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陈列展览实践探索

2023-05-30 09:50曾楠
东方收藏 2023年1期
关键词:建筑文化陈列展览

摘要: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是依托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國寺建立的地域传统建筑文化专题博物馆,其以千年北宋大殿为陈列展览核心,诠释和传播中华民族悠久绚丽的传统建筑文化。从博物馆规模、参观者数量等指标来看,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为典型的中小型博物馆,尽管规模不大、藏品不多,但其近年来紧紧围绕“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中心工作,在陈列展览工作块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连续斩获浙江省级陈展专业奖项。

关键词:保国寺;建筑文化;专题博物馆;陈列展览

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是依托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建立的地域传统文化类专题博物馆,以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的大雄宝殿作为陈列展览的核心,深入诠释、广泛传播中华民族悠久绚丽的传统建筑文化。保国寺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由唐宋元明清多个历史时期的单体文物建筑组合而成,馆舍总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1978年起对公众开放,2006年更名成立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辟有固定陈列和临特展厅十余个,开放面积约3000平方米。由于博物馆专题特色为不可移动文物,馆藏可移动文物数量仅千余件,类型主要为与保国寺相关的历史文献、碑刻,以及与传统建筑文化专题相关的砖瓦石刻、木构木器等。“十三五”期间,年平均参观人数近15万人次,近两年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年平均参观人数下降至12万人次左右。尽管规模不大、藏品不多,但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近年来利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等契机,在陈列展览工作块面动作不断,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接连斩获浙江省级陈展专业奖项,成效进步明显,可资同类型专题博物馆参考。

一、保国寺陈列展览概况

保国寺的对外开放恰逢中国改革开放肇始之际,当时宁波地区的诸多文物家底都收藏于此。作为本地最早开放的文博单位,观众在这里不仅第一次观看到“宁波文物藏品展”“宁波史迹陈列展”等地域历史专题展览,还得以欣赏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国际友谊博物馆、中国文物流通协调中心等国家级文博机构的精品文物展览。而此时,人们对于保国寺文物价值的认知,还停留在浅显地将其定位为我国南方地区幸存的一幢宋代早期建筑之上,其基本陈列内容仅限于清嘉庆版《保国寺志》所记载的寺院营建历史和人物传说故事。直到2006年,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成立,推出以清华大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陈列,系统介绍保国寺大殿与我国经典建筑典籍《营造法式》的渊源关联,才构建起基于核心文物价值的陈展框架。

借助2013年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和2016年保国寺参与“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契机,保国寺通过两次重大陈改工程,陈展体系渐趋成熟完善,利用古建筑群三条轴线打造完成“一主五辅”的常设陈展体系。

主陈列为“四明伟构——保国寺基本陈列”,串联起中轴线的四座古建。序厅天王殿让观众穿梭时空,初识保国寺的历史变迁(图1),在艺术影像中化身古人乘舟楫、循山路、觅古刹;正厅大殿原状展示千年宋构,置身其中能直面感受历经岁月侵蚀留存至今的宋风宋式与匠心匠意;次厅观音殿探究大殿的文化基因,娓娓讲述一座殿与一本旷世奇书、一个巅峰时代的关联映射;尾厅藏经楼跨越碧波万顷,再现保国寺所代表的宋代建筑技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播东亚、影响海外的恢弘史实。

此外,保国寺在东西两轴厢房内辟有“邂逅华夏伟构——公元十至十二世纪中国木构建筑遗产”“古法今观——宋《营造法式》的基因解码”“木之源·器·道——传统木作工具技艺”“崇德慕贤——保国寺藏清嘉庆人文画砖屏”以及木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等五个固定陈列,从遗存、典籍、材料、工具、技法、保护等不同角度,辅助阐释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技艺特征及当代保护理念。

二、基本陈列改造实践

“四明伟构”陈列是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基本陈列持续改造提升的第三版,其背景是2016年我国实质性启动“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遗工作,基于浙东沿海地区在宋元时期繁盛的对外经贸文化交流中所处的重要作用,以及古代东亚木构建筑文化相互借鉴融合渐成一体的史实,保国寺作为宋元时期浙东地区历史信息保存最为完整的建筑遗存而名列预备遗产点名录,根据申遗现场阐释遗产价值要求而实施的一次陈改提升。第三版陈改借鉴之前陈列存在的主题立意局限、内容专业晦涩、空间游线曲折等问题,着重对选题立意、宣介身段理念、陈列形式进行了改造实践,焕然一新的基本陈列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观众的首肯,先后获评宁波市和浙江省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还荣获第十五届浙江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

