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物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路与实践意义

2023-05-30 10:48张晓明王豪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

张晓明 王豪

[摘要]马克思用唯物史观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为社会经济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换发展是社会转变的主要原因。在此理论框架下,马克思阐释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并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结构性缺陷,进而构建出了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非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指导下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运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非资本逻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得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个历程。在世界历史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拓宽了人类历史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唯物史观;人民共享;科学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701(2023)02-0001-07

迄今为止,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为重大的历史性转折,标志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型,直接改变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现代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历史和现实的差异性,所以现代化模式也不尽相同。西方发达国家首先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现代化,主导和确立了以资本为主线的现代化模式,但由此所促进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并没有带来社会的整体发展,反而陷入了社会两极分化的困境。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视角下,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道路所出现的现代性困境是其结构性的缺陷。而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吸收其他现代化模式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走出的一条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唯物史观理论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实践价值,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 现代化的唯物史观遵行与衍生逻辑

(一) 现代化的缘起及发展动能

第一,从人类社会发展演变历程来看,现代化最初显现主要缘起于西方国家从前资本主义时期进入资本主义时期这样一个社会转型阶段。依据马克思的发展观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而现代化发展本质上就是人类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结果。通过对前资本主义社会与现代工业社会的比较,马克思认为现代化亦非静止不变状态,而是社会形态演变的阶段性动态发展过程。据此,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1]592。在这个社会形态演进过程中,“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被马克思认为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的起点,这一论断无疑揭示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就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相互促进,从落后到先进不断进步的结果。但需要注意,人类社会发展从原始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相互促进发展的结果,却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是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单线条流程逐个经历的结果,而是多要素综合作用辩证发展的过程。最后,基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现代化背后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质变突破,据此可以认为,欧洲16世纪以来的社会转型变化和之后发生的工业革命,打开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大门,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语境中,“现代”往往与“资产阶级时代”紧密相连。

第二,从生产方式变化的发展视角来看,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开始,生产工具愈发先进,催生了一系列生产关系革命,最终促成了生产方式的大变革,而这一变革则是现代化的内驱动力。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下,生产方式变革于社会发展进步而言具有革命性意义,因为生产方式变革所内蕴的先进生产工具能创造巨大的生产力,进而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人类社会的存在形态。恩格斯曾指出,“随着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推动了整个市民社会的变革”[2]388。关于生产工具引发生产方式变革进而促成“现代化”的问题,马克思也认为西方社会的现代化主要源于机器大工业,其中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等现代生产工具是其直接动力。所以综合来看,现代化的出现并非意外,而是有着一套严密的关于唯物史观的生产方式演变逻辑,并且它处于现代化生产工具牵引驱动下生产方式的大范围、不间断的动态更新中。

第三,从世界发展一体化进程来看,现代化是商品经济在工业化助推下向全世界传递并不断取得革命性进步具有世界历史性的动态过程。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现代化生产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并由此形成的一系列的链式反应是驱使现代化形成的重要动力之一,他指出现代化生产方式“所固有的以越来越大的规模进行生产的必要性,促使世界市场不断扩大,所以,在这里不是商业使工业发生革命,而是工业不断使商业发生革命”[3]371。从马克思的观点中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工业的不斷发展,给商业取得革命性进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进而促成了商品经济全球化,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造就了西方现代化局面。从世界发展史视角来看,虽然现代化的全球发展进程具有发展不平衡性,造成了“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36的局面,但总体上处于进步态势。发达国家领先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从较大程度上为后者提供了其未来现代化的一种参照,预示了一种趋势,促成其现代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同样也无法离开发展中国家而单独存在,不然也会因封闭静止而停滞不前,所以现代化的前进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合力助推的结果。

(二) 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结构性缺陷

第一,资本的野蛮无序扩张是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一系列问题的主因。而西方的现代化过程又是以资本为核心,凭借资本扩张逻辑建立起来的,所以资本之于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具有支配地位,是一种区别以往的全新的生产关系。不过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这种主要依靠资本推进现代化的手段,虽然能产生很好的效果,但也充满了毁灭性,这种毁灭性不但能纵向毁灭过去的传统生产方式和关系,还能横向毁灭其他国家的生产方式和关系及其文明,最后毁灭自身。在西方现代化依靠资本发展过程中,有过一段“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进行的征服和掠夺”[4]769的血泪史,这段历史尽管带来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但也充斥着“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5]873。综合看来,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西方现代化终究是具备双向毁灭性的资本衍生发展历程。

