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要常怀敬畏之心

2023-05-30 10:48
家庭医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先人鬼神

中国传统养生格言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孔子《论语·八佾》 有人问孔子信鬼神否?答曰“不信”。《论语·述而》就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也有人说孔子去祭鬼神,而且祭时恭恭敬敬地舞之蹈之;若是不信,为何去祭祀?

其实,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如”字。祭祀先人,就好像先人在冥冥中看着你;祭神,就好像神在你的面前。这和信不信没有关系。就好像我们今天都知道人死如燈灭,也没有黄泉彼岸、冥界轮回地狱,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清明时节祭拜先人前辈。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取其慎终追远、继承遗愿之意。孔子说,如果不参与祭祀,那就和没有祭祀一样,是对自己的民族和传统文化的不敬。

现代人常说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行动成就未来。在孔子看来,祭祀表示的是对民族文化、制度、传承的态度,因而必须要恭恭敬敬;对有损于民族文化、制度、传承的行为,要怀有畏惧之心而远离之。之所以要怀有敬畏之心,是因为祭祀关系到民族的存亡、社会的稳定,以及体现了社会公德、人心向背;如果连人心向背都无法掌握,又何论鬼神?

(《论语-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偌大个中国,若没有对民族文化、制度、传承的敬畏之心在其中维系,则社会必乱;若一个人没有社会公德,背离民心,必将被社会所唾弃。

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汉代杨震拒绝贿赂时畏惧“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其实大家都知道这神明和天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真正令人敬畏的是社会公德,以及人心向背。只不过这社会公德、人心向背都被我们冠以“天”的名义。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说一个人如果做了有违良心和公德、伤天害理的事情,祈神求福都是没用的。莫伸手,伸手必被抓,求神拜佛也救不了你。我们常说“德者寿”,养生者岂可无德?因此,人要有敬畏之心,敬畏传统文化,敬畏社会公德,敬畏人心向背,才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养生路上走得更远。

其实,除了上述需要敬畏的各项,人对自然万物也要怀有敬畏之心,包括对自己的身体。谨慎饮食,谨慎作息,则疾病远离;不立于危墙之下,不履薄冰,则伤痛远离;对服药治病有敬畏之心,才能避免药害,早日痊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因而,养生也要常怀敬畏之心。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先人鬼神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鬼神
先 人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