1.立意层阶须高远,以小见大。保国寺前两版基本陈列更多地聚焦自身,凸显北宋大殿的悠久历史和重要价值,重点阐释保国寺与建筑典籍《营造法式》相互印证的关系,主旨是建立保国寺在中国建筑史上的标杆地位,立意稍显专业独立。然而,保国寺北宋大殿“隐”的文化基因造成其古来声名并不显赫,《营造法式》在专业学术领域备受推崇,而对非专业人员却不是耳熟能详的名篇巨著,陈列成效不尽如人意。第三次陈改受“海上丝绸之路”现场展示的需求,打破北宋大殿的单个聚光灯,将其置身于历史时空的舞台背景下进行审视,发现其所处的宋代是我国历朝历代中较独特的一个时期,矛盾的强弱评价为世人所好奇关注,由此确立了“保国寺里看宋代”的陈列立意。从大殿构件做法解读宋代各阶层迸发的人文思潮、科技理念、社会动因,透过一座殿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片段,证明宋代无愧于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之世、科技巅峰时期的名号,制造伟大时代催生伟大作品的隐喻,无形中反衬出保国寺的价值地位。

2.宣介身段应放低,平易近人。与常见的传统文化类型不同,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陈展的传统建筑文化具有很强的专业属性,诸如斗拱、梁枋、椽檩的名词术语层出不穷。《营造法式》记载的“以材为祖”“砌上明造”“两肩卷杀”等做法晦涩难懂,即便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初获《营造法式》时亦惊叹为“天书”,更何况不具备相关知识储备的普通观众,因此时有观众反馈“看不懂”保国寺的陈展。第三次陈改编写陈列大纲之前,首先明确陈列受众对象的主体是普通民众,要放下遗产资源占有者的身段,改变说教者的口吻,以遗产管理者和文化传译者的身份向观众提供其所感兴趣或期望获取的遗产信息,做到让普通观众“看得懂、记得住、有感悟”。因此,新版大纲精简展板文字,减少展板数量,从视觉上减轻观众的心理负担。展板保留内容多为大殿历史信息的叙事和现状构件技法的描述,仅对直接服务陈列立意的关键点作适度的译读解释,且多采用基本通识、生活类比等观众容易理解接受的提法,避免出现生僻术语,使观众获取平等友好的观展体验。

3.形式手段戒繁复,因地制宜。古建筑用作陈列展厅的案例中,陈設平面布局往往要根据柱网分割划定,净空有梁架结构层的高度限制,突破这些空间局限的成功经验并不通用。保国寺在第三次陈改中尝试用“减法”进行解决,简化展厅的布局陈设,尽量维持建筑内部传统形制格局,不作过多地干预或改变,降低影响视线的围栏展柜高度,保持展厅视线的穿透度,大面积展板用整体构图方式,主色调选择提取自古建筑屋顶、木饰、墙面的灰、红、白,形成和谐统一的视觉氛围。反之,用“加法”弥补陈设简化的缺憾,将展板上舍弃的文字信息进行梳理,制作成数字展项,供有兴趣爱好者钻研探索。同时,引入虚拟增强现实技术隐藏数字展示内容、多点同步触控技术整合数字体验项目、沉浸式影音展演强化引人入胜的视听享受,观展间歇随手捧一簇桧木刨花在手,清新的木香、轻盈的触感瞬间清醒了身心,可视、可听、可嗅、可触的多感复合体验震撼新奇,科技含量十足又无电子产品充斥之嫌。