第二,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最突出的社会矛盾是社会资源分配两极化、贫富人群比例极度失衡。在资本扩张过程中,由于追求财富增值和效率提高是其内蕴价值逻辑,因而凭借资本立足的西方现代化不免会使得大部分社会资源流向少数人,进而加深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马克思对此曾指出,“资产阶级时代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6]28。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这两大对立阶级的出现,也映射出了西方现代化的缺陷。另外,基于资本推动下的西方现代化,其缺陷并非单个偶然,而是伴随资本发展呈现出链式样态分布。除了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这种现代化模式在发展过程中还将持续伴随无序生产、周期性经济危机和商品拜物教产生等社会发展缺陷。依据唯物史观理论,当西方的现代化社会由于资本扩张而引发的重重社会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马克思所预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不可避免”也就降临了,依靠资本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社会也就随之崩解了。

第三,西方现代化进程使人的异化逐渐加深。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摆脱了对自然界的依赖,进入了依赖物的工业社会,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最后进入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但在西方资本主義主导下的现代化社会却把人束缚在了对物的依赖中,这种把人束缚在对物的依赖的行为是异化的表现。在这种异化状态下,人沦为物的附庸,“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7]51。在被异化的群体中,劳动阶级的异化表现尤其突出,由于资本的盘剥,“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劳动所生产的对象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8]51。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中的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最终成为了控制自己的力量,不断奴役着自己。除了劳动,人的精神同样不能幸免,随着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将逐渐通过资本和技术实现对普通人的政治领域的封闭和话语领域的封闭,最终击败人的精神中的抗议逻辑,将其变成一个“单向度的人”。最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没有得到改变和扭转的条件下,其现代化进程越是向前,人的异化将越是深重。

二、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路与定位

(一) 历史起步:社会主义发展方式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非资本主义性

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究竟是不是唯一的现代化道路。对于这一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可以得出结论:以资本为导向的现代化并非唯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起点和发展本质,进而有力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缺陷是客观存在且无法自我克服的。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必不可免将顺承这些缺陷,最终使自身的发展陷入停滞。基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固有弊病,马克思论证了以“跨越卡夫丁峡谷”为前提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存在的可能性,即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并发展起来的现代化道路,否定了将“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9]466这一观点。所以,立足于科学社会主义并实现社会形态跨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合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并具有光明前景的道路。

从理论层面,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相关论述,既然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或少数几国”取得胜利,加之社会主义相较资本主义具有制度上的优越性,那么立足社会主义发展逻辑并避开资本主义发展逻辑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从很大程度上是可行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中提出了关于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并论证了其在一定前提条件下实现的可能性,这也间接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阶段进而实现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提供了有力依据。针对马克思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列宁进一步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并全面论证了资本主义相对落后的俄国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实现自身发展的观点。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所以,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发展理论层面承续了非资本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基因。

从实践层面,新中国通过“一化三改”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后续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制度条件,然后通过改革开放解决了计划与市场的矛盾关系问题,协调了资本与社会主义有机共存关系,最终证实了非资本现代化发展逻辑存在的可能性。列宁曾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10]777。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正好如列宁所指出的这样,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探索开创出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型现代化模式。尤其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基本矛盾的转变,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完成,中国式现代化之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而言,其优越性愈加凸显,这从实践上有力论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逻辑的科学性、正确性。

(二) 纵向定位:党的独立领导促成中国式现代化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主动和实践先行翻开了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第一页。纵观世界现代化历史趋势,根据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动力类型划分,大致存在两类现代化模式:一类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下由于自身社会内部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矛盾推动而自发遵行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发型”现代化;另一类为后起国家在外部环境刺激和引领带动下而开启的“外驱型”现代化。从近代中国的发展来看,早期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者,其现代化的驱动力主要依靠外部力量。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先进理论指导下的精神主动去推动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1]1516。而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更是将这种把握历史主动的精神信念融进实践范式中。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再到改革开放和“中国梦”的提出,这些无一不是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精神主动的具象化。

