学生在学习时需要融合逻辑思维与总结能力才能真正把握地理知识。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运用文理交融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相适宜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地理要素的规律与形成解题技巧,对不同的知识“对症下药”,进而快速地理解教材知识的脉络和内涵。
五、绘制导图,建立体系
在教学地理内容或讲解地理题目时会出现信息杂糅、知识内容涉及较多的情况,此时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利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对信息进行提炼与归纳,以此来帮助学生通过思维扩展的方法把地理信息加以整合、归纳、总结,借助思维导图的结构框架建构起条理的、清晰的、体系化的知识网络,促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地理信息间的联系,建立起系统化且结构清晰的知识体系。
以与河流类相关的综合类地理题目为例,教师可先为学生准备一些典型的例题,带领他们总结河流类综合题的出题类型,包括题目中经常会考到影响河流流量、水位季节变化的因素、河流航运价值高的条件、影响水能因素、河流流向等,这都是可以指引学生建立思维导图的方向。通过对题目的剖析及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学生归纳出影响河流流量、水位季节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补给类型,包括大气降水、高山冰雪融水、春季回暖积雪融化;二是支流数量,支流流量大小;三是人类活动,人类活动用水多,农业灌溉用水量大;四是蒸发,如塔里木河晴天温度高蒸发强。通过这样梳理,学生对这一类题目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在遇到同类型题目时就会更有针对性地去提取和应用有价值的信息。同样,在分析河流航运价值高的条件等其他河流类综合题目时,也可以采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如水量大、含沙量小、流速平缓、无结冰期、河道平直、流经地区经济发达,航运需求量大等都是学生要重点提炼的信息,这样的训练对学生来说更加系统,在帮助他们提升地理思维能力与解题能力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是对学生地理读图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及学科思维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能让学生更直观、清晰地认识到地理信息、地理事物、地理概念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学生在提取和应用信息时有计划、有意识地将其联结与整合起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地理知识的良性迁移,提升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六、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影视节目、新闻报刊、媒体网络等,这些信息中普遍存在着与地理相关的资源。教师应当将地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丰富学生的地理素材库。学生在学习期间也要不断拓展课外知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式,延伸自己的知识面,扩大知识的积累量,为地理学习打好基础。
学习“交通运输”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教师在讲解交通运输时可以提问学生常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并且可以采用融入情景式的对话方法。“如果你一周后要出门旅游,你想去哪里?并且要制定一份去旅游景点的交通路线计划”。学生应该先了解从出发点到目的地有哪些交通方式,并列出这些交通方式的时间、价格、优缺点,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挑选出一个经济实用的出行方式。然后再去查阅资料搜索旅游地有哪些知名景点,并在地图上找到这些景点的地理位置,距离相近的可以安排在同一天,距离较远的可以安排在第二天,将这些景点依据距离因素决定参观的先后顺序,也可以适当将自己最想去的景点排在前面。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幫助他们在趣味化的课堂中加深对地理信息的理解与运用。
信息就是资源,就是知识。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从地图中快速有效地提取出需要的信息,并能通过分析和判断这些信息从而科学合理地加以运用。因此,教师通过将教材内容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结合生活在深入思考中培养自己地理信息的处理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让他们能够灵活地应用地理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获取和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长期引导与培养。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能够及时从给出的地理题目中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提炼出有用的地理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这还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积累地理表象,丰富学生的知识素材,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地将教材内容贴合到生活实践中去,提升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鄢木银.例析如何提升对地理信息的获取、解读和运用的能力[J].教学考试,2020(18).
[2]胡桌频.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从图像材料中有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J].教书育人,2020(14).
[3]肖彦姝.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0(11).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