三、临特展览策划探索

作为常设陈列的必要补充,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紧扣特色建筑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每年均举办若干临特展览,创造陈展新鲜感以吸引观众,活化利用馆藏文物资源,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近年来,自策推出《营造法式》木构制度、馆藏民俗风物用具等系列临展,输送精品人文画砖屏“走出去”远赴广州民间工艺博物馆,主动对接国内外同类型博物馆,引进广东潮汕和浙江东阳的木雕文物展,成功举办国外特展“哲匠之手——中日建筑交流两千年的技艺”等(图2)。其中,“哲匠之手”特展是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成立十余年来首个国际性展览,办展的初衷也是配合“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将海上建筑文化交流史作为引申,展现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营造技艺传播海外并影响至深的史实,以期增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国内外认知和认同。此展一经推出,反响热烈积极,合作办展的日本竹中大工道具馆盛誉此展是木工技艺的回乡“省亲”,为期两个月的展期共接待观众3万余人次,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多所专业高校和知名企业慕名前来观展。该特展还荣获第十四届浙江省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国际合作精品奖。

笔者在此以该特展为例,浅述两点体会。

首先,办展时机是临特展影响力的重要变量。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21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全国博物馆仍举办了3.6万场展览,怎样从海量展览中脱颖而出,办展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变量。“哲匠之手”特展举办于2019年,当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提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同年9月,着墨呈现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文化古今交流互鉴的“哲匠之手”特展在保国寺开展,这是对上述大会中国主张及时的践行响应。这一年又是中日两国政府确定的“中日青少年交流促进年”,该展被中日外事部门认定为交流促进系列活动之一,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派领事人员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由于这些时机因素,“哲匠之手”特展轻松地分享了已然形成的社会各界关注流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方优势资源,使展览立意、办展规格、影响范围都提升到策展之初未曾设想的高度。

诚然,临特展契合时事热点、贴近社会关切并非易事,更多情况下需要博物馆发现或创造临特展的契机热点。2021年是保国寺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周年,围绕这一契机,当年年初“营建菁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巡礼”拉开了相关纪念系列活动的序幕;年中“鸠工庀材——从保国寺看十至十二世纪中国建筑技艺展”在宁波多家文化场馆持续巡展发酵;最后“古建重辉——保国寺文物保护利用甲子回眸展”压轴收尾,贯穿全年的系列临展成为保国寺60周年纪念的重要一环。

其次,策展团队是临特展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考虑到展览较强的专业特性,“哲匠之手”特展采用策展人机制,聘请东亚建筑文化史研究领域的外部专业人士担任策展人,深厚的学术功底保证了大纲编撰阶段专业知识层面的准确性,选取的展品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在日本科研机构的工作经验,使其自始至终出色地完成与日本竹中大工道具馆的外联对接。可见,外部策展人机制是人才紧缺的中小型博物馆策划高质量临特展览的捷径。但这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临特展览是文化与艺术的耦合,觅得专业理论和艺术素养兼备的策展人就是难题,如果策展人对主办单位意图的领会、核心文化的概括、艺术表达的理解等存在分歧就是风险等。折中的做法是团体策展人机制,寻求专业理论、文字润校、艺术设计、活动策划、综合保障等内外部多工种人员协同完成策展全流程,通过实践尝试,培育打造本馆相对固定的策展团队,逐步降低依赖外部策展人员的程度,直至团队完全的内部化。

四、结语

随着我国公民知识素养的不断提高,以及文物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的日益丰富,人们对陈列展览的产品需求产生了复杂化倾向,以立意创意取胜的陈展也可以占据精品项目的一席之地。广大中小型博物馆应当而且必须抓住这一趋势,深挖遗产核心文物价值,找准特色陈展定位,迎合目标服务对象需求,借助外力、巧力,不断供给高质量的陈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东来第一山:保国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2]刘照华.浅谈古建类博物馆中的展览陈列形式[J].文物世界,2019(04):58-59+67.

[3]周霖.江南地区古建筑博物馆的展陈实践与思考——以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基本陈列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87-189.

[4]范恩博,岳亚莉.数字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展陈交互方式的新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04):138-140.

作者简介:

曾楠(1980—),男,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及展示利用等。

猜你喜欢
建筑文化陈列展览
论如何把科学的设计方法引入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
从形态构造类比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
浅论现代环境艺术发展现状及危机
如何利用多媒体提高陈列展览的质量
浅谈刘青霞故居纪念馆陈列展览的教育功能
基层博物馆陈列展览管理问题及对策
浅谈博物馆陈列展览要“以人为本”
ArtDeco下的“海派”建筑文化
当代中国主流建筑文化的新趋向
浅议本土建筑文化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