第二,“四个现代化”的提出与践行,表明了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决心与信念得到承续延伸。新中国成立后,党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探索推进“四个现代化”,这种不懈探索不仅体现在党的指导理论的不断丰富创新,更体现在党团结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1949年,当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现代化”这一概念时,就在很大程度上埋下了中国社会发展迈向现代化的一粒种子。毛泽东同志指出“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在这点上,我们已经或者即将区别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11]1430。在这之后的十几年中,党领导各族人民陆续实施了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将中国建设成了一个拥有完整独立工业体系的现代化工业国家的同时也赋予了中国人民现代化的生活和思想方式。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未模仿西方,也未完全参照马列经典教科书,而是依据自身实际、实践加总结,坚持“四化并举”,其最终目标是将自身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彻底改变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走向光明未来。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究其社会性质而言,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意味着这种现代化是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的一种新型现代化模式,它推动形成的是区别并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型社会形态。邓小平曾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人们常常忘记是什么样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2]173。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紧紧契合社会主义的。此外,由于社会主义并非中国独有,因而中国式现代化要在保证社会主义性质的基础上,贴合中国具体实际,要能有机融入中国历史传统,凸显民族特色,绝不是通过仿造他人,消解自我来打造一种现代化发展的“万能模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充分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在集世界各国现代化之共通点的同时,也在着力打造属于自身的优势,即统摄于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目标。

(三) 横向定位:人民共享凸显中国式现代化

第一,基于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包含了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等基本内容。首先,从人的存在来看,“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察、理解历史现象的前提和出发点,所谓现实的人,即在一定条件下从事活动的人。“现实的人”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价值追求必须立足广大人民的现实根本利益,谋求人民的现实幸福生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湖北考察时的讲话中曾指出“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人民满意的事情做起”[13]135。其次,从人的本质来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4]139,而其中于人而言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发展良好的生产关系是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里对公有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有机协调,也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基于“人的本质”的考虑,根本目的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实现人的本质。最后,从人的发展来看,与西方现代化的“资本逻辑”不同,马克思主义强调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力求规避资本对人的压制,避免人的异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5]23。由此表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为了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共赢。

第二,基于实践层面,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从都国际论坛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6]133。按照这一要求,进入新时代以来,为了实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党坚持在“脱贫攻坚”“民生就业”和“疫情防控”等诸多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上持续发力,多措并举,用行动来深刻诠释人民至上理念。此外,除了满足人民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对于人民的政治生活需求,党和国家也力求做到让其满意。为了追求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要让社会主义民主贯穿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等环节,实现全链式运行。2013年,“全过程民主”作为一种实践机制写入了国家法律,如此,广大人民的参与政治生活、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的一些相关权利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其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而无论是改善提高物质生活,还是保障政治权利,党始终以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充分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不同之处,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由广大人民参与并分享成果的现代化,不是少數人推动并独享的现代化。

三、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意义

(一) 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发展逻辑的辩证否定和超越意义

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的路径是否是单一的,从世界各国已有的实践来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虽然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开端,打开了人类社会发展新局面,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这种“新”主要是相对于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存在状态而言的。西方国家开创的这种以资本为核心、工业为基础的现代文明以一种近乎野蛮的方式将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它迫使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卷入了这种现代文明,俨然将自己打造成了世界先进文明的中心。但这种现代文明在长期的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其一些本质特点,包括阶级分化与对立、人的异化与片面发展等。对此,马克思指出,“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1]35,西方现代化文明暴露出的种种缺陷表明人类现代化道路尚未到达终点,需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迈进。以资本增值为核心发展逻辑的西方现代化文明虽然造成了人的片面化,颠倒了人与物的位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历史中起到过非常具有革命性的作用。相对于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奴隶制、农奴制而言,资本主义文明获取人的剩余价值的方式显然更为“文明”,这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为更高级的现代文明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基于西方工业发展基础上的未来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进路。由此再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几十年的实践来看,可以确认,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基于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辩证否定,超越了资本发展逻辑,指向未来文明的新进路。

