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为
饮食中包含的思想与哲理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华。先贤的饮食思想与哲学主要集中反映在五个方面:饮食与自然、饮食与社会、饮食与健康、饮食与烹饪以及饮食与艺术。一种观念或思想的形成能否被人接受,不仅在于其中科学内涵的多少,更取决于它服务于人们实际利益的程度和人们在同时代下的接受能力。《黄帝内经》中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枉作劳”,这是“医食同源”思想的起源,也是人类颐养天年的必要条件。
诸多古代饮食著作中,各家观点角度不一,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现从饮食思想卷中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论点,先行试阅。
“食为政首”是后人从《尚书·洪范》中所记载的“洪范八政”概括而形成的。“民以食为天”,自商周以降,中国一直将“食”作为治国的首要任务。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了现代社会,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每年首要政务目标中央“一号文件”,一直都是以“粮食安全”以及相关的农业和民生问题作为其核心命题。
“食为政首”表达了中国饮食的以国家政务为指导的思想。相传,《洪范》为周灭商后二年,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夏禹治国“天地之大法”的记录,其中总结了九条纲领,即后世俗称的“洪范九畴”。
“洪范八政”是“九畴”中的“第三畴”,排序仅在讲述天地人自然关系的“五行”和礼乐文化的“祭祀”之后,对于周朝和后世的治国纲领有着深远的影响。《尚书·洪范》原文:“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食”,以及与之相关的农业和民生,一直以来是作为国家政务的首要考量。即使在远古时代,也要高于工商(“货”)、祭祀(“祀”)、水利(“司空”)、财政(“司徒”)、司法(“司寇”)、外事(“宾”)和军务(“师”)。后世历代中国的执政者也均奉行着同样的执政思路。无论是春秋管仲的“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司马贞注·索隐》),西汉王莽的“民以食为命,以货为资,是以八政以食为首”(《汉书·王莽传中》),北齐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的“舜命后稷,食为政首”(《齐民要术·序》),唐太宗李世民的“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北史·列传第二十九》),明朝刘基的“惟民食为命,王政之所先”(《刘伯温集·感時述事(十首)》)等古代封建王朝著名执政者的思考;还是新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的“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以及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重提的“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等言论,都彰显着“食为政首”这一理念从古到今对于中国执政思想的影响。
“大羹不和”一词出自《礼记·乐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崇尚“本味”的饮食审美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方无隅”等思想理念同出一辙。
“大羹不和”强调的是对于天然本味的自然审美,而不是用自我的固化主观意识来进行饮食审美判断。(1)源自于远古中国自然崇拜的礼乐文化。《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从中可见,“大羹不和”这个崇尚“本味”的审美意识,脱胎于礼乐文化中的“大飨之礼”。大飨之礼所用的“玄酒”,指的是清水,而“腥鱼”就是没有进行任何烹饪调和处理的鱼本身所带腥味。可见,古人认为用“本味”的水与鱼来进行对于天地祖先祭祀的“大飨之礼”,是当时最高的规格。“大羹不和”的审美意识正是延续了“大飨之礼”崇尚自然“本味”的精神思想,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传承至今的重要审美趣味之一。(2)催生了“淡然”和“审丑”的美学概念。中国的道家思想一直奉行“上善若水,无为之治”的思想。“大羹不和”的“不和”,本义就是不进行五味调和,也就是不进行迎合主观审美的刻意调和。而若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则需要能与天地“物化”来共同感知自然“本味”的美好。正是在这种思想下,形成了中国人在饮食观念中“天然、清淡”等同“养生”的观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的美学追求。
“和精端容”一词出自道家思想著作《吕氏春秋·尽数》。“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本意,人在进食时,不仅需要美好的味道,更要以专注的精神和端正的姿态,方能将食物有效转化为自身的能量,保障良好的身心状态。
“和精端容”體现了道家饮食养生思想的精华。“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百节虞欢,咸进受气。饮必小咽,端直无戾。”(《吕氏春秋·尽数》)“精、气、神”是中医学框架下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是中国养生文化中生命之根本。“人之始,先成精”《黄帝内经·灵枢》,“精”者指的是生命的能量本源——肾精(“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黄帝内经·素问》);“精化为气”《黄帝内经·素问》,“气”者,指的是无形的能量,中医学中一直奉行着“气血”作为生命基础物质的概念,因此中医认为肾除了造血外,还通过肾精,形成了支撑人活动与思考的能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黄帝内经·素问》),“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类经·摄生类》)。“神”者,指的是由精气血互化下人生命活动的主宰,可视为生命力盛衰的综合体现。
“和精端容”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种养生思想概念,强调的是在人进食中需要达到的一种身心合一的状态,方能真正实现将食物转化为支撑人类生命活动的“精、气、神”,即催动本体来吸收食物中的物质成分转化为人需要的能量和精神养分。 用现代视角来看,“和精端容”也在强调着进食时仪式感的重要性,即心理活动对于生理消化的促进作用。
《中国饮食文化百科全书》以编撰一部代表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水平的大型典籍和最有价值的饮食文化工具书为目标,以文化性、权威性、系统性、科学性、时代性为主要特点。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专题版,《中国饮食文化百科全书》将以专题形式组织和呈现,内容涉及文化、艺术、经济、历史等,以深入、综合、研究为特色,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表现,满足读者对于饮食文化领域主题知识的需求,适合希望集中深入了解饮食文化知识的读者及相关研究者、从业者查阅。
《中国饮食文化百科全书》编纂成果包括纸质版、网络版和外文版。
《中国饮食文化百科全书》编撰办公室设在世界中餐业联合会。
联系人:陈晨,赵文珂 联系电话:010-66094182
联系邮箱:yswhbkqs@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