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志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大概念教学理念,可以使学生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构建历史大概念知识体系。学生在大概念的引领下,对历史知识的逻辑关系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促进对历史知識的理解、巩固,进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一、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历史知识相对烦琐,在时间上跨越古今,在地域上跨越中外。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落实大概念教学。然而,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大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对大概念教学了解甚少,所以不能自觉地在历史教学中落实大概念教学,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处于碎片化状态。
二、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策略
1.开辟和优化历史大概念教学的路径。
首先,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对历史大概念教学从多个层面进行整合和提炼。大概念不仅可以统领每课时的内容,还统领每个单元,乃至整个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所以,教师在提炼历史大概念时,可以从整个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单元主题学习以及课时学习三个层面入手。例如,以“民族发展”为大概念的历史教学,教师可以整合中国古代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世界古代史的“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等。其次,教师要考虑历史大概念所具有的抽象性和迁移性的特点。在进行大概念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这个概念是不是能够统领全文,是不是能成为学生知识学习的核心,学生掌握了这个大概念以后是否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迁移。例如,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中的“王安石变法”涉及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小概念,而教师提炼大概念时,要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根据大概念的特点,确立本节课教学的大概念为“变法运动”或“社会变革”。最后,要对历史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教师要对历史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提炼出历史大概念。历史单元主题及导言往往能够体现历史概念。例如,教学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就可以根据本单元的导言提炼历史概念。如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言中的主要内容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发展特点,那么大概念可以确立为“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等历史大概念,并以此引领学生进行学习。
2.根据历史大概念设计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要注重设计问题链进行历史教学。在大概念教学的引领下,教师对问题链的设计要本着层层推进的原则,促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历史知识。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时,教师就可以在大概念的引领下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与优化,通过分析,提炼本节教学的大概念为“元朝的贡献”,并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元朝的疆域相比于汉、唐有何特点?拓展了哪些地域?民族交融情况怎样?元朝是怎样治理辽阔疆域的?元朝行省制度有什么影响?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使知识脉络更加清晰。其次,要注重以大概念为引领进行单元主题教学。初中历史教材知识丰富,也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各单元之间又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为教师的大概念教学提供了优势条件。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时,因为前两个单元的内容是阐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因而本单元的大概念设定为“民族危机”,在此大概念的引领下再进行课时教学。这样,在大概念的引领下对于历史知识进行了梳理,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3.落实大概念教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大概念教学十分必要。学生对于大概念学习的方法没有完全掌握,于是,在学习了一定的知识后,会产生知识混淆或理解方面的困难。实施大概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纵贯古今中外,以某个历史线索将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进而提升学生的整合能力。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呈现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与恶势力斗争的历程,让学生将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伐战争等贯穿起来进行理解。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理解史实间的内在联系,并体验到历史大概念学习方法的重要作用。此外,教师也可以在作业环节融入大概念教学理念,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图,并根据相应的历史线索掌握历史知识点,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落实历史大概念教学理念,教师需要树立历史知识的整合与迁移理念,认识到大概念教学对促进学生理解与整理知识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将历史大概念教学落实到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