建立在对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批判反思基础上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用实践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比之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更在文明层面对西方支配全世界的工业文明形成了冲击与超越。这种冲击与超越可以通过中国的发展历程得以体现。一方面,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然改变了以往的东方落后农业大国的被西方支配的命运,实现了走向独立自主和繁荣富强的目标,激活了中国人民迈向现代化的主动性,使得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老民族重新在现代化进程中散发活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性跨越,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7]35。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续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也勾画出了资本主义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迄今为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唯一将社会主义文明与自身历史文化有机融合并形成新的实践逻辑的发展道路,或许这条道路还尚未完全成型,但它對资本主义文明的辩证否定,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已然将世界进步的未来图景描绘了出来。

(二) 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重要参照

世界各国在其现代化的进程中,有依靠自身内部力量推动自觉加入现代化的,也有被外部力量驱使被动加入的,但不论何种缘由,它们中的大多数国家都无一例外不同程度地借鉴了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更有国家甚至全面照搬西方模式。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就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不断外延和散射过程。不过较为令人惋惜的是,部分发展中国家自从全面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后,不仅未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进步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并在相当程度上沦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附庸,发展受到限制。纵观世界各国,当前依旧不乏很多发展中国家继续紧跟西方现代化模式,遵循着这种单一选项,然后按照被圈定的道路亦步亦趋。不过,与很多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选择了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并结合自身实际独立自主地走出了属于自身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过不断的实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被证明是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科学的道路,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第二个发展道路选项,它值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学习、参考和借鉴。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参考意义主要表现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让自身发展趋于独立,去除依附,中国式现代化的独到之处在于自身立足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同时又通过对外开放充分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这样一来就使得自身独立自主发展和降低国际资本进入本国蛮横生长风险并举,并在全球化浪潮中掌握历史主动,在较大程度上脱离西方掌控。另一方面是让自身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机融入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另辟蹊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根系于本国各民族特色,深耕各民族优秀传统历史文化,进而探索适合自身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方式,而绝非照抄“作业”,复制粘贴西方现代化模式。此外,在对待发展公平问题上,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坚守“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目标”两大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广大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建共享。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参照总体上在于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8]89。

(三)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继承和发展

人类社会的历史自从迈入近代以来,现代化的道路就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模版,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结构性矛盾,致使其必将进化到下一个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意味着资本主义内部的基本矛盾已经初见端倪,资本主义正逐渐朝着毁灭自己的方向行进。但现实是几百年来,资本主义仍处于发展上升期,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依旧为资本主义所支配。所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存在对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而言无异于洪水猛兽,为很多人所批评和谩骂,以至于曾经“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左、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6]26,围剿这个所谓的幽灵。但即便一些激进的西方学者和政客在一些方面否定科学社会主义,进而否定立足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无法扼杀凭科学社会主义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而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伊始,便致力于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属于自身的现代化道路。20世纪末,“苏东剧变”和“苏联解体”致使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础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一度被人质疑。不过,中国共产党凭借自身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先进理论的创新运用经受住了考验,并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在21世纪再度将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扬起。“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成功,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万马齐喑的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彰显。” [19]

作为面向未来社会形态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自诞生以来就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和超越的基础上,继承了人类社会先进的文明成果,在其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形成的现代化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使中国人民在相对稳定环境下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奇迹,一举完成了首个百年奋斗目标,并朝着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继续追逐属于全体人民的中国梦。纵观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不断创新运用的过程,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可行性问题的正面肯定回答。尽管在迄今为止的文明中,还没有哪个文明能够将科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全部发挥出来,但是在当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继续守正创新,创造历史,用实际行动和现实结果让“社会主义失败论”失败,让“历史终结论”终结,并将不断向中国和全世界人民证明科学社会主义能够从实践和理论上经受住时代的考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邓小平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7]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9]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J].求是,2019(22):411.

(责任编辑:青山)

(校对:心子)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探讨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源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