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
摘 要:在我国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中,“政治学原理”课程具有独特的价值优势,表现在课程内容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尤其课程内容有显性教育色彩。课程教学改革的思政作用发挥需要运用诸多优势。但是,目前部分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不强、教学改革力度不够,从而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基于此,文章认为需要强化“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师的思政教育责任,提升任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加大课程教学的思政融入改革力度,才能真正增强“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
关键词:政治学原理;思政教育功能;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9-0112-04
“政治学原理”是很多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也有部分高校将其作为通识课程。教师对该课程的讲授,不仅要向学生介绍政治学基本理论,对学生进行政治学术思维训练,还要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辩证的认识中西方政治现象、政治本质及各自建构的政治制度,进而坚信我国政治制度是正确选择。从这意义上说,“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不仅意义非凡,而且责任重大。为更好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政治学原理”教学改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部分教师育人水平欠缺及有关主管部门对课程思政教改力度不强等因素制约,“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不尽人意,育人功能难以彰显。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对“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的独特优势及存在不足与完善进路予以深入探讨。
一、“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的独特优势
(一)课程内容具有先进性
“政治学原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及方法研究政治学基本范畴与基本理论的课程。由于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它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学原理”是对人类社会政治现象、政治本质及政治发展规律的正确阐释[1]。通过教师对“政治学原理”课程知识的系统讲解,有助于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代西方国家的“言论自由”“民主选举”“民主文化”等政治现象。马克思主义源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始终以解放全人类为使命,集中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质和博大情怀,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指导全世界无产者实现自身解放的先进理论,以这种先进性理论为指导的“政治学原理”,为学生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提供理论指导,有重要的育人功能[2]。
(二)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强调合理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知识和文明成果,有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与持久生命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学原理”课程内容,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与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政治学内容。例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政治学原理”内容体系不断丰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及政治文化建设等课程内容与中国政治实践及需求愈加契合,理论愈成熟且更富有活力。通过老师对具有时代性内容“政治学原理”的讲解,学生在获取政治学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良好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增强对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认同,提升认识政治现象水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夯实奋力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责任担当。
(三)课程内容有显性教育色彩
与解释自然现象及揭示自然规律的数理化课程相比,“政治学原理”有鲜明阶级性,课程内容显性思政教育色彩较浓。教师在对“政治学原理”予以讲解过程中,既要对政治学理论知识进行传授,将抽象理論同现实政治进行有效衔接,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意识与科学的政治素养。更要旗帜鲜明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问题,特别是在涉及中西方关于某一政治热点问题的讲解时,不仅要揭露西方政治乱象及其本质,还要帮助学生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予以客观理性分析,使其能够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让新时代大学生看到中国政治制度优势,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特别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与真理性的自信,这无疑是直接或间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培育。
二、“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状与问题
(一)部分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动力不足
“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宗旨是在知识传授中协同育人,强调政治知识教学与政治思想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科学的政治观及高尚政治品格[3]。然而,有的教师认为,“政治学原理”课程讲授属于专业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政治学原理的知识讲解以及对学生分析政治问题能力的培养,至于思想政治教育则属于思政课程教师及相关教师要完成的任务。倘若“政治学原理”授课教师在讲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在授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会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同样会加重学生因承受多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种种压力。在如上错误思想影响下,“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及因此进行教学改革的迫切性便很难获得一致认同,加之很多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制度不健全,对教师考核评价措施不易落实,由此导致“政治学原理”授课教师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缺乏专业课教师的配合与支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形同虚设。
(二)部分任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不强
一般而言,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有差异。尽管越来越多的“政治学原理”授课教师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他们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力所能及对学生开展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使课程思政产生了一定积极效果。但须承认,术业有专攻,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专业教师所长。不少“政治学原理”教师仍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讲授上,对课程内容、实践教学、考评体系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深、不细,手段单一、方法僵硬。部分“政治学原理”任课教师在开展教研活动时,将“课程思政”内容排除在外,没有形成通过教研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习惯。受制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有限的现实,“政治学原理”教学难以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最终的结果是,教书目标实现了,但未能很好育人。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课程思政具有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功效,自课程思政工作开展以来,很多高校对这一工作尤为重视,为此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教学改革制度,但制度设计较抽象和笼统,在贯彻执行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具体就“政治学原理”而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仅仅是单纯对党和国家政策的回应,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来保障其执行,例如课程内容修改、教师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更新以及主管部门和领导为教学改革制定科学且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等。然而,由于课程思政改革力度不够,老师们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教学中未能自觉贯彻实施,“政治学原理”教学始终以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为主导,没有很好形成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即便是在开展教师技能提升的各种培训中,也鲜有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政治学原理”课程的内容,“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政治学原理”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选择
新时代背景下,“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任课教师在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细心挖掘课程所蕰涵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有效融合,实现价值引领,达到课程育人目标,使“课程思政”落到实处[4]。
(一)强化任课教师的思政教育责任
“政治学原理”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动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与专业课育人价值认识不够密不可分。专业课的育人价值是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动力的关键。毋庸置疑,专业课的教学侧重于知识的“求真”,但不能因此否定其追求“真善美”的无缝对接。如果“政治学原理”教师在讲授透过政治现象揭示政治规律的知识时,对“人性恶”与“人性善”予以客观评析,将对学生深刻认识人性,进而培养他们理性看待人性的政治品格有重要意义。令人遗憾的是,部分“政治学原理”任课教师始终将自身的角色定位于专业知识传授,忽略了传授专业知识讲解过程中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价值,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认识不足,甚至有个别“政治学原理”教师以推崇“学术自由”“学术研究无禁区”为借口,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片面扩大,严重影响了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制度自信”的培育。
要彻底改变“政治学原理”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动力不足的瓶颈,必须强化教师的育人责任,将教师在“政治学原理”教学中是否真正贯彻实施课程思政作为对其教学评价乃至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唯有“政治学原理”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有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中履行课程思政的职责。正如有学者所指出,要有效发挥“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的作用,任课教师须对本学科、本专业的内在价值与社会价值有充分认识,教师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5]。
要强化“政治学原理”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责任,还需完善相关辅助措施。例如加强任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强化任课教师的政治底线意识。这里的底线,是指必须坚持的底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意味着责任的不可推卸。“政治学原理”的任课教师在任何场合都要避免“价值中立”以及“价值多元”形成的“去意识形态”对学生造成的不利影响[6]。此外,要推进课程思政的责任自觉,将外在的责任内化为主体的自觉行为,实现课程思政由被动要求为主动需求的转变,促进“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常态化,真正提高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度,进而真正筑牢课程育人的高地。
(二)提升任课教师的育人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7] “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对象是大学生,新时代大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眼界开阔,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和可塑性,这些特点决定当代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为此,“政治学原理”任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对于青年大学生在思想领域及价值选择上出现的种种疑惑,要给予及时、正确地回应与引导,使其在专业课教师的影响下,在思想观念上发生裂变。由此可见,在“政治学原理”教学中要强化教师对本学科社会价值的充分认识,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有助于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要提升“政治学原理”任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育人能力,除了加强“价值引导力”锻炼与培养,还须根据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不断提升任课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让学生在崇拜教师的同时,无形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加大课程教学的改革力度
首先,依托教材建设,确保教学内容的价值引领。现有“政治学原理”内容基本沿袭传统教材编写体例,从一般理论出发,侧重于概念、逻辑的解读,缺乏对相关理论的評价。要克服传统教材内容安排不足,更好地发挥“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的作用,有必要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在教材中增加新内容或者编写一些辅助材料,特别是通过对中外政治制度的分析对比,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当下中国制度优势,进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感。
其次,改进教学方式。在通过教材更新及辅助材料编写充实“政治学原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课程思政还需要任课教师改革教学方式,例如“政治学原理”虽具有思政教育的显性特征,但倘若教师采取隐性方式进行思政教育,会在不经意间产生意想不到时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8]通过选取有效的教学方式,使思政教育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给予支持和鼓励。“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一定条件及相关配套措施,例如政策引导、条件保障与经费支持等,尤其是要给予任课教师一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空间。具体就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而言,让学生实地参与村委会或居委会某项工作,有助于理解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但带学生离校,涉及有关主管部门审批、交通安全及生活费用等一系列问题,不得不说,对此类似实践操作,任课教师常常“望而却步”。如果在不违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给予任课教师一定的自主权,既可以激发任课教师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四、结语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合格接班人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是一国的宝贵财富,代表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不仅要学习较高的文化水平、掌握过硬的技术技能及拥有专业化的职业素养,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理当分担此重任,加快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才森,房正宏.“政治学原理”课程中坚定“四个自信”的实践探索[J].喀什大学学报,2021(05):99-102.
[2] 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04):44-45.
[3] 刘慧娟.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治学原理”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2022(14):133-136.
[4] 吴晓霞.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观察,2019(13):108-110.
[5] 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21-25.
[6] 陈挺.科学分析政治现象 正确把握政治规律——评《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01):134.
[7]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N].人民日报,2020-09-10(01).
[8]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90.
(责任编辑:陈华康)